《鈴芽之旅》票房7.5億超日本,這里有4000字影評,聊聊自我治愈
無論今天發什么我們永遠有明天
這世界上唯一能陪你走出傷痛的人,永遠只有自己
雖然你現在可能覺得世界一片黑暗,但是黎明終會到來
電影的臺詞,現在依然溫暖我心。
上周五,日本動畫電影導演新海誠的全新作品《鈴芽之旅》正式上映了。當晚,我就沖去電影院看,圓滿心中曾經的約定。
有一種約定叫新海誠的三年之約,從2016年《你的名字》、2019年《天氣之子》、到2022年《鈴芽之旅》,三年又三年,約定的不僅是電影上映的時間,還是當初和你一起觀影的人。這便是新海誠的三年之約的意義。
關于新海誠,不少人的印象是他的動畫電影里的每一幀都可以都截出來當壁紙,以及他所講述的故事都讓人感到治愈和唯美。
(分別是《你的名字》、《言葉之庭》和《秒速五厘米》)
回到新海誠最新電影《鈴芽之旅》,如果你問我,這部電影有沒有特別打動我的地方?是否如導演新海誠所說“集大成之作”?
前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后一個答案我有點猶豫,留個念想,最后說。順口提下,答案僅限于我個人觀感,不代表廣大觀眾的看法,因為各花入各眼,有人喜歡《鈴芽之旅》、也有人對《鈴芽之旅》失望。
對我來說,《鈴芽之旅》的立意取旨、女性成長、細節隱喻與情感刻畫,都是影片的光亮,照進人心。誠然,影片里的角色交代與劇情設置粗糙了點(后文提及),但瑕不掩瑜,我依然會被《鈴芽之旅》流露的共鳴、救贖與成長打動,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聊聊這部動畫電影。
本文不涉及電影推廣,前方大量劇透請注意
一、《鈴芽之旅》還有“世界系”標簽嗎
《鈴芽之旅》是新海誠“災難三部曲”的第三部,前兩部依次是《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
一樣的災難命題、相同的時空交錯、接近的戀愛物語,相較之下,《鈴芽之旅》的格局變大了,呈現了敬畏自然的神圣感和成長心路的層次感。
那么,《鈴芽之旅》在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用大白話把電影里出現的術語轉譯出來:
蚓厄——由怨念而生成,是引發日本地震的源頭
往門——日本各處廢墟中藏有地震源的門
要石——壓制日本地震的封印石(神明)
常世——傳說中的彼岸,已故之人去往的地方
(按介紹排序)
12年前,幼時的鈴芽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中失去了母親,而后被小姨撫養,來到九州宮崎縣生活。慢慢地,母親的逝世成為了她無法訴說的心結,一段塵封的記憶。
12年后,也就是當下,鈴芽17歲了,就讀于一所普通高中,過著平凡的生活。
一天,鈴芽在上學途中遇到了一個令她怦然心動的男主——閉門師草太,草太詢問她:“這附近哪里有廢墟?”,鈴芽為其解答。兩人道別分離。
然而,出于好奇的鈴芽,半路折返來到廢墟,發現了一道白色木門(往門)佇立在中間,打開它后,不小心地放走了封印蚓厄的“要石”。地震爆發迫在眉睫,好在草太及時趕到,兩人一起解除了這場危機。
“要石”逃跑在外,往門又需及時封印,就在草太準備啟程之時,出乎意料的狀況發生了,“要石”出現,在草太身上施與詛咒,將其變成一個三條腿的兒童椅。
(要石——大臣)
(男主——草太)
此后,為了彌補放走“要石”的過失,守護世間美好,鈴芽與兒童椅草太踏上了閉門之旅,新的冒險也由此開啟。
電影結束后,我的感覺是“世界系”在《鈴芽之旅》中不怎么明顯了。
什么是世界系?日本批評家東浩紀所提出這樣的看法:
世界系是你我的微小關系,在不夾雜社會等中間項的描寫的情況下,與世界末日危機等宏大的本體論式的問題直接掛鉤的一種想象力。
簡單來說,我的理解是故事內容不具備完整、系統的世界觀,世界變化與男女主的情感息息相關,偏向于個人抉擇決定一切,新海誠2019年電影《天氣之子》亦是如此,命運拋給男主一個選擇題,是犧牲所愛,拯救城市還是為了所愛,背離世界?
在這里,我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世界系”的概念?
一是新海誠大多數作品有著鮮明的“世界系”標簽,我們熟知的《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都是世界系作品。所以,同屬于“災難三部曲”的《鈴芽之旅》難免被大眾圍繞“世界系”展開討論。
二是新海誠在近期采訪中,借日本觀眾的反饋回應“《鈴芽之旅》是否是世界系作品”的問題。他說:
而《鈴芽之旅》已經在日本很少有人說這部作品是世界系了,因為它確實基于12年前實際發生的大的社會事件(地震)
我想,新海誠之所以用宛轉的表達否認“世界系”的標簽,是為了避免標簽模糊他想透過電影傳遞給外界的現實意義,希望更多人正視過去、與過去握手言和,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份溫暖發光的心意,折射出讓人共鳴的情感故事,這也回到了開頭我表明被電影打動的點——立意取旨。
接下來,回到電影本身,聊聊我對《鈴芽之旅》的理解。
二、以拯救為母題的閉門之旅
是守護家園,也是自我救贖
1、公共傷痛下的銘記與釋懷
對于過去的傷痛,人很多時候是選擇性忘記,害怕那份痛楚涌上心頭。
而面對關于創傷、關于過去的議題時,《鈴芽之旅》給出的答案是:回看是放下心結,帶著過去記憶和留存的美好,走向未來。
這樣一看,電影核心是不是很暖人心扉。我原以為導演會重新為立意架構虛擬世界,但現實是在這份善意的傳達上,新海誠以真實事件為引線,把那些難以言喻的疼痛重映觀眾眼前。
沿襲過往的災難設定,新海誠將《鈴芽之旅》的故事背景設置在311日本大地震,除了融入不少與大地震相關的元素,還將日本過往發生大地震事件串聯成劇情線索。在電影里,“往門”每次出現的地方在現實生活中都曾有過大地震。
九州、愛媛縣、神戶、東京、巖手縣分別指代的是:2016年的九州熊本大地震、2014年的伊予灘大地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2011年的311日本大地震。
關于為什么要以“大地震”為核心元素,新海誠在采訪中袒露他的相關思考:
電影《鈴芽之旅》是為了紀念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我不是直接受害者,但我有一種強烈的內疚感,并且一直停留在自己心中。
電影里,蘊含蚓厄的往門處于滿目瘡痍的廢墟之中,指代著那些心如刀割的曾經。顯然,“過去”與“傷痛”已出現,如何真正療愈它呢?
你們還記得鈴芽封印往門前,所做的兩個“儀式”嗎,在我看來是釋懷過去的應答。
首先,鈴芽想象廢墟之前,人們曾經生活在此處的美好歲月,與過往發生的人事物產生共鳴,相互交疊的聯系流連著愛與溫柔。
接著,當原有生活氣息攢到一定程度,鈴芽念出的封印咒語:
思而復思
祈喚日不見之神
祈喚祖祖代代之土地神
此山此河,承恩甚久,不勝感激
誠惶誠恐,誠惶誠恐
謹遵神旨,予以奉還
最后,鈴芽鎖門,一方水土與大家生活得到了守護。
一個是對過往安寧的正視與留念,一個是對自然土地的敬畏和誠心,兩者加之,溫柔有力量感地引人銘記過去、撫慰傷口。
這是《鈴芽之旅》其中包含的社會意義,同時還存在另一層意義,在于個體的自我救贖,也就是影片最后鈴芽回到了原點——受311大地震重創的家,與小時候的自己和解,不再被心結所縛。
在現實,當經歷生活給予的考驗與失敗之后,我們何嘗不是“鈴芽”,想逃避想放棄,被困于負面情緒的枷鎖中。可回想起過往存在的小確幸時,我們又有了斬斷鎖鏈的力量與勇氣,實現逆風翻盤。
2、彼此的羈絆
電影的立意,直抵我心;故事的羈絆,深映腦海。
人與人的情感,為什么要用“羈絆”形容?因為羈絆常被運用于日本動漫里,意為無法切斷的連接,彼此間強烈的聯系。
像比較出名的動漫《火影忍者》、《海賊王》和《妖精的尾巴》等,在建立深化伙伴之間的羈絆的部分,作者會花較大手筆去描繪它,是長篇故事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回到《鈴芽之旅》,“羈絆”在影片里的表露,是以鈴芽為中心展開,從逝去的人、親近的人到陌生的人,以及與舊物的聯結。
鈴芽與媽媽的羈絆是永不逝去的愛與留存心底的傷,影片的最后,鈴芽懷著對媽媽的深愛,走出過去的陰霾。
鈴芽與小姨的羈絆是多年相守之情和難以言明的隔閡,到了影片后半段,兩人之間的惡語相向,互戳對方痛點,真實殘酷得令人發顫,卻也徹底得釋放她們的郁結。之后,鈴芽與小姨各自從心中的桎梏解脫出來,相互擁抱。
鈴芽與陌生人的羈絆是相互的信任與支持,在漫長險峻的冒險中,她們就像光一樣出現在鈴芽身邊,給她充沛的幫助與關心。影片結束時,鈴芽與小姨一起拜訪幫助過鈴芽的人,那種兜兜轉轉、回到開始的圓滿,怎能不打動人心呢?
還有,鈴芽與小椅子的羈絆是與幼時自己的紐帶。經歷一番冒險過后,鈴芽在常世里把小椅子遞給小鈴芽,說道:“我是你的明天”,既是對小鈴芽的撫慰,又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電影給每一份羈絆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仿佛是隔屏和我們說:珍視當下陪伴在旁的羈絆。
3、聚焦更多女性
立意到羈絆的傳遞,再來談談電影里的“人”。
很難得,《鈴芽之旅》里拯救城市、守護所有人的擔子落在鈴芽的身上。電影里的鈴芽是個有著不服輸精神、自強自立的存在,有點像一個超級英雄。而以往的印象里,熱血冒險的主角以男性居多。
如此鮮明的角色塑造,我想新海誠此番用意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女性力量。
而且,這趟旅程中,出現三個堅強的女性角色,幫助家里生意的小橘、獨立撫養雙胞胎的媽媽和撫養鈴芽長大的小姨。閉門之旅的每個階段,由她們給予鈴芽幫助、鼓勵與力量,鈴芽及時完成蚓厄的封印。
溫柔、有力量感,女性的某個切面被新海誠正面地、聚焦地體現出來,給予觀眾更為明晰的理解。
三、有些硬傷,還是得說說
盡管《鈴芽之旅》在立意與情感的呈現有令人共情的閃光點,但它也有存在讓我感到突兀的問題,比如:角色交代與劇情銜接。
1、缺席的角色交代
“要石”大臣,是故事里的反派,它無視肩負的責任,為了呆在鈴芽身邊,覺得草太先生礙事,將其變成小椅子,然后費盡心思打開各處廢墟的往門,枉顧所有人的生命安全,還將“封印往門”的使命甩鍋給草太先生。
一個極具黑暗色彩的角色,結果被鈴芽一頓怒斥之后,就...變好了?還在后期幫助鈴芽尋找往門,復活草太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又甘愿替草太重新成為封印石。當時的我大為震驚,后面在某書上查大家的解答,才有點明白。
圖片來源網絡
但畢竟不是官方解說,所以我還是半信半疑的,這就建議大家自行尋找答案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缺席的角色交代,“要石”左大臣,全片總共兩塊封印蚓厄的“要石”,它是其中之一,在影片后半段登場,跟著鈴芽一起去拯救已成為要石,不再是人類的男主草太。大臣是白色小貓,左眼周邊有黑眼圈,身型嬌小、左大臣是黑色大貓,右眼周邊有白眼圈,體型壯碩。
(可愛是真的可愛,忍不住嘟囔下)
關于左大臣,全片對于它的著墨少得使我一時摸不著頭腦,我不明白它為什么出現在草太爺爺的窗戶、它與草太爺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以及它的出現是什么作用。
圍繞角色的關鍵信息的缺失,損傷了內容的連貫性,也提高了內容的理解門檻。這是我感覺《鈴芽之旅》失分的地方。
2、 略尬的劇情設置
其實觀影前,我是知道有愛情線的,但是看的過程中,鈴芽與草太的愛很難說服且感動我。
純粹以我的認知與視角出發,愛的生成是漸漸而來,是有緣由的,而不是憑空想象的、突如其來的,然后愛得天花亂墜、愛得放棄一切。
所以,當鈴芽愿意犧牲自己,永遠成為“要石”,也要換回草太來到現世的時候,我很難共情動容。畢竟鈴芽與草太也僅僅幾面之緣,然后草太就變成了小椅子,或許鈴芽對草太的感情里存有份愧疚,可要與愛情產生勾連顯得有些牽強了,更何況牽扯到生與死。
愛情,從心動開始到喜歡,再到愛,電影需要多露出一些細節的描述去承接這些由淺至深的變化,才好讓觀眾去信服。
但遺憾的是,《鈴芽之旅》在愛情的描繪上欠缺打磨和火候。
寫在最后
回到開篇的問題:是否如導演新海誠所說“集大成之作”。
我的答案:“是的。”即使影片存在一些不完美之處,我也依然認為它的立意和羈絆是能在人的心里留下念想的。
過去如果過不去,未來就無法如期到來,我們坦然地面對過去,懷著以往留下的記憶和溫熱,與羈絆一起走向明天。就如電影經典臺詞:“我出發了!”
這是鈴芽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希冀,也是你我當下的美好向往。
關于《鈴芽之旅》,我的感想就到這了。其實,電影里的一些細節和延伸,我第一遍看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明白,如果有很懂這部電影的小伙伴,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要石般乖巧hh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