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爭議降溫,再來夸一下張藝謀的中國式浪漫
本文不涉及任何電影宣發相關爭議!
本文不討論任何史實爭議!
前方大量劇透預警!
大年初三,我在老家縣城的電影院看了《滿江紅》,觀影過程中,整個影廳時不時發出爆笑,而我也看得心滿意足,可當我走出影廳打開手機,卻發現《滿江紅》在網絡上飽受爭議。
粗看下來,大家的爭議主要有兩部分:
第一,《滿江紅》打著“懸疑管夠,笑到最后”的宣傳語,但是電影不僅劇情反轉生硬,而且根本不好笑;
第二,《滿江紅》的結尾太尷尬,一群臥底蟄伏多年竟然只為了讓人背詩?!
對于這兩點爭議,一開始我完全不認同,但細細回想影片內容之后,發現影片的確存在部分問題,也更進一步理解了影片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為什么我會被它打動。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
一、搭臺唱戲,張藝謀喜劇再突破
聊電影之前,先簡單回顧一下《滿江紅》的故事背景。
南宋紹興年間,在岳飛死后四年,秦檜(雷佳音飾)帶兵去跟金國會談。會談前夜,金國使者在秦檜駐地被刺死,所攜密信不翼而飛。整個影片以找密信為線索層層展開,隨著一群背負著使命的岳飛追隨者張大(沈騰飾)等人逐漸露出水面,秦檜親兵營副統領的孫鈞(易烊千璽飾)的內心變得更為掙扎。
理論上來說,一個講述家國情懷的歷史故事,整個基調應當是較為嚴肅的,但偏偏《滿江紅》卻是一個喜劇片。我猜測過這或許是導演為了春節檔票房的妥協,不過張藝謀本人在采訪中說,不是因為票房,而是他自己希望能夠有一些新的嘗試和突破。
可問題在于:嚴肅基調與喜劇類型幾乎是完全矛盾的,前者偏向于真實而內斂,后者則傾向于失真和夸張,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張藝謀從形式上入手,大幅度壓縮時間和空間,讓故事發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院之中,絕大部分場景都限制在室內和狹窄的走道。而時間上,將主角破案的時間縮短至幾個小時內,極大增強了故事張力。
有人說這是“大型狼人殺”,而我更傾向于將其解讀為,張藝謀是在以搭臺唱戲的戲曲形式,將歷史故事高度抽象化——
同樣是講歷史上的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電影要用無數細節去還原歷史。而戲曲只需要一張桌子,一個板凳,一段旋律,就能回到幾千年前。張藝謀用戲曲手法將電影人物變成了臺上唱戲念詞的戲子,讓人物的夸張行為變得合情合理,如此一來就能在故事里兼顧喜劇元素與情感抒發。
張藝謀對電影類型的突破性嘗試,讓《滿江紅》出現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元素。
1、特邀韓紅配樂:電子音樂+傳統豫劇
《滿江紅》中的配樂出自韓紅之手,韓紅十分大膽地采用電子音樂的形式改編傳統豫劇,于是就有了我們聽到的,節奏感極強、唱腔2倍速版本的豫劇配樂。
這種節奏強烈、存在感極強的音樂,每一次都出現在兩場重要的行動之間,極大增強了影片的戲劇感。一段敲鑼打鼓的配樂,讓電影中的人物仿佛腳底生風,走起路來氣勢洶洶,恰如戲曲舞臺上威武的將軍元帥。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戲劇性也是在有意提醒觀眾:這是在看戲,開心就好,切莫當真。
不過,并不是所有觀眾都買賬。網絡上對《滿江紅》的配樂褒貶不一,有人說電影音樂非常帶感,有的卻說配樂讓人虎軀一震。顯然,這種“破壞力極強”的配樂,配合不斷反轉的敘事,一方面增強了影片的節奏感,另一方面也在過快的加速中,把觀眾繞得云里霧里,忘記前因后果,而這或許也是許多觀眾說它劇情有硬傷的原因之一。
2、爆笑橋段:臨場發揮,“笑”果驚艷
《滿江紅》中有許多令人爆笑的橋段,看似精心設計,實際上很多都源于演員的臨場發揮。
有一場戲,郭京飛扮演的角色王彪正要砍小兵張大,張譯扮演的秦檜謀士何立“哎”了一聲,王彪不滿地走上前說:“您哎什么呢”,這時岳云鵬扮演的管家武義淳突然開口:“哎你怎么了,不能哎嗎?”這句由岳云鵬臨場發揮的臺詞,讓整個劇組笑到不行,也收獲了觀眾的爆笑。
張藝謀總說,喜劇是演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不過他沒有說的是,如果缺少整體把控,喜劇表演也會過于搶眼,讓影片結構失衡。在這一點上,善于調教演員的張藝謀沒有觀眾失望,《滿江紅》的每個演員的表演都服務于影片本身,而非有意嘩眾取寵。
哪怕其中喜劇色彩最濃厚的角色——沈騰扮演的角色張大,也沒有只為了好笑而搞笑。在故事中,張大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兵,雖然和其他人一樣表現得貪生怕死,貪財好色,但做事說話之中卻總是透露著一絲機警和狡黠,這正是因為他身上背負著重大的使命與任務。沈騰的演技完美地平衡了小人物的茍且和身負重任的悲壯,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看點。
二、悲喜交織的英雄情懷
《滿江紅》剛剛官宣時,我十分驚訝:張藝謀居然要把岳飛的故事拍成一個喜劇?
眾所周知,岳飛是一位千古名將,更是一位民族英雄,無論是岳母刺字的故事,還是被“莫須有”迫害致死的故事,都帶有一抹悲壯色彩。而這使得《滿江紅》這部影片,不管從什么角度去講,都難以抹去它的悲情底色。
那么,張藝謀是如何把一個悲壯的英雄人物故事講成一個喜劇?僅有喜劇元素自然不夠,在影片故事的設計上,張藝謀通過“雙男主”張大(沈騰飾)、孫鈞(易烊千璽飾)的不同成長路徑,讓悲喜交織,譜成一曲浪漫主義的家國悲歌。
我們先從張大的角度來看。
在影片中,張大曾是岳飛的親兵,岳飛死后,他與另外幾位岳飛的追隨者一起自發組織了這次行動,他們的目的是要接近秦檜,拿到岳飛的遺書《滿江紅》。從目標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以說比刺殺秦檜還要難上一層。因為刺殺秦檜,只需要在精密布局之后,派一個武功高強的人來完成即可。但是,想要拿到岳飛遺書,意味著需要活捉秦檜,并且要給出一個讓秦檜無法拒絕的條件,從而迫使他說出岳飛遺書。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一個古往今來的經典故事主題。在這個主題下,勝利是其次的,關鍵在于講述人在面對困局時,被激發出的智慧與勇氣。《滿江紅》里,張大為了實現心中的信念,背負著不可能任務,在秦檜親兵營中臥薪嘗膽布局多年。因此,張大不管再怎么插科打諢、搞笑作怪,觀眾也能感受到他命運里的孤勇與悲壯。
因此,從張大這條主故事線來看,《滿江紅》的基調是悲傷的,即便張大完成了任務,也難以淡化殊死一搏的悲情底色。在悲劇色彩如此濃厚的故事中,如何才能緩和影片的基調?孫均這個人物就變得格外重要。
孫均是《滿江紅》中的暗線,他是一個看似沉默順從,實則搖擺不定的角色。一方面他在秦檜麾下做事,心狠手辣,另一方面他十分在意別人罵自己為秦檜做事,他也知道秦檜不是好人,但為了生計卻沒得選擇。孫均的掙扎,折射出當時環境下一大批普通人被壓抑的內心——害怕,但沒得選。而隨著故事的展開,孫均從不愿聽真相、只想埋頭做事,到逐漸被喚醒內心中正義,最終成為將《滿江紅》傳誦天下的人。
從劇作的角度來看,孫均是影片中唯一一個擁有「人物弧光」的角色。所謂「人物弧光」是指人物會隨著故事的進展發生變化,無論是變好或者變壞。而影片從開始到結尾,無論是秦檜、秦檜的謀士、岳飛的追隨者,還是皇帝派的臥底,他們幾乎都懷揣使命而來,懷揣使命而死,只有孫均一個人發生了轉變。
而孫均的轉變,又恰恰意味著與他相似的普通人的轉變。影片的最后,在《滿江紅》的復誦中,每個士兵的內心都在發生著變化,正義不再被掩埋心底,宣之于口的不再只有謊言。這是孫均壓抑的信念逐漸蘇醒的時刻,也是每個人頭頂的陰霾被吹散的時刻,而前赴后繼的悲壯也成為了一種浪漫主義理想情懷。
三、全軍復誦,到底是浪漫還是尷尬?
《滿江紅》最受爭議的莫過于結局。一些人被全軍齊聲復誦所感動,一些人則認為這個結尾導致整個電影邏輯不通,十分尷尬。
我們先來說說邏輯的問題,為什么明明是復仇,到最后卻變成了背詩?
其實,電影從頭到尾就沒有透露張大這一伙人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只說了要接近秦檜。但是,憑借著常識和推斷,觀眾自然認為他們的目的是為岳飛復仇。這是導演耍的一個小花招,只是不算太高明。如果影片在前面設計一點有關這首詞的線索,讓觀眾一點點去抓住,或許就能減少結尾帶來的斷裂感。
再來說說尷尬的地方。
岳飛親信蟄伏秦檜身邊多年,最后卻把任務交給一個“外人”,而且犧牲那么多人只為了一首詩?張藝謀說,這是中國式的浪漫。
我覺得這個描述很貼切,但卻太過籠統,所以斗膽在這里稍作解釋:
讓我們再次回到故事本身。其實,《滿江紅》講的是一場人心局。秦檜貪生怕死,生性多疑,貼身侍女是啞巴,有危險就用替身上場。在他一手遮天的環境中,人人風聲鶴唳,不敢多言。而與此相對的是以張大為首的岳飛追隨者們,他們信念篤定,視死如歸。
在中國歷史中,人心與局勢總是巧妙地相互影響,項羽聞聽四面楚歌,便知大勢已去;諸葛亮閑坐空城,便能擊退司馬懿大軍。而《滿江紅》中,以張大為首的岳飛親兵深知勢單力薄,無力扳回一局,只能化作星星之火,重新點燃人們心底對正義的渴求,而搖擺不定的孫均,就是他們決心點燃的第一把火。
所以,與其說張大是把籌備多年的任務交給一個不相關的外人,不如說說服孫均,就是他們的任務。孫均代表著在秦檜的權勢下搖擺不定的普通人,只要孫均倒戈,人心就有機會倒向正義,天下之勢就有峰回路轉的機會。
不求你死我活,只求一股浩然正氣留存人心,這就是中國式浪漫。
寫在最后
如果你也被《滿江紅》結尾打動,不用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幼稚。畢竟,關于人類勇氣的贊歌,映照著世間千千萬萬種模樣。《滿江紅》用詩詞的傳誦講述中國人骨子里傳承的家國情懷,這是文學和藝術作品流傳千年的意義所在,也是中國人才能理解的浪漫。
至此,縱使有諸多遺憾,但瑕不掩瑜,《滿江紅》仍是我心中2023春節檔最值得觀看的影片。
本文僅為個人觀點,歡迎評論區探討交流。
(別杠我,你杠就是你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