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設計想要擺脫土俗感?這樣做就夠了
作者:莎米露,來源:印客美學
原標題:中式設計,在高級和土俗之間反復橫跳?
提到中式設計,我們一定會想到很多傳統元素,比如錦鯉躍水、仙鶴牡丹、鏡花水月等一系列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東西。
但中式設計總是給人一種有時土氣有時又高級的感覺,在毫厘之間,反復橫跳。
這其中的界限在哪里,中式設計怎樣才能發揮出真正高級的感覺呢?
01
中式設計,土掉渣or太高級了?
說到中式設計,大家印象里有老土的,也有充滿意境的,可以說是比較兩極分化。比如裝修。
抖音上曾流行吐槽過一個“你的家,他的家,好像都一樣”的裝修風格。
不是豬肝色的原木客廳套件,就是黃桃木的套間設計,多地的設計風格像是出自同一個設計師之手似的。
但凡是家具就是木質設計搭配繁復雕花,主打的就是一個氣派。
但年輕人似乎并不吃這一套,總覺得有那么些“不夠高級”的意味。
而近來興起的禪意中式軟裝,同樣是中式木質設計,卻有“以少見多”的高級意境。
沒有復雜的雕刻技藝,也沒有各類仿古傳統的家具,只是用木材結合現代化沙發套件,就能完成一個空間的設計。
同時,整體空間也不會放置過多的擺件或是做大面墻繪,只是保留必須的物品,盡量留白,顯得廣闊舒適。
此外,在傳統元素的應用上,常見的仙鶴、荷花、翠鳥等中式經典元素有時候很難營造出高級感。
大多時候僅僅是一些元素的放大、堆疊,沒有協調的現代化審美。
放在服裝上也是,看的時候視覺常會被花紋樣式吸引,如此易給人喧賓奪主的感受。
而能將元素的排列設計做得高級,又不失中國文化味道的例子也有不少。
例如,冬奧會中的頒獎禮服“唐花飛雪”,取自敦煌唐代牡丹花的花形,以簡化的方式分散布局在裙擺上。
另一套禮服“鴻運山水”,則用“瑞雪”“祥云”兩個中國傳統吉祥符號作為主題,以手推刺繡的形式展現中國傳統繪畫中“金碧山水”的技法。
這樣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又以現代簡約的手法展現出了中國韻味。
在布局與設計之外,配色也是一個翻車重災區。
有些中式配色十分協調,即便是撞色也能夠毫無違和感,撞得高級,配得出彩。
多種顏色對比,卻并沒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吵鬧”,反而顯得協調有秩。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配色有的是難以入眼的紅綠狗屁,也有的是所謂紅艷牡丹嫩葉配。
無不挑戰著審美的底線,并沒有很好地運用中式顏色。
02
中式設計的高級tips?
在中式設計上,想要擺脫土俗感,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
首先,設計需要統一風格,根據裝飾目的確定所需要元素的比例。
拿一幅畫來舉例,要是想畫牡丹,那么顯然牡丹需要成為畫面的主體。
布局上可以是一朵牡丹與幾片枝葉,其余留白,也可以是多朵牡丹,但是牡丹必然占據的比例多。
在家裝上,一個家內的家具以及擺件是裝飾,而房子內空間的用途更重要的是“方便”,這就注定了這個空間必須“留白”。
其次,量給空間做減法留白,“以小見大”,更容易高級。
一旦一個元素所占的比例過度失衡,帶來的效果就不甚美觀。
圖源:HGY
比如新中式的設計風格,取消了不必要的雕花木線,僅僅用幾件中式元素,反而有一種靜謐空遠的意境。
有些人會覺得日式侘寂風與這個風格也十分相似。
實際上,詫寂風也來源于佛教禪宗學,但主要追求的是蒼涼、極簡的氛圍。
而中式設計未必一定要展現為悲涼冷酷的味道,它也可以是充滿生活氣息的,溫暖喜人的。
同時,中式禪意中或多或少會保留老式物件,它可以是一個茶幾,也可以是一個入戶柜等。
其次,在中式設計中把單個元素簡化可以擺脫俗氣感。
傳統的中式設計擅長以具象方式刻畫事物,也會配合書法繪畫手法來提煉意境。
復雜的設計方法把裝飾對象限制在了首飾、家具、服飾等小物件。
而現代化的裝飾設計大多是對元素進行幾何平面化歸納,偏向只描繪事物本身,從中提煉出幾何與線條,構建簡單圖形的秩序。
被簡化的平面設計,能夠應用于更多的領域,不管是平面涂裝,還是立體包裝,都具有更高的能動性與審美普世性。
現代中式設計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就用了這個方法。
例如,奧運火炬的祥云裝飾紋樣,原本應該是一團一團的云朵,就被簡化成為了不同曲線的排列組合。
如此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其設計的風格也具有一定的比例協調考慮,頗具現代化審美。
包括中式珠寶的新式設計,放棄了對吉祥物的執著模仿,轉而開發更多的設計風格。
作品中西結合,可以是玉石+朋克金屬,也可以是金絲編織藝術+巴洛克珍珠。
那么,中式設計怎樣才能有意境呢?
意境的營造應當回歸于傳統美學中,可以從下面兩個方向入手。
一是“崇尚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應用;
二是“中庸和諧”,即平整適度、群體有序、動靜協調。
以建筑設計為例,可以用植物、水景,以及光影的協調來增加其自然的清新感。
每個元素與建筑群體都應當“和而不同”——保持整體風格的統一,又有細節上的差異。
頤和園的前山建筑群,依山傍水,順勢而為。
水波與飛鳥,朝暮與巖穴,在有限的區域里結合了流動與寧靜,人與自然之間秩序達到了和諧的效果。
不過度追求華麗,建筑群之間高低錯落有致,同色系但又深淺不一,但整體造型風格各有差異又統一和諧。
最后,則是我們老生常談的配色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式最難的“撞色”。
撞色的土味感主要在于,幾種色彩面積對等,同時明度純度都很高。
在撞色上,老祖宗的智慧并不亞于我們。
他們的撞色規則基本可以歸結為7:2:1。
7,指的是主色調的70%;2,則是對比色20%,剩下的1,是10%的中性色過渡色。
三者比例協調,就不會讓人感覺到十分跳脫。
比如對財神畫像的塑造,以牙色、水綠等色彩為底色襯托紅色,又以黃丹做過渡。
這樣既能強調主體中心,也擁有與之對比的顏色相互呼應,便不會顯得十分突兀。
這一點我們曾經在中式配色與撞色的推文中有具體提到過,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戳藍字回看詳細的內容~(圣誕紅配綠比中國傳統色好看,真的嗎?)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啦,你們對中式設計有什么看法?歡迎到評論區留言。
作者公眾號: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