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意威推出中國瓷器美學系列包,備受好評
作者:漣漪漣漪 ,來源:印客美學
原標題:外國人終于把中國瓷器美學玩兒會了?
上個月,羅意威發布了2023早春中國單色釉系列包包。
相比于以前一看到國外設計運用中國元素,就預備好要開始吵架的國內互聯網,這次卻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
外國人,這次終于把中國瓷器美學玩兒會了?
一、西方大牌,會玩中國美學了?
11月9日、10日,羅意威在小紅書平臺發布了兩則2023早春中國單色釉系列包包視頻。
點贊數是以往貼文的百倍之多,微博下方也聚集了大量稱贊。
這波設計,羅意威贏在哪了?
首先大大方方承認借鑒中國陶瓷美學,一上來就博得大把好印象。特別是和上次“迪奧馬面裙”事件一比較,高下立見。
其次,它也確實做到了真切了解中國文化,再做設計。
不僅請教了單色釉工藝領域公認的專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業界大咖聯手;
一系列選擇的顏色,也都取自中國著名藏家竹月堂的單色釉瓷器藏品,命名滿滿古典中國韻味。
說到極簡美學,很多人會條件反射覺得是宋代,這次羅意威選中的明清單色釉,也被不少網友說是“反向科普”了。
清雍正單色釉菊瓣盤
其他國際大牌服裝設計師們也都很鐘愛中國瓷器元素,但扎堆以青花瓷為靈感,比較單一。
早在1952年,Dior先生就設計了一款青花瓷長裙;
鐘愛中國風的海盜爺在2009年春夏Christian Dior高定系列中也采用了青花瓷元素。
Valentino1969年的時候以中國園林和青花瓷為靈感推出一款藍白印花,1986年又打造了一條青花瓷長裙。
1984年,Chanel以青花元素為靈感,設計了一款名為瓷娃娃Porcelain Doll的青花瓷禮服。
連維秘都在2017年的時候定了個“青瓷佳麗”的主題,上演了一場青花大秀。
這源于外國人對中國瓷器實在愛得深沉。
16世紀威尼斯畫家貝里尼的名作《諸神之宴》中,就能夠清晰地看到兩件紋樣飽滿、設色濃艷青花瓷器。
早在17、18世紀,歐洲人就極愛收藏瓷器,家居裝飾和日常生活也都愛用它們來做裝飾。
歐洲的流行私人宴會上往往使用大量成套的來華定制的瓷質餐具,作為宴會主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象征,持掌瓷器的人視此為榮耀。
外國人對中國瓷器的追捧,似乎由來已久。
二、外國人愛的瓷器,長啥樣?
自從外國人了解到中國瓷器,他們的審美主流似乎就是濃墨重彩一掛的。
說到外國人對中國瓷器的審美,不能不提的,就是外銷瓷。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外銷瓷中,青花瓷占據絕對的龍頭,這或許是歐洲人最先迷戀上的瓷器樣式。
他們往往喜歡內容豐滿,紋樣絢麗多姿的青花紋樣。
路易十四十分迷戀中國瓷器,尤其愛青花瓷。
不僅收藏大量中國青花瓷,還把青花瓷做宮廷裝飾,甚至在凡爾賽宮建造特里亞農瓷宮,專門收藏華瓷,引得各路王公貴族紛紛仿效。
16世紀時,他們還不懂中國硬質瓷生產技術,就已經開始紛紛實驗生產一種模仿中國青花的瓷器。
而到了18世紀的時候,歐洲各國終于陸陸續續破解了硬質瓷燒制秘方,青花瓷也是他們迫不及待嘗試的樣式。
他們繪制青花時,也往往要在其中點綴豐富的圖形圖案,展現出濃艷的視覺風格。
除了青花瓷,他們還極其愛廣彩瓷。
廣彩瓷又叫“織金彩瓷”,以色彩鮮麗、繪制精細著稱,成品往往像織錦一樣富麗華貴。
厚重的設色,兼之透視畫法,油畫一般的質感,和極簡中庸的審美完全相悖,卻正讓歐洲王室們青睞。
廣彩瓷產生于清代康雍之間,是先在景德鎮燒好素坯運到廣州,然后根據外商的需求來彩繪,直接地反映了歐洲對于中國瓷器的審美需求。
瓷器成為奢華生活和高貴地位的符號化象征,由此也誕生了對“紋章瓷”的追捧。
當時外銷歐洲的瓷器大致可分為看樣選貨和來樣定制兩類。前者選購的是中國本土已經生產好的瓷器;后者是來華商人們自帶西方器形的模具和所需紋樣的畫稿來定制款樣。
紋章瓷就屬于定制款。
它是將為個人、家庭或家族專門定制的紋章畫在瓷器顯眼的部位,用來炫耀身份、地位、財富。
紋章圖樣越復雜,包含的信息越豐富,往往就說明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越高。
于是大量的紋章瓷圖樣,都瘋狂追求盡可能華麗豐富的紋樣,離純粹的審美價值已經越來越遠。
與此同時,外國人往往會更喜好繪有中國人生活場景的款式。
他們將瓷器視為了解中國社會的一種方式,當時很多繪有傳統中式場景的瓷器都深受喜愛,最出名的紋飾就是清代裝飾人物(清裝人)。
明萬歷青花五彩壽星圖盤
另外不得不說的,就是與瓷器熱伴生的Chinoiserie(“中國風”)和洛可可風。
當這兩股風和瓷器撞到了一起,就出現了眾多精美繁復的瓷器。
在法國,洛可可教母蓬巴杜夫人非常喜愛中國風,1765年其親自督導瓷器生產時,大量采用中國紋飾圖案,形成一種“蓬巴杜紋飾”。
有“歐洲第一名瓷”之稱的德國Meissen,1720年起家時就生產了大量所謂“中國風”瓷器。
這種瓷器帶有鮮艷的色彩,大多數還鍍有金,上面還繪有各種中國人物,和廣彩瓷相比也不敗于下風。
對于中國的固有印象“龍”也被其收攏麾下,各式各樣的龍樣被繪于瓷器上。
青花自然也少不了,但相比于元青花,已經又繁復了許多倍。
紋飾更多地體現西方的藝術形式,很多還繪制著西方神話故事,比如《帕里斯的審判》《春神威爾廷努斯的故事》等。
“中國風”玩兒嗨了,卻也離中國瓷器最開始的審美越來越遠了。
三、外國瓷器審美,中國人怎么看?
外國對瓷器的樣式偏好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國瓷器審美。
中國直至明代,都還繼承著較為簡潔的審美傳統。
比如制瓷巔峰的宋代,五大名窯都統一于簡約、自然、圓潤的美學風格。
元青花大氣磅礴而不拘泥于細枝末節。
按道理來說,是不會看得上那種以繁復彩繪見長的瓷器樣式。
外銷瓷也以中國市場上流行的瓷器為主,雖然會面臨定制的要求,大體還是不脫中國傳統的審美。
但海上貿易和制瓷技術的進步,影響著這個審美。
到清康熙之前,瓷器燒制技術都是國家機密一般的存在。外國人對中國瓷器的需求,伴隨著海上貿易的發達有增無減,也為國內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收入。
中國的瓷器審美在這一過程中曾一度開始迎合來華商人。
元代燒制出來的青花瓷,少數在國內用作酒具和明器,絕大多數都用來出口,直到后來才為國內市場接受,用于日常生活。
而在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歐洲人已經掌握瓷器制造方式之后,將自己的審美加于其上,生產出前面所提及的那些富麗堂皇的瓷器。
中國的外銷瓷市場開始受到威脅,國內制瓷業開始產生危機意識。
同時,這些瓷器本身也影響了國人的審美,中國開始生產出大量符合西方審美要求的瓷器。
清乾隆年間的廣彩瓷就是這樣誕生的。
當時中國制瓷技術發展到了新的高峰,不僅能夠仿造各朝代的樣式,甚至還反過來去仿這些濃艷的外國瓷器。
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商們人將景德鎮的白瓷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后再售于外商。
我們今天調侃的乾隆“土味審美”,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個風氣的產物。
但這種審美,終究與傳統中式瓷器美學風格相差太遠,在瓷器彩繪繁縟至極之時,中國的瓷器制造也走向了衰落。
現當代,經過時間的洗練,中國瓷器審美重新復歸到宋元。
再加上這幾年極簡美學風格盛行,宋瓷之美更是被推崇。
外國人也慢慢認識到宋元瓷器之美,他們依然愛青花,雖然時常不能避免前面提到的所謂符號化應用。
反觀羅意威這次對文化內涵的上心,難怪無數網友表示哪怕是被割韭菜,也心甘情愿。
當品牌不再只是一心想著割韭菜,也不流于表面,不諂媚討好也不自視甚高的時候,才是文化與審美真正獲得交流、達成共識的時候。
作者公眾號: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