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香氛品牌「觀夏 To summer」是表現抽象“東方香”的優等生。
作為姜文電影重度愛好者的我,前陣子偶然看到觀夏發布了一支很「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廣告——《北平甜》:
觀夏《北平甜》由青年導演柴小雨出演制作
關于柴小雨
男,北京人,廣告、紀錄片導演、攝影師。
他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魚樂園》獲得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一種立場”大獎,入圍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影片還入圍巴黎作者影展、德國中國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影展活動。
作品:電影《行歌坐月》副導演;電影《最美的時候遇見你》副導演;紀錄片《進藏》攝影師;《中國影響力》欄目組,編導;廣告《邁樂—一路向外》攝影師;廣告《興業銀行—青海湖》攝影師。
同樣的第一人稱畫外音,相似的朦朧而美好的色調,相通的真實和虛幻結合的意象。只一眼,我便沉溺進了廣告中的“陽光燦爛”。(不過其實也有點王家衛)
當然,我無意比較《北平甜》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異同,只是真的好奇:
中國香的意境本就飄渺難覓。香氛品牌,又究竟如何表達出一座城市的“甜”?
觀夏的回答是,借“北京細雪中的糖葫蘆”進行意象編碼,將味覺感知轉化成嗅覺,再用氣味牽動感官。
這樣,不僅城市記憶中的香味被調出來了,每個人記憶深處對“甜味兒”的懷念也同樣被“勾”回來了。
香極了,也饞極了。
明明是記憶中味蕾綻放的蜜意,卻悠悠地飄到了鼻尖。
一、
觀夏寫甜
寫的是“細雪山楂,撞進冬天”
“我所經歷過的許多大事,都淡忘了。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頭。”
—— 《城南舊事》,林海音
都說香味能喚起遙遠的回憶,這次觀夏帶大家走進的回憶,是小時候北京的冬天和記憶中凜冽的酸甜。
“我今年36歲,是個導演,
這幾年,
我已經忘了屬于北京的那股甜味兒。”
北京胡同里長大的柴小雨,操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就這么開始了自己的“尋味之旅”—— 第一站,是爺爺家的四合院兒。
熱烈的暖色灑滿自行車鈴,柴小雨興奮地撥弄著欄桿,肆意沐浴著四合院里炫目的陽光。畫面中一個接一個的大特寫,一把子將觀眾帶入到柴小雨的情緒中。
裹著濃郁糖衣的山楂果兒,從四合院屋頂的瓦縫間顛簸滾落。這時,觀夏香氛點燃,獨屬于北京的嗅覺回憶,隨著香氣噴涌而出。
那是和姐姐一起在樹下跳皮筋兒的童年,拿著噴壺澆花兒的爺爺滿臉笑意,下雪天媽媽下班后帶給他的冰糖葫蘆滿嘴酸甜,哦對了,記憶中一定少不了一起撒歡兒的街坊,和騎單車追過的女孩兒......
咬下一口糖葫蘆,回憶好似都變甜了。柴小雨在四合院的屋頂上細細咂摸著酸甜,來回踱步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冰糖葫蘆的甜味兒,何嘗不是北京的甜味兒?記憶中的美好,正像縈繞在舌尖心尖上的酸甜,不會消散。
“曾經和現在到底有多遠呢?
北京一直在變,
但好像屬于北京的甜味兒,
沒變。”
色彩是這支片子中重要的表意元素之一。觀夏選用暖洋洋的、古樸的、舊膠片質感的暖色調鋪滿整個畫面,喚醒每個人純粹的,明媚的童年記憶。
快剪輯、閃回式的回憶式意識流形成了記憶切片,拼湊出柴小雨印象中胡同里的模樣,也為短片蒙上了一層詩意化的薄紗。
山楂果兒是片中另一個重要的表意元素。誰的童年沒有嘻嘻哈哈地吃完過一串“冰糖葫蘆”呢?觀夏很聰明地選擇常見的食物“冰糖葫蘆”來具象化北京城市的氣味,讓城市、食物、回憶之間同時形成了特定的意象聯想。
用冰糖葫蘆借喻回憶,幾乎能神奇地喚回所有人關于小時候的感知。這也意味著,觀夏對意象符號的探尋,不再只滿足于顯在、外向的東方美符號,而是變成了一種向內的深化思考:
東方意象,不止梅蘭竹菊。哪怕再尋常的事物,都能鏈接出每個中國人獨特的東方記憶。東方香的意義,也就因此被拓寬。
二、
為什么選擇柴小雨來表現《北平甜》?
或是“遙遠的相似性”
作為誕生在北京的香氛品牌,觀夏是有些“四合院情結”在身上的。
觀夏在北京的第二家線下獨立門店,離開了鬧市,挑選在了國子監街23號,一座始建于清朝中期的四合院,毗鄰雍和宮、鐘鼓樓等古建筑,靜謐,閑適,悠遠。
“線下門店對觀夏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售賣的空間,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是用戶與品牌內容的連接。所以其實我們對線下空間的構想,更傾向于獨棟的街邊空間,和不同城市的文化與歷史去做融合。”—— 觀夏
北京國子監街23號,觀夏國子監四合院
觀夏選擇和柴小雨合作,除了因為他成長于四合院,或許更大程度上,是因為柴小雨在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魚樂園》中的概念和表現,讓觀夏看到了某種“遙遠的相似性”。
導演柴小雨,圖源《新京報》
《魚樂園》講述的是欲望與虛無的故事,片中男男女女之間保持著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呈現出美麗而易碎的“泡沫化”情感。整部電影有趣又混不吝,帶有濃厚的戲劇和荒誕色彩。
《魚樂園》海報
放映后,《魚樂園》被認為是當年FIRST電影節的“最大爆款”,是“嗨爆全場的流氓電影”,也正因此片,一些媒體開始稱呼柴小雨為“北京新頑主”。
在影像與技術之外,影片彰顯了乖張的生命力,它自由而恣意,在獨立影像創作的立場,勇敢地張揚主流之外的不同價值,突圍對生活與世界的慣常認知。”
——柴小雨《魚樂園》第13屆FIRST青年影展「一種立場」獎頒獎詞
翻遍柴小雨的所有專訪,我甚至可以從《魚樂園》中的他時他刻,看到其與《北平甜》此時此刻的關聯,一窺柴小雨導演思想和風格的一以貫之:
《魚樂園》中,柴小雨運用了大量的空鏡和搖晃的手持鏡頭去表現北京城市景色,這種獨特的風格,被柴小雨完整保留在了《北平甜》里。
《魚樂園》劇照
柴小雨常常會“將鏡頭拉得距離人臉過近”,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他認為,只有這樣的風格才“像北京的陽光撲面而來”,一下子將觀眾帶入到演員的情緒中去。這種手法,同樣運用在了《北平甜》中,甚至被放得更大。
《魚樂園》人物特寫
《北平甜》大特寫
最重要的是,柴小雨擅長用尋常的鏡頭來呈現最大多數人記憶中的古城北京。
“我最熟悉的北京,沒有那些著名地標”,“我現在依然能記起很多東西,甚至包括胡同里石頭的位置、柱子的位置。但現在,我越來越覺得記不住它們的位置了”。柴小雨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感知,并非那些著名的地標性建筑,《魚樂園》中,柴小雨的鏡頭聚焦在了胡同、紅墻、屋頂、天橋等這些和自己的生活更貼近的意象。
這種感知,和觀夏對城市記憶的重現高度一致:不是高樓大廈,而是古磚紅墻。況且,這些尋常的院落,恰恰才更貼近生活更寫實,是大多數人能夠共情和想象的“老北京”。
《魚樂園》中的四合院景象
事實證明,和柴小雨合作這部《北平甜》,觀夏的選擇眼光尤其獨到,雖說講述的是北京冬天的故事,但調動起了更大范圍的消費者對小時候的集體回憶和集體共情。
作為具有強烈精神屬性的產品,觀夏通過對「北平甜」香氣意象的選擇、對創意的打磨和對人文脈絡的摸索,就這樣構建起了童年記憶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遙遠的鏈接”。
三、
從“中國香”到“中國甜”
找尋東方香表達的新可能
在國人文化意識日漸強烈的當下,作為本土香氛品牌,“中國香”成為了差異化競爭的突破口。
到底什么是“中國香”?觀夏選擇以城市為線,以“甜”為引,展開細密的串聯。
「觀夏·中國甜」系列共四站,「北平甜」是第三站。此前,觀夏還推出了以龍井茶酥為靈感的「杭州甜」和以春茶枇杷為靈感的「蘇州甜」。
雖然甜味之于每個人的城市記憶都不盡相同,但在「中國甜」系列中,觀夏總是能把城市記憶凝結成為一種舌尖的香味,無論是畫面、文案、還是視覺意象,都隱去了多余的裝飾,呈現出鮮明的品牌個性。
1、體系化的香氣表達,挖掘國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和以往隨手采擷古詩詞營銷意境不同,「北平甜」系列的語言設計,著重于用靈動俏皮的字詞側寫生活化畫面,挖掘國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光是在「北平甜」產品的命名上,就已然給人以無限遐想和追憶的空間。觀夏還將山楂果兒的顏色命名為「越雪山紅」,直勾勾地往每個人的心里下了一場大雪。
“一兜紅果,盛住北京的雪
The First Snowfall in Beijing”
“一定是有人采集了冬天里
沾染了山楂酸甜的細雪
將它熬成細密的糖
就像冰糖葫蘆上
裹著山楂的透明糖衣
像冰錐一樣
明晃晃 甜絲絲 金燦燦”
于我而言,這一系列的名稱就已經就能激發起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北京會是什么味道?一定要去聞聞看。一個產品,若僅靠名稱就能扣動消費者行動的開關,就成功了一半。
「北平甜」香氣的呈現,是高度體系化的,不止文字,還在于空間。
11月,觀夏聯合藝術家王濛莎打造出“我的宇宙發生的事——王濛莎個展”,以視覺形式重構了各個城市的香甜記憶,打造出具備通感意境的場景營銷空間。
王濛莎重現了記憶中的人、事、物,用水墨畫將其凝結成為了可觀可嗅可感的東方符號。在她的筆下,回憶中的萬事萬物以一種更為獨特的視覺邏輯產生組合,如同浮游在水中,東方美學的含蓄之美,緩緩流淌。
上海湖南路111號,觀夏閑庭
我和宇宙發生的事——王濛莎個展宣傳圖
王濛莎作品 《瓊花》
關于王濛莎
中國江蘇無錫人,書畫世家。2006年畢業于中國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研習動畫。后進修于澳洲格里菲斯大學、英國英國南安普頓大學, 作品《醉花間》被劍橋大學永久陳列收藏。現工作及居于中國北京。
王濛莎對「北平甜」系列作品的描摹和思考,也被運用在了產品包裝上。從同一的視覺呈現、到人文底蘊的外觀風格,再到品牌調性的把握,觀夏實踐著自己倡導的“東方新摩登理念”,清晰地向消費者傳達了“什么是北平甜”。
2、故事的“再生力”,延伸著品牌的想象力
不得不說,在講故事這件事上,觀夏又進步了。
「北平甜」的故事,不局限在對慣性“東方故事”的復刻,而是跳出了傳統文化的模子,以國人記憶為靈感,用細雪和山楂果兒的“酸甜香氣”轉譯了童年。
甚至,哪怕我不去聞觀夏的「北平甜」產品,僅靠想象,就能獲得微小的幸福感,這就是產品帶給人的情緒價值。
觀夏自己講故事,還用「北平甜」的香氣勾起了不少消費者的回憶,購買了「北平甜」的用戶們,不少都向觀夏分享了自己的“北京記憶”:
圖源@觀夏tosummer 微博
某種程度上,品牌能否成功,取決于所講述的故事能在多大程度上調動起消費者的想象力。觀夏,就這么用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故事,賦予了產品新的內涵和意義。
“我們不是把老祖宗的文化拿來主義直接用,而是用這個時代年輕人能夠聽懂的語言講述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 觀夏
「中國甜」系列以城市為軸線帶來的產品故事,具備相當的延展性和無限的想象空間。雖然「中國甜」系列最后一站尚未可知,但在不少平臺上,大家都熱切地期盼著自己城市的“甜味兒”——上海甜、成都甜、武漢甜......
或許,這就是美好的品牌故事爆發出的“再生力”:既是一種品牌基因的深度延續,也是一種品牌生命厚度的縱向拓寬。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