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iao y,來源:印客美學
今秋忽然刮起了一陣“圍爐煮茶”的風,抖音#圍爐煮茶話題下視頻播放量已經達到5.3億次,小紅書話題瀏覽量也超過1155w。
圖源:抖音APP
但點進去一看,小印的表情就是地鐵老爺爺看手機……怎么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呢?
一、圍爐煮茶,新瓶裝新酒?
今年秋天流行起的這波“圍爐煮茶”,乍一看名字,讓人以為會是什么類似“紅泥小火爐”之類的文人雅興,但幾條視頻一刷,才猛然意識到,這不過又是一個新晉“網紅項目”。
它看上去確實是很有“網紅”那味兒了。
刷一刷社交軟件里話題下的眾多分享,很容易捕捉出一場圍爐煮茶的“配貨”。
除了標配的炭爐和茶以外,一張大大的桌子上還會配備各種新式老式的點心、柿子、橘子、烤紅薯、板栗、花生……
而裝盛它們的,大多數都是瓷器、竹編籃、藤編籃、木盒這類帶有古樸味道的器皿。旁邊擺放的桌椅,也大多是竹編、藤編、木制類。
同時上鏡的,還少不了起裝飾作用的書法折扇、字畫。
許多年輕人會專程挑一個時間,或是大眾點評上精挑細選一間茶館茶樓,或是去自媒體博主的評論區下蓋樓求安利,或是以露營的方式,裝備齊全地來一場正正經經的“圍爐煮茶”,享受這份秋冬的“儀式感”。
這陣風,是從哪刮起來的呢?
很多人聽名字,會以為這是中國古代文人茶事。
中國古人確實煮茶,但倒是不會如此豐盛。有時一只爐、一方炭、一提水、兩只盞、一張茶餅,就足夠了。蘇東坡“紅焙淺甌新活火,龍團小碾斗晴窗”,說的就是雪天煮茶之事,其重點在品茶閑話,不需要這繁多的準備和精美的陳設。
事實上,今天“圍爐煮茶”是脫化于云南的“火塘烤茶”。
火塘是云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人們用它取暖照明、燒煮食物,也會直接在炭火上烤食物,像“圍爐煮茶”座上客的烤紅薯、烤糍粑,都是當地人日常的吃食。
而作為茶文化源頭之一,云南當地人也會用火塘烤茶,講究的還有頗為復雜的工序,據說這樣烤出來的茶,沖泡出來的茶湯要更加醇厚濃郁。
圍爐煮茶就是在此基礎上,將火塘烤食與烤茶一拼合,再擺上應季水果、新式茶點、干果之類,碗碟器皿桌椅陳設一律換成中式味道的,火塘烤茶就搖身一變,成為了新晉網紅,吸引了一眾當代年輕人紛紛前來打卡。
“圍爐煮茶”的年輕人,吃著新式的茶點,甚至喝著新式茶飲,還將其成功融入露營野餐活動中,與其說它是“新晉網紅”,倒不如說它是把從前的下午茶重新包裝之后,又套上了一個文氣十足的中式名字的結果。
年輕人,怎么就愛上了圍爐煮茶呢?
二、令人著迷的,是中式慢生活?
除了喝茶,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開始養鳥遛鳥、盤核桃,溜著空過上悠悠閑閑的老年生活。
自媒體平臺上,不少年輕人在研究核桃怎么盤,秀著自己盤了五六年的核桃;還有人分享著提著籠子的“遛鳥穿搭”。
知乎上有不少人都在討論“年輕人如何優雅地遛鳥”“年輕人如何優雅地盤核桃”。一邊說明潛認知里他們依然把這視為“老年愛好”,另一邊也證實著他們確實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這些“老年愛好”上。
圖源:知乎
為什么年輕人會喜歡上喝茶、養鳥、盤核桃這些“老年愛好”?
首先,這些活動的共同點就是慢,年輕人喜歡圍爐煮茶,也是對一種“慢生活”的追求。
從商家“圍爐煮茶”的宣傳語上,和社交平臺的話題介紹中,都能頻繁看到“慢”的意思。
圖源:小紅書APP
喝茶,那種慢悠悠的愜意感和養生感,讓人條件反射會覺得是老年生活。
而年輕人的日常飲品中,奶茶和咖啡的選擇大概率遠遠超過傳統中式茶飲。
但最近幾年,年輕人確實越來越愛喝茶了。
購茶群體中,年輕人占比正迅速增加。《抖音電商茶行業洞察報告》調查數據顯示,去年抖音茶行業18歲至30歲消費者規模增速迅猛,僅2021年7月至12月同比增幅就達到639%。
圍爐煮茶,或也不失為年輕人讓生活暫時慢下來的新方式。
另一方面,與“慢”字相生的,就是“中式”。
這幾年,無論在服飾領域、食品領域還是家裝領域,都刮起了“新中式”浪潮,衣、食、住的喜好都偏向加上中式元素(回顧:爆火的“新中式亂象”)。
圍爐煮茶也是如此。
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輕人在表現出對圍爐煮茶的喜愛的時候,實質上也是對今天環境下新的中式生活方式的推崇。
并且數據也表明年輕人在飲品選擇上,越來越鐘愛中式茶飲。
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新式茶飲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新式茶飲行業市場規模正在快速增長,年輕人越來越喜愛新中式茶飲,喜歡前往新中式茶館消費。
圖源:小紅書APP
從前面說的各種中式碗碟、桌椅、字畫、服裝,還有對于中式茶館茶樓的青睞,都可以看出來,去圍爐煮茶的人,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追這種“中式”的感覺。
圍爐煮茶,也就為年輕人追求“中式”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
說到底,這種風刮得好像突然,但又合情合理。
畢竟,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三、潮人們,甘愿被收割?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從年初到現在,滑雪、飛盤、露營、路沖、圍爐煮茶……一波又一波的熱潮刮過。年輕人追趕潮流的腳步,今年似乎格外匆忙。
一批批年輕人人在這些所謂“潮流”上,樂此不疲地花錢、花時間。
國內各大城市的各種飛盤教練培訓機構、飛盤班、飛盤俱樂部,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在北京,一節飛盤體驗課價格平均120元起步。陣子的首屆北京飛盤公開賽,光是報名費就高達3000元,但參加人數卻絲毫不見少。
而對于像滑雪黨、露營黨來說,裝備支出絕對是大頭。就說露營,雖然是豐儉由人,但就算必備的基礎裝備,一套下來也基本上要小一千;好一點的設備齊全的開銷幾十萬也是輕輕松松。
乘著這股熱度的商家們都賺得盆滿缽滿。
反觀這次的“圍爐煮茶”,也是同樣。
現在在電商平臺輸入關鍵詞,已經有大量全套裝備在售賣。
標記“網紅圍爐煮茶套裝”的商品,排在前列的一套爐、壺、烤網、托盤、果籃,售價直逼1000元,不配任何配件的單只爐子,價格普遍也有200元上下。
在杭州,茶館的“圍爐煮茶”2人套餐,200元左右極為普遍,稍高檔一點的茶館價格能高至7、800元,但依然有很多人前去打卡。
冬天滑雪、春夏去露營玩飛盤的人,秋冬又紛紛開始烤炭火、喝茶飲了。
年輕人為什么會一次次甘愿被收割呢?
除了大環境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潮流”自帶“社交貨幣”屬性。
一方面,它能夠成為人們在社交場合的統一話題,架構社交的橋梁。
另一方面,這些潮流活動本身也是一種社交方式。
它們大多都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無論是露營、飛盤還是圍爐煮茶,往往都是三兩好友乃至更多人的聚會,甚至是以實現某種社交目的而組的局。
而與此同時,年輕人對于多樣化的社交方式一直保持需求度。這幾年滿大街的劇本殺和密室逃脫,也是類似的活動,它們幾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社交習慣。
這時候,把組局換成圍爐煮茶,也不失為一種新鮮的體驗。
此外,年輕人的消費方式受社交媒體影響很大。
新浪曾做過一份《當代年輕人潮流消費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社交媒體與潮流App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信息獲得的重要來源,而其消費行為受這些平臺信息影響極大。
以食品飲料消費為例,去年,嗶哩嗶哩洞察與尼爾森IQ聯合發布的《對味新人群——2021Z世代食品飲料消費洞察報告》表明,Z世代的食品飲料消費路徑,是從認知、到種草、到搜集信息、再到互動分享的過程。
這個消費與“打卡”的過程,又進一步刺激著內容的傳播。
社交平臺不僅僅是年輕人分享生活的場所,也是商家了解年輕人、與年輕人進行溝通的媒介。
今秋這波“圍爐煮茶”也是如此。
自媒體平臺博主進行分享后,被一些用戶發現并跟風“求安利”,官方隨后設置話題、分配流量,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商家自然也就緊跟熱點,整條鏈條就被牽了出來,繼而形成循環,“潮流”就形成了。
但無論怎樣,其中的核心或許還在于年輕群體之間的認同感。
Z世代被認為是孤獨的一代。
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又成長于快速流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形成前所未有的疏遠和距離感,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處理都給這一代年輕人帶來巨大的焦距與不安,也使他們對于“群體感”有著強烈的需求。
“潮流”就成了他們增強彼此聯系的工具。
他們用共同的社交愛好,顯示著對這一群體的品味、情感、興趣的認同和歸屬,從而建構著“我們”的概念與情感聯系,獲取著強大的“群體感”。
然而,潮流朝生夕替,圍爐煮茶這陣風,年輕人這次能追多久呢?
作者公眾號: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