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飲品研發沒思路?這1000+款新品呈現5大趨勢
作者:李焱豪,來源:中國飲品快報
原標題:秋冬新品研發沒思路?這1000+款新品呈現5大趨勢
全國各地正式入秋,茶飲品牌也都在抓緊時間上新,在這個關鍵節點,雀巢重磅發布了為秋季新品量身定制的《2022年第4期亞洲新品趨勢報告》。
《報告》從7大國家地區的206個街飲品牌的762款茶飲新品,以及188個咖啡廳品牌的512款咖啡,深度分析和總結了包括國內外奶茶、咖啡等品類的新品動向和一些茶飲熱賣元素。
本文在此做解讀——
文末附完整報告下載
一、用新茶飲思路做咖啡
前段時間,奈雪的茶相關主體完成對AOKKA咖啡的投資,又一新式茶飲頭部品牌投資咖啡品牌。除奈雪外,今年來,茶飲品牌紛紛入局咖啡賽道,喜茶投資Seesaw、少數派咖啡,書亦投資DOC咖啡,檸檬茶品牌檸季也投資RUU咖啡……
可見,咖啡市場仍有廣闊的前景,茶飲品牌也在咖啡新品中研究出各種各樣的創新玩法,以新茶飲的思路在經典品類的基礎上添加茶飲多元、豐富的流行元素進行創新。
1、利用“追香”思路,突出花香風味
花香風味咖啡
今年,書亦燒仙草推出了植物基系列新品“橙漫山茶花”,上市即火爆,獨特的花香在茶飲圈刮起了一股“追香風”,此后各種高香茶底層出不窮,茶飲品牌都試圖在香氣上致勝。
“7分甜”將茶飲里的追香思路運用于咖啡品類的創新,“山茶花西柚美式”、“山茶花香檸美式”等茶咖產品加入了流行元素山茶花茶底,清新的山茶花香和咖啡的適配度極高。
2、新式糖漿和咖啡搭配
新式特調咖啡
不同于以往的搭配,交點茶黑糖凍椰椰拿鐵采用了黑糖凍+黑糖糖漿+咖啡+椰乳的組合,將黑糖糖漿和咖啡進行組合,口感更加細膩,在這一點上打破了傳統的焦糖咖啡和黑糖奶茶的組合,重新拆分進行創新搭配。
3、咖啡+新鮮水果果肉
鮮果+咖啡的組合
果咖在這次的新品中,也有了新的思路,區別于過去加果醬、果汁的方式,古茗“冰咖生椰牛油果”、奈雪“青提拿鐵”將新鮮水果作為賣點,形成鮮果+咖啡的組合,也可看做鮮果類飲品的延伸。
綜合來看,以上新品中茶咖創新更注重與高香茶底與咖啡的結合,在于適配度,奶咖產品增加了水果風味,而果咖則是很好地運用了茶飲做水果茶的優勢,新鮮果肉的加入,讓咖啡更加具有新鮮的特性。
二、茶飲圈再現國潮熱
近年來,以茶顏悅色、霸王茶姬為代表的國風茶飲火熱,除此類國風元素外,《報告》中還提到了中國傳統元素與新式茶飲的更多創意性融合,從不同方面體現產品的中國韻味。
1、傳統夏日解暑元素——綠豆
“綠豆”品類飲品
夏日新品的標志性特點是“解暑”,不同于檸檬茶、水果茶的清爽,綠豆作為中國傳統的解暑食材,也被運用到了產品的創新中。
在制作手法上,CoCo都可“現煮綠豆冰”等綠豆冰沙系列采用了現煮手搗的傳統工藝,將在成熟火候下熬煮足夠長時間的綠豆手搗成沙,口感綿密沙糯,注重高品質的現場熬煮和制作。
此外,還實現了綠豆+多元乳基底的多種搭配,以牛乳和椰乳為主,書亦則是貫徹植物基健康理念,將綠豆沙與燕麥奶進行復配,更加低脂健康。
2、傳統酒飲米酒元素的新玩法
加入“米酒”元素
奶油+米酒:伏見桃山的米酒系列新品,用少量酸奶與延邊米酒進行調和,讓其更接近乳酸菌風味,配上柔和綿密的淡奶油,使酒的風味變得“若即若離”。
西瓜+米酒:過去茶百道“桂花酒釀奶茶”、古茗“酒釀麻薯”等酒釀飲品的相關搭配都是與豆乳、芋圓為主,而米酒加入西瓜的組合打破了傳統,西瓜果肉的加入更突出清爽感,也適合今年高溫延續的夏末秋初。
檸檬薄荷+米酒:天然呆“爆檸謬糟薄荷冰”將夏日代表元素檸檬、薄荷和經典米酒創意結合,米酒的甘甜和酒味中增添了清新感。
玫瑰酸奶+米酒:一只酸奶牛選用云南重瓣紅玫瑰和五常糯米混合制成酒釀,搭配自有牧場原味酸奶,口感細膩絲滑。
綜合來看,米酒作為在消費者心中具有秋冬氛圍的經典元素,在此基礎上可結合各季節流行元素進行融合,不僅能兼顧夏日的清爽和秋日氛圍,還能將自身招牌特色融入進行復配,作為冬季飲品依然大有可為。
3、竹子與荷花等國風元素加入
國風元素加入茶飲
隨著國風茶飲的流行,國風原料的創新也得到了更多的運用,首先是自帶國風的竹子元素。
百分茶“竹香烏龍茶”將首創竹香味烏龍茶底與燕麥奶融合,以帶皮橙片做點綴,淡淡竹香與烏龍茶香交織,燕麥奶回味悠長,既體現竹子的自然、淡雅的清新感,又與烏龍茶的茶香相輔相成,有著清新淡雅的“東方意境”。
其次是荷花,其映射著中國夏日荷塘之美,天然接受程度高,有著歷史感。
雅克雅思“薄荷竹葉凍”以薄荷竹葉凍的形式加入飲品底部,增加咀嚼感的同時,淡雅清新的竹香和椰乳的甜膩使口感更佳。“荷花烏龍茶”使用清雅的荷花茶底與椰乳搭配,口感豐富,還以荷花花瓣、綠葉等國風元素點綴,提高了顏值。
4、含有中國韻味的梅
含“梅子”元素的飲品
《報告》中還出現中國傳統經典元素——梅子的身影,既有含蓄的甜,又有銳利的酸。
青梅具有口感酸甜、生津解渴的特點,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書亦燒仙草“青梅竹馬”采用鹽漬青梅,不僅將梅子的口感進行了濃縮,還中和了甘蔗的甜,與茶香交織,此外“青梅竹馬”的名稱也體現青梅在傳統歷史中象征青澀愛情的意義。
煮葉“一顆青梅梅花弄”將青梅以青梅凍和新鮮青梅的形式呈現在產品中,青梅的果肉泡在茶中能增加風味,與金桔復配使酸味更明顯。而青梅凍作為小料則更加Q彈酸甜,口感更加飽滿。
此外,烏梅作為我國傳統梅子之一,它的味道以酸味為主,甜味很淡,飲品應用形式主要是將烏梅泡在茶中或加入烏梅醬。
最后,瑞幸“偷心西梅拿鐵”特調還采用西梅糖漿+拿鐵的組合,該產品因其獨特的口感和通便功能,曾一度以“咖啡界開塞露”外號在網絡上引發極高的熱度。
三、新興小眾水果入局
新興小眾水果入局
盛夏季節,青提、油柑、青梅等綠色系小眾水果持續火出圈,但隨著季節和消費者口感、需求的變化,小眾水果也在不斷迭代更新,迎來了新種子選手。
丸摩堂鮮果茶、雅克雅思新推出的果茶系列運用到了小眾水果無花果,在烏龍茶中加入新鮮的手工搗碎的無花果,香甜綿密,自帶健康屬性,輕盈無負擔,與葡萄、芭樂、油柑、李子等水果進行復配。
此外,還有時令水果新寵李子,雅克雅思“超爽李子無花果”采用了個頭大、肉質更爽脆的三華李,壺見“芝士愛李”使用了芙蓉里搭配花茶,再在頂層放上濃郁的芝士奶蓋,果香、茶香、奶香交織。
最后,還有應季小眾水果杏子,喜茶“多肉杏運桃”用濃郁的杏肉冰沙搭配清新茉莉綠茶,清新冰爽,益禾堂“桃桃小幸運”用杏子與桃子進行復配。
無花果、杏子類產品
綜合來看,小眾水果的流行也是一個循環,從顏色和貼合消費者口感的因素考慮,未來秋冬小眾水果的發掘和創新會更加貼合季節性,營造秋冬氛圍。
四、飲品界流行的新健康元素
近幾年,健康茶飲一直是主流,“好喝+健康”成為飲品的標配,喜茶發布真奶標準,書亦品牌升級推出植物基系列,頭部品牌率先行動帶動中小品牌,健康理念也在品牌的互相借鑒與學習中成為行業標識。
此次《報告》中還提到了國外的一些案例,或可對國內茶飲新健康元素做參考。
1、韓國——植物元素
植物元素飲品
韓國品牌貢茶“濟州胡蘿卜”奶茶將味道甘甜、富含營養的胡蘿卜搭配綠茶打造基底,使口感層次更豐富,清爽、低脂、無負擔。
Coffeemama“雜糧米粉汁”中加入谷物雜糧,富含大量營養,“黑芝麻奶昔”在牛奶中混合黑芝麻,具有“美容養顏養生”的功效,以此作為賣點吸引消費者。
此外,貢茶“菜籽蜜香番茄奶昔”采用菜籽蜜+番茄+牛奶的組合,菜籽蜜是采集油菜花釀造而成,用菜籽蜜代替糖漿,甘甜口感基礎之上還有清熱、消腫的健康功效。
2、泰國——輕食概念
加入輕食概念
泰國在7~8月曾推出過兩款網紅輕食概念街飲,其中就使用到了羽衣甘藍和阿薩伊的元素,飲品正朝著輕食化發展。
其中羽衣甘藍又稱“綠蔬女王”,具備低熱量、高營養的特點,丸作的KALE SERIES的幾款飲品在牛奶中添加了羽衣甘藍,并與南瓜、紫薯等其他健康食品進行了復配,符合健身和年輕消費者的低脂需求。
而阿薩伊漿果外觀似葡萄,營養豐富、低卡健康,星巴克“Strawberry Acai with Lemonade”將阿薩伊漿果濃縮汁用于茶飲,搭配草莓汁和檸檬汁,口感清爽、符合輕盈健康的趨勢。
3、新加坡新口味小料
多小料飲品
茶飲中加入小料,在豐富口感的同時還能增加價值感,打造爆品,隨著產品迭代更新,小料的種類也更加豐富,新加坡茶飲品牌近期就推出了幾款或有出圈潛質的特色小料。
煎蕊&桃膠果凍:煎蕊是東南亞一帶很收歡迎的甜品,用斑斕葉制成的青色條狀果凍,加入飲品中口感清香Q彈;橡膠在單獨做飲品時,制成果凍不僅使口感細膩爽滑,富含的膠原蛋白還能起到美白、養顏的作用。
冬瓜塊:冬瓜塊甘甜微涼,有消暑消腫的功效,作為小料加入,能給飲品添加清涼感。
五、咖啡工藝實現新突破
關于咖啡行業,《報告》還選取了中國內地7~8月推出的三款咖啡飲品,研究分析了咖啡工藝所實現的新突破以及技術上的創新。
咖啡工藝實現新突破
1、短萃取技術
區別于一般的濃縮咖啡Espresso,短萃取技術只萃取咖啡豆的前半段風味段,口感上少了苦味,能充分釋放咖啡豆原本的果酸、榛子和巧克力味,對于不喜愛咖啡苦味的人群算是一個好的信號。
2、流沙技術
該技術主要用意式濃縮液、冰塊和水制成,將被打發的咖啡液傾瀉而下倒入裝著冰塊的杯中,打造如瀑布般的冰沙效果,具有高顏值。此外,頂層泡沫細膩柔和,有著奶蓋綿密的口感,層次豐富。
3、極“地”技術
主要方式是“搖”,采用極“地”技術的美式通常會比普通冰美式初始溫度“低”,只有1.4°,這樣能帶有更綿延持久的冰爽口感。快速的搖晃能產生大量泡沫,口感綿密,咖啡的濃度稀釋比相比傳統冰美式更小,口感更香醇濃郁。
點擊鏈接下載完整版報告:2022年第4期亞洲新品趨勢報告
作者公眾號:中國飲品快報(ID:zgypkb)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