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土路邊攤老娘舅:“抄襲”洋快餐,年賺15億
文:金錯刀頻道,來源:金錯刀
原標題:“抄襲”洋快餐,年賺15億!中國最土路邊攤,沙縣小吃都服氣
中國快餐終于支棱起來了。
最近,韓國女生對麻辣燙的狂熱已經反超了韓國傳統小吃炒年糕。
就連五星級酒店都在菜單里添加了麻辣燙,想蹭一波流量。
在中國,59歲的束從軒帶著老鄉雞一路沖鋒,已經在中國開出了1000家店,還沒上市,估值已經到180億。
還有一家中國小飯店,最近也悶聲干大事。
老娘舅,這個名字聽起來土里土氣的快餐店,竟然要上市了!
2007年,老娘舅在中國只不過擁有6家門店。
而去年,老娘舅已經開出了將近400家店,2019年到2021年,三年營收近40億。
老娘舅創始人楊國民,過去一直有個夢想:打造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式快餐,對抗洋快餐。
在洋快餐的黑暗統治下,中國快餐能行嗎?
一、高管被逼去肯德基當臥底,回來開了400家店
老娘舅能做到又土又火,還得多虧這個接地氣的名字。
在長江三角洲吳語區一帶,有威望、講公道的年長者,都會被當地人尊稱一聲“老娘舅”。
比如,上海市金山區政府曾拿出專門的經費,把各處有威望的“老娘舅”聘為專職調解員,讓這些最熟悉鄉情民風的“老娘舅”調解鄰里矛盾。
老娘舅做出來的飯,江浙滬的人都有著天然好感。
1987年,一家名為“肯德基”的快餐店在北京前門開業,開業3個月,平均每天就賣出炸雞1300只。
這件事引起了一個人的興趣,他就是老娘舅創始人楊國民。
楊國民本身是絲綢之鄉湖州當地的輕紡大戶,15歲就開始搞輕紡,跟餐飲幾乎沒啥交集。
但經常出差在外,他卻能最快洞察到快餐的痛點:
中式快餐能打的幾乎一個也沒有。
當時中國人開快餐店的思路,要么把肯德基“山寨”到極致。
要么創造出無數肯德基和麥當勞“私生子”,但產品還是外國口味的炸雞。
這些店沒多火,反而把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的地位送上神壇。
2000年11月,一直關注洋快餐發展的楊國民終于在湖州市北街開業了第一家“老娘舅”,79平米,不賣炸雞漢堡,而是主賣餛飩、米飯等傳統快餐。
更堅決的是,直接打出了“打造創新品牌,振興中式快餐”的口號。
雖然只有一家店,但楊國民干了一件誰都不理解的事兒:店里不設廚房,而是把“廚房”放到了20多公里外。
這個廚房占地1000平米,有冷庫、有流水線。五六個員工都拿著預先制定好的配比表來調制餛飩餡,貨車每天會分兩次把餛飩送到店里。
在當時的同行看來,簡直是干傻事兒。
舍近求遠不說,冷庫、物流、人工,哪一項不是增加成本?
但其實,這就是現在快餐店人人都在學的“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的經營模式,不過對于一家餛飩店來說的確有些成本過高。
作為一個餐飲業的外行,楊國民把這家餛飩店作為一個試驗品。
雖然這家店不到一年就關了,但它留下了那個占地1000平米的中央廚房。在其他人看笑話的時候,外行人楊國民卻悄悄摸清楚了兩件事:
1、他搞清了中央廚房的基本流程和配送半徑;
2、他發現,同樣是400平米的中餐館,如果改造成快餐,服務的人數能直接從1000人翻倍到8000人。
這個學費交的太值了,中餐到底怎么做連鎖的難題,在楊國民心里有了思路。
2002年4月6日,第一家正式經營快餐的老娘舅開業,隨后兩年,老娘舅的門店按照計劃攻城略地:從杭州到長興,都距離這個“中央廚房”1個小時車程之內。
不僅產品采用冷鏈配送,而門店內也開始設立冷庫。
雖然不懂餐飲,但老娘舅從開第一家店就想的很清楚:不山寨洋快餐的外表,要復制就復制洋快餐的精髓。
二、用洋快餐的軟肋,干翻洋快餐
有段時間,老娘舅高層開始整天泡在麥當勞和肯德基當“臥底”。
從流程和產品等各個環節進行學習,他們發現關鍵之處在于透明化的廚房,不管是油炸還是煎烤,整個廚房都看不到明火。
在刀哥看來,老娘舅實在是太會“抄”了,而且抄的相當高級。
1、“抄”肯德基的效率
跟洋快餐相比,中餐的難度在于火候的掌控。
煎炒烹炸,就導致標準化實現難度大大增加。
機械化生產是必須的,雖然沒有成功先例,這可正中了輕紡出身楊國民擅長的事兒。
他找來機械工程師幫忙研發機器,比如老娘舅就獨創了能夠一鍵蒸蛋的蒸蛋機,把蒸制過程分為打蛋、配料、溫度、水的比例。
最后,再用這些變量來描述嫩、滑、不老、不結塊等最終指標。
在他眼中,中餐是可以被解剖的,比如爆炒時的爆香點是在什么時候,水蒸蛋是在多少溫度下凝固,都可以從廚師的經驗中抽取。
楊國民想做的是把這些工序流程化,用電子控制取代人的隨機性。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老娘舅,但它在國內創造第一個60秒主動供餐速度。
2、“抄”肯德基的產品思路
洋快餐在中國爆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研發拳頭產品的能力。
肯德基有全家桶,麥當勞就有巨無霸,漢堡王有皇堡。
雖然都是做雞,但又各有各的風騷。
其他快餐追求口味的大眾化,老娘舅可以說是最保留江南風味的快餐店。
魚香肉絲、梅干菜燒肉、魚肉獅子頭、茶樹菇老鴨、江南紅燒魚,都是老娘舅拿得出手的拳頭產品。
在打工人的點評里,老娘舅雖然是快餐,但菜品并沒有千篇一律。
同時,采取末位淘汰制,用新品替換銷量不佳的舊產品,這讓老娘舅全系列產品始終停留在將近40種。
一來保證自己一直有拿得出手的拳頭產品,二來保證了配送的方便和穩定性。
這是快餐店的打法,既然口味比不上私家小館,那就把品控做到極致。
高效和標準化,給老娘舅接來了一個大單——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中式快餐。
這也讓老娘舅在上海一炮而紅,也是一次中式快餐的勝利。
三、大娘水餃“死了”,老娘舅為何越活越好?
中國快餐店真支棱起來了嗎?
其實也未必。
就在老鄉雞和老娘舅迅速擴張之時,北方的“水餃大王”卻慘到活不下去。
如今大娘水餃門店僅剩270家,這個數據猛一看不錯。
但見證過大娘水餃輝煌時刻的人都知道,巔峰時期,大娘水餃全國開了超過1000家店,年入15億,光員工就超過了萬人。
門店數量“腰斬”的同時,從2014年開始就口碑暴跌,幾乎是王者變青銅。
餃子和米飯同樣是中國快餐,大娘水餃“死了”,老娘舅為何越活越好?
命運的轉折恰恰也發生在上市這件事上。
2013年,為了能夠讓公司上市,吳國強將90%的控股權賣給了一家歐洲的投資機構CVC,僅剩10%股權的吳國強徹底失去了大娘水餃的控制權與話語權。
CVC才接手不久,一群歐洲人按照自己的思維開始對大娘水餃“改革”——但不是變好,反而是越變越壞。
比如,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CVC開始偷工減料。比如,把原本20g一只的水餃改為17g,用冷凍肉代替了新鮮豬肉做餃子餡。
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娘水餃的口味一路下滑,變味的水餃,讓大娘水餃失去了那些老顧客。
從門庭若市到無人問津,只用了2年時間。
2016年,大娘水餃的負債率已高達70%,而CVC看到日落西山的大娘再無價值可榨,趁著還有最后一絲名氣的時候,把大娘水餃一轉賣,瀟灑套現離場。
最離譜的是那年年會,作為大娘水餃的創始人,吳國強竟然被保安們圍住,拒之門外。
跟大娘水餃試圖“抱外資大腿”不同,老娘舅的方式是本土抱團。
老娘舅的股份大頭還牢牢握在創始人手里,父子倆合計控制公司53.09%股份,而其他股東幾乎都來自湖州幫。
香飄飄董事長蔣建琪,持有老娘舅8.73%的股份,并擔任老娘舅董事;另一位股東大家更熟悉————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之女宗馥莉,也是浙商大佬。
浙商抱團,一有“湖州幫”抱團,二還有政府的資金、政策激勵。
相比大娘水餃把90%的股權全部交給外資引狼入室的激進做法,更穩妥也更聰明。
四、結語
中國快餐崛起的路上,其實一路都在經歷很多“誘惑”。
在無名小卒時,起一個洋快餐的名字,就能最快吸引到巨大的流量。
在中式快餐群雄崛起時期,抱大腿更是誘惑。
資本看好中國快餐與洋快餐一較高下的巨大潛力,而品牌則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占領市場份額,鞏固地位。
但看看現在真正活下來的中國快餐店,靠得都不是投機取巧,山寨擦邊,而是膽大心細,認真做事。
中國快餐店的反超逆襲,還得握在中國人手里。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公眾號:金錯刀(ID:ijincuoda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