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海外版登頂美國iOS下載榜!“飆”到引起Facebook關注!
作者:顏椿穎,首發:新榜
上周五,抖音的海外版tiktok打敗老牌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和YouTube登頂美國App Store的9月下載榜,上一次傳來抖音的海外消息是在5月:一季度下載量超過上述巨頭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iOS應用,而在日媒《周刊朝日》評選的2018年度關鍵詞中,tiktok作為其中1/30上榜。
tiktok登頂美國App Store 9月下載榜
《周刊朝日》評選的2018年度關鍵詞
如果說一季度的成績尚且還是新應用對老應用的新生優勢,tiktok 9月的登頂或許可以說,抖音正在海外狂飆突進中。
01 “太彪了”VS“沒聽過”
抖音在海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應該得益于Musical.ly,一款和抖音“相似度極高”的短視頻應用。2014年,Musical.ly在美國市場推出,迅速贏得年輕人的喜愛,2015年7月登上過iOS下載榜總榜第一,后來推出的直播應用Live.ly也在2016年登上總榜第一。
2017年,字節跳動以1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Musical.ly,同時帶走的還有6000萬海外用戶。收購后二者獨立運營大半年,今年8月,Musical.ly正式關停,包括創作者在內的所有用戶全部并入tiktok中。此次tiktok的登頂,用TechCrunch的話來說就是,“(字節跳動)對Musical.ly的收購終于得到了回報。”
相比更為成熟的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tiktok吸引了更年輕的用戶群體,即使是主打Z世代的Snapchat,水逆之下面對tiktok,也似乎有些吃力。
tiktok的大熱市場之一日本的數據顯示,6、7兩月,tiktok在日本的每日用戶實現翻倍,8月后更是每天增加,10~20歲的用戶占30%,而早上7點和晚上6點為使用高峰期,《日本經濟新聞》認為,這代表著tiktok是初高中生們新的“下課后的玩具/消遣方式”。
排名一路爬升的過程中,不斷有媒體把tiktok和短視頻鼻祖Vine和Z世代社交應用Snapchat相提并論。催生了“美國版papi醬”Lelepons等短視頻博主的Vine死在了Twitter手里,而Snapchat已經出現了逆增長,這可能是tiktok登上社交舞臺的時候了。但《大西洋周刊》的評論提出,tiktok與二者有相似又極為不同,它是社交網絡,又是酷炫的視頻編輯軟件,還有強大的AR濾鏡。
我們可能很難對tiktok進行定義,但它的確贏得了年輕人的芳心。為此,Slate特地出了一篇《手把手教你使用tiktok》,給不再年輕的各位一個了解Z世代的機會。
Slate:給“老年人”的tiktok使用指南
但與此同時,科技媒體TechCrunch也提到了一些別的數據,比如活躍度(engagement rate,月活用戶每日打開App的比例),tiktok的數據為29%,Facebook為96%,Instagram、Snapchat和YouTube分別為95%。也有媒體如Business Insider報道此次登頂時,將tiktok為“一個沒人聽說過的(you've probably never heard of)”產品。
雖然其它科技媒體如the Verge、Techmeme等對它的關注度也并不如想象中高,不過經此一役后,這款能讓年輕人成癮的產品或許會收獲更多的焦點。
02 表達自我還是讓人上癮?
《大西洋月刊》在解釋tiktok現象時認為,tiktok上充斥著各種奇怪的內容,用戶不曾意識到這種怪異,也不曾為此產生恥感。這些奇葩視頻很容易被人嘲笑是沒錯,但也正是這些“奇怪”帶來了抖音的成功。
Instagram博主@selfies_food_and_pets 舉了個例子,“很多人可能只是因為很喜Evanescence樂隊的歌,所以想在視頻里展示自己詮釋的版本。”tiktok讓視頻里的人都在輸出“自己”,這讓看膩了千篇一律的Instagram的用戶找到了新的表達出口。
甚至于更早期時,YouTube上有人上傳了各種tiktok的奇葩視頻,本意是想嘲笑這些表演者來著,結果吸引了大量觀眾,嘲笑者甚至變成了用戶,有人特意下載tiktok去開噴,有人也因此沉迷其中。
tiktok海外版總讓人感覺濾鏡開發不夠完全的樣子
這就涉及到了tiktok的成癮機制,科技媒體愛范兒在一篇文章中對抖音的成癮性進行了分析,認為大大小小的交互細節導致了抖音的成癮性,它們讓用戶大腦里多巴胺激增,出現“行為上癮”,刺激大腦中同一個區域出現的結果。抖音在產品設計上有這樣幾個特點:內容的不可預測性、視頻自動循環、不可缺少的點贊和不易完成的任務。
雖然《紐約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把挑戰任務形容為“傻乎乎的”,但不可避免地,正是這些“傻乎乎的”任務刺激用戶不斷參與其中。這種挑戰調動了用戶更深入地參與觀看甚至制作視頻,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競爭參與感、完成視頻的成就感,也是行為上癮的必要成分。
03 未成年人不宜內容與鋪天蓋地的廣告
今年7月,tiktok在印尼遭到封禁,起因是傳播了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的內容:一位青少年正在跳舞,突然鏡頭切換到了一具遺體上——可能是該青少年的親戚。不過,tiktok進行內容整頓后,不到一周時間,產品重新上架。
同月,在一條YouTube博主PayMoneyWubby的reaction(反應視頻,博主一邊看視頻一邊做出反應)視頻里,博主想看看孩子們都在tiktok上發什么。視頻中出現了大量性暗示內容,Wubby忍不住諷刺道: “我確信,Musical.ly絕對是戀童癖者的夢想之地……那里的女孩基本上都在14歲左右,她們在節目里都在做一些令人不忍直視的與性有關的表演。如果我是個戀童癖,那我肯定愛死Musical.ly了!”
PayMoneyWubby:孩子們在Musical.ly上做什么
這是tiktok在內容監管上的最大尷尬。早在今年3月,Medium上已經有博主Anastasia Basil指出,Musical.ly上存在大量色情內容,比兒童色情更可怕的,可能是兒童為了逃過算法檢測,故意打上一些縮略語標簽,比如#thot(That Ho Over There),而那些黑暗的、暴力的視頻標簽,比如#killingstalking、#selfhate,很容易被蠱惑和毒害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和兒童。作者激烈地表示“絕對不會讓10歲的女兒用這款App”。
比起社區里大量兒童不宜的內容外,后一個問題可能不算嚴重:鋪天蓋地的廣告而已。
tiktok的成功,實在和它砸下重金在各種平臺上的廣告不無關系。在Reddit上搜關鍵詞tiktok,不少人都在問,“tiktok到底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哪兒都能看到它”。
#日本用戶作品(BGM來自《工作細胞》)
如果你上YouTube,可能經常在中插廣告中看到tiktok的15秒視頻告,這些廣告視頻來自于用戶原創,但背景音全部基于《銀魂》、《工作細胞》等動漫名場面。日媒App World提及這些廣告,形容它們特別“煩人”,但作者更擔心的是,視頻中表演者們旺盛的表現力可能導致普通青少年的自戀傾向。
即便如此,tiktok的廣撒網廣告策略得到了應有的回報,2018年8月MMD研究所的一項針對18~69歲的男女共1738名的調查顯示,TikTok的認知度達到38.2%,其中10~20歲人群中的認知度為77.7%。
tiktok贊助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據此,我詢問了一位在日留學的朋友,他的直觀感受是“非常火爆”,地鐵上、電車上經常看到有人在刷,通常都是學生打扮。在我問起tiktok和Line、Twitter比較的話如何時,他的看法是“不能比”,就像抖音比不過微博和微信一樣,tiktok還是一款打發時間的應用。
收割了青少年注意力的tiktok,已經引起社交巨頭們的警覺。
今年8月發表在日本福布斯網站上的一篇關于tiktok的文章下有一條評論:(面對tiktok的大熱)Facebook會采取什么行動,收購還是摧毀?
newspicks下的評論(翻譯自谷歌)
10月,Facebook給出了第三種答案。
媒體爆料,Facebook正在開發一款名為Lasso的短視頻App,最大亮點是“對口型”,正好和tiktok主打功能一樣。從2016年春天到現在,Facebook的月活比例從60%降至36%,扎克伯格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產品來打動年輕人,tiktok應該是一個好選擇。
Lasso尚在開發中,成敗不好說,畢竟,背靠了強大的用戶基礎,上一次Instagram抄襲Snapchat的“故事”功能時曾取得了巨大成功。
*海外版抖音總顯得濾鏡不那么牛逼的樣子,有什么看法歡迎來撩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新榜(ID:newrankc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