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創(chuàng)始人強推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到底有什么魔力?
我最近在看 lululemon 創(chuàng)始人 Chip Wilison 的自傳《Little Black Stretchy Pants》,他在書里面提到:
在創(chuàng)辦 lululemon 之前,給他帶來最大收獲并給他在創(chuàng)立 lululemon 過程中帶來很多幫助的一本書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碰巧我也讀過 5、6 遍這本書,翻看多年有余,并且花了很久才醞釀出來這篇長長長文。
提前聲明:本文可能是你能看到的,關(guān)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最好的分析。
作者 Stephen R. Covey 提出了一個非常全面又基于原則的方法論,可以解決個人和職場上的各種問題,被稱作為是個人成長和管理的經(jīng)典。
這本書經(jīng)常被各大商學(xué)院引用,寶潔還專門請了老師一周講解這本書。許多講師也在知識付費平臺講解這本書,不過,我會在本篇文章里免費講解給你~
歡迎大家收藏、分享或者在評論區(qū)和我探討,希望能給你帶來工作生活新啟發(fā)!
豆瓣評分8.7
乍一看,這本好像真的有很多“道理我都懂,但依然過不好人生” 的勸告。
但越長大,書中的一些話越來越在我心中產(chǎn)生一次又一次的共鳴,并讓我產(chǎn)生不斷的反省和思考。每回去再念一遍作者的意思,重新理解一次,就是一次結(jié)合我自己的經(jīng)歷和痛苦“內(nèi)化”(internalize)的過程。
直到今天,它甚至給我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下帶來了很大的平靜感和幸福感,并可以安心地做一些決定,在沒有人或系統(tǒng)“逼迫”的情況下,仍然規(guī)律地做我該做的事。
我非常推薦看英文原版,了解它背后的真正含義。
一、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1、為什么許多人雖然成功,但是內(nèi)心不幸福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會有內(nèi)心的焦慮和迷茫,他們有些人甚至外表看上去非常成功,但內(nèi)心卻經(jīng)常痛苦不堪。
你是否也碰到過這樣的不安:
“我在職場一路晉升,但是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我經(jīng)常問自己,這樣真的值得嗎?”
“我上了許多管理學(xué)的課,希望能管好員工。我已經(jīng)很努力地對他們好了,但是我就是得不到他們的衷心。我一休息幾分鐘,他們就也給自己放假了。為什么他們就是做不到主動為公司負責呢?”
“我的小孩就是學(xué)不會,笨死了,真讓我操心?!?/p>
“我很忙,每天都很忙,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忙,自己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
作者 Covey 花了許多年研究人類的感知,他發(fā)現(xiàn)了自從 1920 年的一戰(zhàn)過后,人們對成功的定義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視角變了。
人們更開始追求“性格素養(yǎng) Personality Ethics”,而不是以前的“品格素養(yǎng) Character Ethics”。
什么是性格素養(yǎng)?比如演講能力、交際能力,那些能讓你看起來更加體面的技巧。而品格素養(yǎng)是那些百年來跨越任何文化被尊重的品格:誠實、友善、耐心等等。
換而言之,人們更追尋技巧,而非品格。
對品格素養(yǎng)和性格素養(yǎng)的解釋
比方說,我們通常研究如何才能讓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學(xué),而不是如何能讓孩子學(xué)好自己喜歡的科目。
又比方說大家會說:“多笑,少皺眉頭,這樣才容易交到更多朋友”。而不再說“真誠待人”。
我們通常研究能讓員工更多加班的套路,而不是怎樣和員工培養(yǎng)互相信任。
我們會研究如何讓自己看起來不能一無所知,而不是問一些笨的問題,暴露自己的無知,然后學(xué)習。
我們研究如何能更好地裝,而不是思考牛的真正意義。
這些技巧和套路像是一針快藥,可以迅速帶來一些效果。技巧可以后天偽裝,品格卻需要時間塑造和培養(yǎng)。
表面看到的是行為,冰山底下的才是品格
今天我們可能遇到一些人,他們活得像一個機器。他不知道也不理解他自己,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該裝成什么樣一個人。無聊的空話代替了有意義的交流,假笑代替了真誠的笑聲,干枯絕望的眼神代替了真實的疼痛。
Today we come across an individual who behaves like an automation, who does not know or understand himself, and the only person that he knows is the person that he is supposed to be whose meaningless chatter has replaced communicative speech, whose synthetic smile has replaced genuine laughter, and whose sense of dull despair has taken the place of genuine pain.
2、由內(nèi)而外地改變自己:從視角到習慣到品格
俗話說得好:播種一個想法,收獲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個品格。播種一個品格,收獲一個人生。
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行動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品格,品格決定了人生。
想要有一個自律而自由的人生,為自己所控制的人生,就必須從改變視角開始。
你有沒有意識到,許多人看待世界的視角(Paradigm)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視角看到的世界不同,而行為也會不同。
“我們聽到的都是意見,而不是事實。
我們看到的是觀點,而不是真理。”
很多人用錯誤的視角看待問題,所以也想用錯誤的方式去獲得成功。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是最大的問題(The way we see the problem is the problem)。
如果你把視角基于性格素養(yǎng)(Personality Ethics),那你必定會收獲一個錯誤的習慣,最后導(dǎo)致不開心。
比如你認為多笑才能贏得朋友,那你就學(xué)會了假笑,雖然你可能的確贏得了很多人的賞識,但是你的內(nèi)心是空虛的。
你在上圖看到了一個年輕女人還是一個老女人?
不同視角看到的截然不同
想要真正的“高效”,必須先改變自己的視角,真正的從根源上從內(nèi)到外地從視角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習慣,習慣改變品格。
視角必須基于原則,而非任何人為的價值觀。
注意:價值觀和原則是不一樣的。價值觀是人造的,原則像是不變的,貫穿時間和文化的,例如:正直、誠實、尊嚴、價值、耐心、鼓勵、孕育。
原則就像一盞明燈(lighthouse),它永遠指向正確的方向。原則是人類驗證過會經(jīng)久不衰的行為準則。
只有基本的善才能給技巧注入生命(Only basic goodness gives life to technique.)。
把視角基于原則后,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有效的習慣,不然一切都是徒勞,沒有任何捷徑,只有打好基礎(chǔ)。
那么什么是習慣?
習慣是知識、技巧、意愿相互交織的結(jié)果。 要養(yǎng)成一種有效的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知識指點“做什么”和“為什么做”。
技巧是“如何做”。
意愿是“想要做”。
習慣的定義
就算改變了視角,培養(yǎng)習慣必須知道為什么這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達到有效,不然只是“道理我都懂,但依然過不好人生”。
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概論和框架
那么基于原則的 7 個習慣到底是什么呢?
Covey 提出了 7 個高效能習慣的框架,它們循序漸進,依次為:
自我驅(qū)動而主動 (Be Proactive);
以終為始 (Begin with end in mind) ;
要事第一 (First thing first);
雙贏思維 (Think win-win);
知彼解及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綜合綜效 (Synthesize);
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英語版 7 個習慣一覽
7 個習慣看起來簡單,其實極其難,所以我們必須正確的理解每個習慣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不然就不是習慣,只是信條。
Covey 指出人從幼童到成熟一共有三個階段:
人一出生在嬰幼兒時期都處于依賴期,吃不飽不開心都是依賴于父母,會以哭鬧來以示父母。
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就算很多人到了 30 多歲,可能還沒有脫離“依賴期”的一些癥狀:
被動、依賴別人、被他人控制情緒、自己無法給自己安排時間。很多人的思維經(jīng)常是被別人操控的,是被潮流推著走的。
上什么學(xué)校是爸媽安排,去什么單位是被分配的,上班是老板規(guī)定的,下班就休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被別人說兩句就心理難受,整個失去了自己對自己情緒、思維、時間的掌控性。
習慣 1、2、3 能幫助我們達到獨立(Independence)。從凡事依賴于他人,變成了主宰自己,不受他人控制和影響,不依賴于他人的情緒。自己是自己的規(guī)劃師、主宰者,重新塑造自己的目標。并能夠自律地完成自己給自己規(guī)劃的目標,獲得個人勝利(Private Victory),戰(zhàn)勝自己。
在獨立后才能追求第二階段,自己能對自己有所掌控以后,就要達到在社會上和他人合作的平衡。畢竟我們不是打單機游戲的,很多事情需要合作和團隊,不懂雙贏合作的人最后只能落得單打獨斗,效率不及。
習慣 4、5、6 能夠幫我們到達相互扶持(Interdependence),在這期間,學(xué)會雙贏的思維而非零和思維,懂得如何和他人溝通培養(yǎng)信任,最后獲得最大效益 1+1>2,獲得公眾勝利(Public Victory),畢竟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
最后習慣 7 讓我們不斷更新和迭代,自我成長。
4、為什么這 7 個習慣是高效能的?
首先讓我們理解下什么是效能。Covey 定義高效能為:產(chǎn)出/產(chǎn)能平衡(P/PC Balance)
P——Production:獲得的產(chǎn)出;
PC——Production Capaibility:產(chǎn)能,及生產(chǎn)的資產(chǎn)或能力。
在理解這個概念前,我們先講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⒀怨适拢?/p>
從前,有只鵝能生金蛋,每天只有一顆。但是有個農(nóng)夫因為心急,就把鵝殺了掏蛋,結(jié)果反而鵝死了,蛋也沒了。
這里鵝就是 PC 蛋就是 P 太過注重想要加快生蛋(P),就會殺死鵝(PC)。但是如果過度注重鵝(PC),P 就會減少(P)。 只有找到鵝和金蛋的完美平衡,才能又得到金蛋又保證一只健康多產(chǎn)的鵝。
找到產(chǎn)出和產(chǎn)能的平衡點,才算真正的高效能。
通常效能可以反映在三類資產(chǎn)上:物質(zhì)、財務(wù)、人力 (Physical, Financial and Human Capital)。
舉個例子。在人力上,如果一個老板一味地想要短期能產(chǎn)出大量的活,則會讓員工大量加班,P 增加。但是如果長期如此,PC 則會耗盡,員工就會辭職。但如果一直對員工呵護有加,不出活,PC 上升,P 就下降。在物質(zhì)上同理,如果一直用一個機器,機器就會壞掉,但如果及時做保養(yǎng),機器就能維護得更好。
高效能是指短期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
只有自己對自己的時間、注意力、情緒都有了掌握(主動性),知道自己要什么(短期和長期的目標),知道什么比什么更重要(要事第一),并且懂得如何能夠讓別人舒服的同時雙方獲利(雙贏、聽取、綜效),不斷迭代更新,才是真正地取得高效能。
Covey 發(fā)現(xiàn),大多人由于信奉“性格素養(yǎng)”,做許多表面的技巧功夫,雖然達到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很難快樂起來,因為它們往往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方向、目標和平衡。
他的觀點是:想要真正的高效能,也就是能在短期和長期目標中取得平衡,必須將自己的視角基于原則和品格,而非技巧。
基于這個視角,他提出了 7 個習慣,可以幫助我們依次獲得個人勝利,取得真正的獨立、再獲得公眾勝利,取得社會合作上的互相依賴,最后不斷更新迭代。
上面我們講了高效能人士的 7 個習慣這本書的緣由和思維框架,作者認為想要真正的高效和幸福,需要關(guān)注本質(zhì)而非言行,從心改變,而非只是關(guān)注行為。
5、《延禧攻略》
在說前,我想先說說《延禧攻略》。劇中瓔珞一路開掛,讓我羨慕不已,但我想聊聊另一個人——純妃。
還記得這一幕嫻妃對純妃說的一番話嗎?
純妃原本只是愛傅恒不得而郁郁寡歡,卻被嫻妃“點撥”了一下,從此走上了黑化的道路。純妃死前才恍然大悟,自己其實從頭到尾都是嫻妃的一顆棋子:最后純妃慘死冷宮,而嫻妃卻晉升皇后,兩手干干凈凈。
純妃(失戀后)就是一個典型的被動人格,被外界的刺激影響,而失去了自主判斷。嫻妃看準了純妃的要害,撥動她的情緒:恐懼、憤怒、嫉妒,一路引導(dǎo)她復(fù)仇,走上了不歸路。
而瓔珞則是一個典型的主動人格,從頭到尾都有自己的目標和信仰,對外界的刺激加以判斷,甚至可以完全無視。她外冷內(nèi)熱,相信正義,不輕易被其他人左右,有自己的計劃和耐心,穩(wěn)扎穩(wěn)打。
生活中有很多像嫻妃一樣的刺激,都會激起我們的情緒,引起我們的反應(yīng),比如流言蜚語、惡言惡語、殘酷的環(huán)境、不幸的父母,但是多少人意識到自己其實能在刺激和憤怒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呢?
如果純妃當初讀過這篇文章,也許就不會死得那么慘了…
系好安全帶,我們要起飛了
二、7 大習慣詳解
習慣 1:Be Proactive(積極主動)
我們每天周圍都有很多的刺激進入我們的大腦,辱罵、輕視、取笑、或者是取悅、笑聲等等。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對于每個刺激我們都會條件反射一樣有反應(yīng)嗎?你罵我我就會難過嗎?如果今天你指責我,說我的文章寫得很糟糕,我就會憤怒嗎?
不會,因為人天生具備著一個過濾器。
人類之所以和動物不同,因為人在「接受刺激」和「給出反應(yīng)」之間,有一個屬于人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之所以我們有這個自由,因為人有自我意識、想象空間、道德心和自由意志。
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存在,并能真正運用的。比如,純妃被嫻妃刺激就有了反應(yīng),但瓔珞卻沒有。
人在「刺激」和「反應(yīng)」之間有選擇的自由
什么是自我意識呢?
我們來做一個小練習:
你現(xiàn)在在讀這篇文章的同時,想象你的意識飄在了天空中,正在看著閱讀中的你自己,就好像是你的一個分身一樣在看著你自己。
想想:你現(xiàn)在是什么心情?你的感受是怎么樣的?你是開心還是平靜?你腦子里在想什么?
好,停?;叵胍幌聞倓偟那樾?,你是否發(fā)現(xiàn)自己甚至可以徹底的脫離自己的肉身,思考自己正在思考的方式?
這就是“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能思考自己的思考,這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qū)別。也是為什么人類是有建立和重建自己習慣的能力。所以你可以重塑自己的人生。
因為人擁有自我意識,所以在生氣和憤怒的時候,我們有能力把自己隔離開,并平靜地發(fā)現(xiàn):哦我在生氣呢。
你再仔細想想,每次你生氣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氣,你甚至能脫離出另一個清醒的自己安慰自己讓自己不再發(fā)火?
能自如運用這個過濾器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習慣 1——積極主動的人。
想想魏瓔珞,一路被人捉弄和輕視,但她并沒有因此而給出傷心、嫉妒或難過的反應(yīng),相反她視而不見,繼續(xù)勇往直前。
因為積極主動的人不受環(huán)境、周圍刺激、他人或情緒的刺激,能夠主動地運用自我控制,有效過濾,留下「屬于自己的自由」。
奧地利神經(jīng)學(xué)家、精神病學(xué)家 Victor Frankl,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在了納粹的魔掌,他自己在納粹的監(jiān)獄遭受殘酷的虐待,每天生不如死,讓他非常痛苦。
有一天,弗蘭克赤裸著身體一個人躺在小房間,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波折與思考之后,他突然有了一個醍醐灌頂?shù)念I(lǐng)悟,并感到無比的安寧:
就算納粹如何虐待他的身體,他們也無法掠奪他精神的自由,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無法被剝奪。
就算肉體多痛苦,他都可以想象自己是在教室教學(xué)生課程,他可以把自己精神和肉體隔離,并選擇不去想痛苦。
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可能傷害你
事實上,你想想,我們之所以為許多事而受傷,只是因為我們賦予了他們傷害我們的權(quán)利。
主動積極的人不會把自己的選擇歸咎于環(huán)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有意識地選擇待人接物的方式,不會因為外界或一時情緒沖動而行事。
而被動的人把每個外界的反饋都當真,最后變成了其他人的棋子,傷痕累累。想想純妃。
再想想你周圍負面的人:你還記得那些老覺得全世界都在為難她的怨婦嗎?
比如有的人會跟我說,我的年紀很大了,媽媽整天催我結(jié)婚,我要是年輕幾歲就好了。
有人會說,公司工資實在太低了,要是老板再多考慮考慮員工就好了。
那只是因為被動的人把精力都放在了他們關(guān)注而無法影響的事,把責任都歸咎給外界。
事實上,人都有兩個圈:關(guān)注圈和影響圈。
關(guān)注圈就是你關(guān)心的所有東西,比如薪資、市場環(huán)境、別人的意見、家族的期待等等。
影響圈就是你可以影響的東西。
關(guān)注圈和影響圈
影響圈又分 2 種:
(1)你可以直接控制的;
(2)你可以間接影響的。
直接影響的就是你個人可以控制的,比如你的經(jīng)驗、你怎么分配時間、你投入到什么事情上等等。
間接影響的就是你必須通過影響其他人來影響的。前者靠個人勝利(習慣 1、2、3),后者靠公眾勝利(習慣 4、5、6)。
在關(guān)注圈和影響圈中間的空白就是你關(guān)注但你也影響不了的,比如別人家的事。
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影響圈,影響圈就會越變越大。
但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關(guān)注圈,你的影響圈反而會越來越小。
被動的人注意力集中在關(guān)注圈
主動的人關(guān)注影響圈
舉個栗子,如果你想漲薪:
主動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如何能跟老板溝通這件事上,她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被動的人關(guān)注老板為什么不給你漲薪而抱怨說三道四,反而會越來越消極灰暗,失去自己在職場上的地位。
主動積極的人關(guān)注自己的影響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公眾影響力,想辦法達到目標。
消極被動的人全神貫注于“關(guān)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huán)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怨天尤人、自艾自憐。
你是一個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主動人格還是被動人格?聽聽你平時喜歡說什么就知道了。
被動的人喜歡說:
我也沒辦法啊
我就是這樣沒法變了
他氣死我了
他們不同意我也沒辦法
我不得不這么做
要是……就好了
主動的人喜歡說:
我們想想還有什么辦法
我們也許還有走另條路
我會控制我的脾氣
我會想辦法說服他
我會用適當?shù)姆绞降?/p>
我選擇這么做
怎么做到從被動人格變主動人格?
(1)從今天開始,反復(fù)刻意練習,每當有人攻擊或刺激你的時候,你就記住它是一個刺激的輸入,你有自由去選擇不要對它做出反應(yīng),你說決定你人生的人,不是別人。
(2)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影響的事上,集中注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冠軍從不抱怨,他們沒時間,他們正忙著變得更好
習慣 2: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以終為始)
我們再拿延禧攻略舉個例子,劇中魏瓔珞可以忍受許多人對她的非議、可以忍受皇上對她的冷漠,一路開掛,為什么?因為她有很明確的目標:為皇后伸冤復(fù)仇,為宣張正義。
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意義的人,很容易會被各種瑣事憂愁,發(fā)現(xiàn)自己很忙,卻忙著做錯的事。
以終為始,就是凡事做之前都已經(jīng)想好了它最終的樣子。而這時候的創(chuàng)造,其實都是二次創(chuàng)造(All things are created twice)。事物其實早就在心里被創(chuàng)造了第一次(Mental Creation),第二次才是實際的創(chuàng)造(Physical Creation)。
比如你要做創(chuàng)業(yè)公司,你就要想好你的公司的使命是什么,你想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在心里你已經(jīng)有一張藍圖和你的信念了,而實際創(chuàng)造的公司,只不過是把你心中的藍圖真的造了出來而已。
相反,如果你心中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意義,你會因為很多決定無法抉擇而陷入許多雜碎的反復(fù)討論中間,并且最后變成別人計劃中的一個棋子。
我們之前公司有邀請 Facebook 出來的增長工程師來分享增長經(jīng)驗,每個出來的人第一個問的問題總是:你知道你們公司的使命是什么嗎?不知道公司的使命的人,只會最后在戰(zhàn)略決定上糾結(jié)不前。
做人,做企業(yè)都是如此。
管理是對的方式做事
領(lǐng)導(dǎo)力是做對的事
我們都需要領(lǐng)導(dǎo)自己的人生,而不僅僅是管理。領(lǐng)導(dǎo)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領(lǐng)導(dǎo)關(guān)注的是“我想成就什么”。管理關(guān)注的是“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真正的領(lǐng)導(dǎo)力是做對的事。帶對方向比多少勤奮都更重要。
那么,你人生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
說起個人愿景,很多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一件事上。但其實無論重心放在哪件事上,都可能造成這個事的一些小變動而讓你的人生徹底翻船。
對我而言,我的重心在過去的幾年很大部分都在工作上,我以我做的事情為驕傲,我工作的時候感到非常的自在。我把工作作為人生的很多優(yōu)先級。但上司的一點不滿,工作的一點不順就會讓我整個人人仰馬翻,非常痛苦。
所以一個人,人生愿景的重心需要建立在原則上、內(nèi)在的品格上和多種社會關(guān)系上(家庭、自己、朋友、工作、情侶等等)。
如何找到你的人生愿景和目標?
現(xiàn)在閉上眼睛,用豐富的視覺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明天是你的葬禮,你的孩子你的親人你的朋友都在討論你的一生,你有機會能夠漂浮在空中,聽別人是如何說起你的,你希望他們是怎么說你?
你希望你的孩子說你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母親?你希望你的朋友說你是一個仗義的人嗎?你希望世人怎么說你?
想 5 分鐘然后寫下來,這才是你真正的人生目標。
這樣問自己,我寫下了我自己的人生愿景,可以跟你分享:
(1)我的人生愿景:做一個對他人有影響有意義幫助的人。自己也能快樂、成長、正能量。
(2)Goal: I want to inspire people and help them live a better life. A happier life with positivity.
(3)家庭:讓家人健康(健身、吃好喝好)、快樂(陪伴)、富足(教育、醫(yī)療、基本、住房、娛樂)。希望自己有愛、培養(yǎng)、信任、理解。
(4)朋友:有 5-6 個死黨,互相新人。扶持、保持溝通、支持。好友(弱關(guān)系)滿天下
(5)財務(wù):財務(wù)自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讓我愛的人也是。
(6)職場:擁有自己的品牌 (店、餐館、公司或任何),有我的理念但也能賺錢,能給予別人正能量積極的意義。
你的是什么呢?歡迎寫下,或和我分享。
我寫下來以后,很驚訝的發(fā)現(xiàn),我平時在忙碌的許多事,似乎和我想成就的事并不相關(guān)。我當時恍然大悟,才想起人生短暫,而我要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習慣 3:First Thing First(要事第一)
習慣 1 告訴我們,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者。習慣 2 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習慣 3 幫助我們基于目標,區(qū)分什么事是重要且優(yōu)先的,并怎么有效率地完成它。
“有效率地完成”分成三塊:
知道什么事情重要,有優(yōu)先級
知道怎么去分配時間
知道什么事自己做,什么事讓別人做
(1)知道什么事有優(yōu)先級
很多人都知道知名的時間四象限,并把優(yōu)先級放在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上。但是往往很多人容易忽略重要且不緊急的第二象限。
久而久之,很多人總是在做緊急又重要的事,所以每天就是在撲火,長期下去壓力加大,而不能長久。
時間四象限
長期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來自于第二象限,那些對長期有意義,但是短期看起來不緊急的事。他們短期看起來毫無卵用,但長期累積點點滴滴會增加非常大的好處,例如:健身、寫自己的人生宣言、陪爸媽喝茶、培養(yǎng)友情等等。所以有句話說,多做沒用的事。
(2)知道如何分配時間
除了分清優(yōu)先級,也需要有效率的完成。為此,Covey 專門發(fā)明了一種新每周每日形成的時間規(guī)劃表。它從你的社會角色出發(fā),你需要寫下每周根據(jù)你寫下的個人宣言,什么是本周需要完成的目標,然后再拆分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最后到每天幾點做什么。
我專門把這個表復(fù)制下來了,在公眾號后臺回復(fù)“時間”,即可下載這個時間表和指導(dǎo)。
(3)知道如何該分配給別人
效率的提高僅僅在于什么事要做,什么事先做,也在于如何高效地讓別人去做。
不要什么事都自己做,要把手中的活委任出去。什么樣的活該委任?對自己的 PC 沒有幫助,僅僅只是 P 的工作。
委任一般分成 2 種:
1)Gofer Delegation,手把手地教對方怎么做的委任方式。這種委任并不長久,反而會讓自己更累。
2)Steward Delegation,關(guān)注結(jié)果而非過程的委任方式。
委任人只需要告訴對方他 4 個要素(RRAC),剩下的就交給他吧:
Results:結(jié)果
Resources:確認需要的資源
Accountability:規(guī)定時間和標準
Consequence:明確做得好和不好的后果
如何開始管理時間完成你的目標?
試著把你手上的所有活分類成這四個象限?
我自己做一個示范,例如:
第一象限(重要又緊急):準備馬上要發(fā)的公眾號文章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給老公做一頓晚餐,上一門編程課,陪陪爸媽
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買衛(wèi)生紙、付電話費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緊急):看如懿傳(不用做)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你經(jīng)常在無限拖延你的第二象限呢,而自己經(jīng)常在撲火呢?
用下載下來的時間表開始規(guī)劃每周你的優(yōu)先級和行程,刻意留時間給第二象限的事。
把對增加自己效率無幫助的事分配給別人,利用 RRAC 原則。
習慣 4:雙贏思維 - 既大膽又為他人考慮
通常在兩個人立場不同的時候,很多人心理都有一桿輸贏的秤:他贏了就等于我輸了,我贏了就是他輸了。
比如我之前負責北美支付寶運營的時候,和 Airbnb 談判,當時我就想著我一定要贏。在支付寶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有一種“你還不是要靠我?”的想法,于是說話的時候往往有一種“你必須給我更多”的傲氣。(現(xiàn)在想起來自己是實在太傻)
這樣的“不是你贏就是我贏” 的心態(tài),叫“窮人心態(tài) Scarcity Mindset”,窮人心態(tài)的人認為這個世界上資源是非常緊缺的,而游戲最終是零和游戲。所以他要么選擇贏,要么就等于輸。他們相信只有一個人可以得到,不是你,就是我。甚至,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我們一起輸。
有窮人心態(tài)的人,不單單在談判中好勝,在生活中通常很難看到別人開心、成功。因為他們的心里會覺得,別人成功變相意味著自己的失敗。
你是不是有見過誰聽說自己好友成功了以后反而自己很不爽?覺得自己落后了失敗了?這就是窮人心態(tài)。這樣的心態(tài)很常見,但其實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
無論是損人利己、舍己為人,或是兩敗俱傷,都是一個對長期合作來說都意味著友盡。
如果你贏,他輸,雖然你暫時贏了,但是其實是在對方讓步的代價下,對方下次就不再和你合作了,便宜不會一直讓你占。友盡。
如果是你輸,他贏,下次合作你心里總是會有傷疤,想著這次要討回便宜。還是友盡。
而能有良好長期合作的人往往有的是“富人心態(tài) Abundance Mindset”,他們相信世上資源足夠到每個人都能獲利和成功。
而擁有富人心態(tài)的人往往有的就是雙贏的心態(tài):我贏你也可以贏。
往往越大膽的人越善于為自己爭取利益,越為他人考慮的人越容易自己讓步。而雙贏思維的人就是勇氣和為他人考慮都能達到最高值的人:一種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
在我的開頭的例子,我的領(lǐng)導(dǎo)解決這個事情的辦法就是親自飛去見了 Airbnb 的高層,花了許多時間在一起,理解對方的需求,并結(jié)合支付寶業(yè)務(wù)本身做了一些調(diào)整,也向?qū)Ψ介_了更多的要求,換來了Airbnb在全球旅游季對支付寶的支持。
“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strong>
那么如何獲得雙贏呢?其實可以采用以下四個步驟完成雙贏過程:
(1)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得更透徹。
(2)升維認清背后的主要問題和顧慮
(3)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jié)果。
(4)找到實現(xiàn)這種結(jié)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當你培育自己的雙贏心態(tài)的時候,你將發(fā)現(xiàn)一件美妙的事:人際關(guān)系變得更容易了?!?/strong>
——喬治.埃里奧特
小練習:
想一個你很親密的人或馬上要遇見的一次談判,想想你的傾向性,你是好勝還是總是讓步呢?試著擁有勇氣的去為自己爭取,同時又為對方考慮,你會說出怎樣的話呢?
習慣5:知彼解及 - 共感式聆聽和表達
有了雙贏思維,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如何表達。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比如你和你的男友說自己今天發(fā)生的一件很煩惱的事情,你還沒說完,他就說:哦,這樣的事很常見,你可以這樣這樣做……聊著聊著,你已經(jīng)失去了聊下去的興趣了。
這樣的事情其實不僅在情侶中間,更是在朋友、合作伙伴之間每天都在發(fā)生:我跟你說我的悲痛,你卻拿我的悲痛做自己的判斷。
我們以為自己是很善于聆聽的人,但其實你聽聽你平時的話,往往都是“自我式回答”。
自我式回答經(jīng)常分成 4 步:
(1)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2)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3)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jīng)驗提供忠告。
(4)自以為是——根據(jù)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和動機。
比如,有一次我朋友小K 公司受了氣,又氣又累,回家對她男友抱怨,結(jié)果跟她男友聊完她反而更不爽了,接著轉(zhuǎn)而抱怨了她男友。
她和她男友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今天在公司快氣死了。”
“怎么了?”(追根究底)
“我那個上司哦,真的很傻 x,硬要我今天晚上趕出來這個 PPT,改了十幾遍。”
“什么 PPT?”(追根究底)
“就是那個明天老板要的 XXPPT。”
“你上司也有她的原因啊(價值判斷),你別這么情緒化,要服從上級?!?strong>(自以為是,好為人師)
“……”
你有過這樣的情況嗎?你抱怨兩句,結(jié)果還被對方教訓(xùn)了,你都沒聽到我真的苦衷呢,我懶得跟你講了。
這樣的溝通不但無效,而且反而會讓雙方的情感儲蓄儲值大大下降,非常不利于互相信任的建立。相反,應(yīng)該采用的是同感式傾聽。
同感式傾聽也分成三步,學(xué)習非常簡單:
(1)重復(fù)對方的話語
(2)用另一種方式重組對方的表達內(nèi)容
(3)反應(yīng)對方的感受
(4)結(jié)合對方的感受和內(nèi)容一起表達
回到上面那個被男友氣死的例子:
“我今天在公司快氣死了?!?/p>
“你在公司生氣了???”(重復(fù)對方話語)
“我那個上司哦,真的很傻,硬要我今天晚上趕出來這個 PPT,改了十幾遍。”
“你上司讓你改了十幾遍 PPT 到現(xiàn)在?”(重組式重復(fù))
“對呀就是那個 XXPPT,其實她跟我說清楚哪里需要改,一次說明白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這么來來回回反復(fù)?!?/p>
“你一定很累吧,這樣不太專業(yè)?!?strong>(反應(yīng)對方的感受)
“對啊我累死了,下次我一定要跟她溝通一下這個,實在太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你做那么多遍 PPT 到現(xiàn)在這么累,下次跟她好好說說,來我們一起吃飯?!?strong>(結(jié)合對方感受和內(nèi)容一起表達)
同感式傾聽,不但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在理解她、傾聽她,同時會增加兩個人的情感賬戶儲值,而她也會更溝通自己的隱藏愿意,也更傾向于聽你的。
其實我們平時的溝通,10% 是從我們的語言表達的,30% 是從我們的聲音傳遞的,60% 是從我們的身體語言中傳遞的。
在理解了對方以后就可以更有效地表達自己。
你會怎么表達?很多人在交談或者演講的時候,希望一上來就去講邏輯,但是人天生并不是一上來就能接受干貨的。所以,與其上來就講道理,不如先讓對方對你有所了解、跟你產(chǎn)生共情,然后再展開原理。
所謂“平庸的業(yè)務(wù)員推銷產(chǎn)品,杰出的業(yè)務(wù)員銷售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之道” 就是這個道理。
怎么做到共感式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結(jié)合 Ethos(信用)、Pathos(同感)和 Logic(邏輯)這三大元素依次排序。
Ethos 是你個人的信用,別人對你能力和正直的信任。
Pathos 是共情感,和他人的感受、情感產(chǎn)生共鳴。
Logic 是邏輯,演講背后的原理等。
先用 Ethos 讓對方產(chǎn)生對你的信任,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聽你的。比如你可以說“我有一個好辦法,之前用過非常有效”。再運用 Pathos 產(chǎn)生共情,讓對方置身于情境中,“我當時也有一個老板,他讓我做 PPT 做了很久,反復(fù)的改,我覺得太難受了……” 最后再深入到邏輯層,說,“我發(fā)現(xiàn)背后的原因是因為……”
說白了就是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運用共感式理解和表達,先理解再表達,不但對方對你充滿好感,認為你懂他,然后再讓對方相信你、認同你、最后聽你的。
小練習:
(1)觀察兩個人聊天,試試遮住耳朵,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感受他的真實表達情緒是什么?
(2)下次女友再抱怨你不懂她的時候,按照我說的“共感式傾聽” 試試,也許她反而會跟你敞開心扉。
(3)下次在溝通時,用 Ethos、Pathos、Logos 遞進,依次傳遞信服、共情和邏輯,試試效果是否更好?
習慣 6:綜合綜效 - 接受不同
就算如此,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還是沒有辦法忍耐對方。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有些人說話,也沒說錯,但總是會讓你不爽?
比如我是一個 ENTP,我碰到 ISTJ 的人通常很難溝通。我喜歡看大局,他喜歡看細節(jié)。我喜歡樂觀的看待很多事情,他總是說這個需要謹慎考慮,那個需要再想想。我發(fā)現(xiàn)我和這類人總是無法互相贊同。當我在暢想未來的時候,他就是會限制我的想象力?。。?/p>
但這其實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跟我本身就不一樣。
所謂綜合綜效,其實就是基于前兩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及)之上,尊重差異、建立優(yōu)勢并彌補缺點。開始對外界有包容性,產(chǎn)生 1+1>3 的效應(yīng)。
你想想。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你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你尚未體會的奧妙,其實不正是你提高自己的機會嗎?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小練習:
想想你身邊哪些人你總是聊不到一起去,總覺得思維有差異?想想哪些人你總是意見相似,想法一致?
而,習慣四、五、六依次疊加,就可以達到互賴期的公共勝利。從剛開始的求贏或輸、漸漸試著尊重對方并做出退讓、而綜合綜效則是最終境界。我尊重你和我的不同,并愿意和你產(chǎn)生摩擦來提高自己的反向思維。
習慣 7:不斷更新
習慣七是基于習慣一到六之后的最后一環(huán):不斷更新個人產(chǎn)能。它其實就是保護和優(yōu)化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chǎn)——你自己。
它從四個方面更新你和迭代你的天性: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1)更新身體資產(chǎn):好好吃、好好休息和放松、固定時間鍛煉和拉伸。這樣也可以幫助鍛煉習慣一:積極主動鍛煉自己的肌肉。
(2)更新精神資產(chǎn):每日冥想、與大自然溝通、閱讀文學(xué)作品、聽音樂。練習更新精神資產(chǎn)也能幫助鍛煉習慣二:以終為始。
(3)更新智力資產(chǎn):讀書、寫作(寫自己的想法、創(chuàng)意、經(jīng)歷)、適量的觀看能讓你精神富有的電視。練習更新智力資產(chǎn)能幫助鍛煉習慣三:要事第一。
(4)更新社會/情感資產(chǎn):想辦法理解他人、做一些對他人/社會有意義的項目、擁有“富人心態(tài)”,幫助別人獲得成功。這樣同時也能幫助我們鍛煉習慣四、五、六,雙贏心態(tài)、知彼解及、產(chǎn)生綜合綜效。
哈馬舍爾德說過:“把玩內(nèi)心獸性的人,早晚會變成真正的野獸;整天弄虛作假的人,終將失去獲得真理的權(quán)利;暴虐成性的人,頭腦的判斷力會日益減退。如果真的要保持花園整潔,就不能讓雜草有立足之地。”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wù)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jīng)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xué)習、創(chuàng)造與適應(yīng)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jīng)濟獨立,擁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要達成良性循環(huán),就必須學(xué)習、堅持、實踐——再學(xué)習、再堅持、再實踐......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引發(fā)驚人的結(jié)果,每念及此,我就認為世上無小事?!?/strong>
——布魯斯.巴登
三、總結(jié)
我們在這本書里講解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1)自我驅(qū)動而主動 (Be Proactive)
(2)以終為始 (Begin with end in mind)
(3)要事第一 (First thing first)
(4)雙贏思維 (Think win-win)
(5)知彼解及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6)綜合綜效 (Synthesize)
(7)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我一共花了一年半讀完了這篇文章,逼自己寫下這些讀書筆記,對書多次理解,再寫下自己的沉淀。
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因為它里面有許多“道”。
現(xiàn)在很多人很成功但是往往不快樂,就是因為太多追尋了“術(shù)”而忘記了“道”,追尋捷徑,但是本質(zhì)自我沒有提升。而想要內(nèi)心的平和,就先要回歸到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對自己的認知、接受和成長,然后再能和其他人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關(guān)系。不然,只會越走越偏。
這本書對我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第一條: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比如有一次我和我先生說:“現(xiàn)在離婚率越來越高了,聽說男人有錢有勢以后都會變心?!彼麑ξ艺f,你忘了第一條 Be Proactive 了嗎,很多事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不需要聽外界的“大環(huán)境”。如果我們倆感情緊密,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
我當時恍然大悟,有這樣事情發(fā)生,并不代表我需要被它影響啊。
Coldplay 的《viva la vida》專輯中有一首歌《lost》,我非常喜歡,其中兩句歌詞寫明白了刺激和反應(yīng)之間,我們是有選擇的:
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
只因為我正在失去,并不意味著我已迷失自我(并不意味著我已失敗了)。
Just because I'm hurting, doesn't mean I'm hurt.
只因為我正在傷痛著,并不意味著我已傷痕累累(并不意味著我已受到了傷害)。
第二條以終為始(Begin with end in mind)也讓我夜深人靜的時候會問我自己,我的葬禮上,我希望別人怎么評論我呢?我創(chuàng)造了什么價值呢?我希望別人說我是個好女兒、好媽媽、好妻子,我希望大家說 doris 幫助了我們許多人,讓我們在最迷茫無助的時候有了希望和寄托,doris 創(chuàng)造的品牌和產(chǎn)品給了我們新的能量。這樣想著,我就找到了我的方向。
第三條要事第一(First Comes First),讓我在再忙的時候,都愿意停下來,陪陪爸媽,給老公做頓飯,去健身,看書。關(guān)注第二象限: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我做了 Covey 的時間表,在做我的計劃時畫好每周的時間表,里面不單單包括工作,還包括休息和陪伴的時間。
第四條雙贏思維,讓我在與人合作想要贏的時候,提醒自己,自己敢于爭取的同時,也要懂得為他人考慮。每次有人幫我,在不過分的情況下,我會熱情的幫助別人,增加情感賬戶的余額,而結(jié)果對方往往會給我更大的回報。
第五條知彼解及,我做得還不是很好。當有人跟我傾訴的時候,我總是會過早的下判斷,或者好為人師。我希望我能更加用心去聽對方的意思,語言沒有表達出來的含義。
第六條綜合綜效,我至今還沒做到。我討厭跟我思維不一致的人,甚至會大罵對方,想要在口頭上贏。但是知道了這條后,我會提醒自己,包容對方思維上的不同。有個 CEO 曾經(jīng)跟我說,當你能從更多人的思維角度包容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就到了能做更大的事的時候。我想也是這個道理。
第七條不斷更新,我做得太差了。我經(jīng)常累死(burn out),在生病和勞碌中間不停的徘徊。但我接下來想盡可能的讓自己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出去走走都好。
但我正以這本書為方針,時刻提醒自己。
這七條融會貫通,層層遞進,才能真正的達到自我勝利和公共勝利,并從內(nèi)到外形成品格,找到效能和產(chǎn)能的平衡和不斷迭代。
最后用一句名言送給大家:
“生活是一本書,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決定了它的情節(jié)和步調(diào),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頁一頁地翻著它?!?/strong>
——貝絲.蒙德.康尼
轉(zhuǎn)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
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quán)必究。
本文禁止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
授權(quán)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quán),侵權(quán)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