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轉(zhuǎn)眼已經(jīng)是夏天,一月一度的「印象文案」系列又來和你們相見啦!
工作以后,日子就像是裝上了加速器,快到讓人覺得短暫地停歇一會兒都要承受浪費時間的”罪惡感“。我們似乎習慣于每幾秒就劃走一個短視頻,卻少有耐心在同一件事物上停留太久。倘若在某一天我們嘗試放慢腳步,不急于快速地看見每一件事情的結果,自我感受上的“時間”速度與意義是否會有所變化呢?
本期的8句文案,正是我在過去一個月許多次對事物的細品慢嚼中發(fā)現(xiàn)的,大概慢下來的意義就是不錯過一些美好,而把這些用心發(fā)現(xiàn)的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就是這篇文章的意義。
01
我們依次被關進格子間,
和一張電腦、桌子共度一生,
青春打印成一張封條,
貼在工資卡那一欄。
4月初,一則名為#打工人的詩能有多治愈#的話題熱搜引起我的注意,原本以為會被暖到,點進去一看有被扎到。網(wǎng)友@隔花人 的這首詩生動刻畫了當今許多打工人的實況,格子間、電腦、青春、封條、工資卡,這些再熟悉不過的詞被串聯(lián)起來,逼仄的空間感撲面而來,連續(xù)出現(xiàn)的以”一“為單位的量詞又塞滿這個原本狹小的空間,不經(jīng)意激起人們內(nèi)心一角的混亂與孤獨。
然而,語言表達上的自嘲口吻又能很快沖淡人們那一瞬間的憂傷,平添些詼諧意味。生活可能就是這樣吧,會有無奈,會有不知所措,但有時一些微小的改變也能帶我們?nèi)タ床灰粯拥娘L景,比如換種心態(tài),又比如在晚上7點的時候走出格子間,抬頭看看月亮。
02
怎么引起人類的關注呢,
那就落到種子上吧。
等種子發(fā)芽了,長成大樹了,
人們會停下腳步,
在大樹下傾聽我的聲音吧。
谷雨時節(jié),OPPO帶著全國觀眾云聽了一場雨。視頻中,下雨的畫面是向全國各地攝影博主征集而來,雨聲中稚嫩童聲朗讀的詩歌則都來自公益組織“是光詩歌”小朋友們的投稿。聽著雨聲和孩童們天真又富有哲思的內(nèi)心聲音,自己如身臨其境,沉浸在這片刻的安寧里。
其中,一首名為《雨的心思》的詩歌尤為打動我。人們在聽雨的時候,大概并不會在意一滴雨的去向,可在孩子的眼里,每一滴雨都有它的獨特性和心思。除了落在地面、匯入湖海,還有雨滴落在種子上,生根、發(fā)芽、長成大樹,又或者開出一朵花,原來看似相同的雨還有如此多的不同,雨過天晴后,不一定是雨的退場,而可能是與種子、花草、樹木融為一體的新生。
于個人而言,也有著和雨滴一般的相通點吧。或許在人海中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員,但是我們作為自己人生的主角,可以選擇前進的方向與道路,可以活出自己的不同,在漫長的時間維度,誰又知道生命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即便沒有驚喜,在無數(shù)個跟隨內(nèi)心的選擇中我們也已然獲得自由。
03
生活,總是偏心那些用心對待它的人。
4月26日,京東發(fā)布了一支由多個日常生活鏡頭組成的TVC,片中人物故事樸素平常,沒有添加理想化的濾鏡,倒給人呈現(xiàn)出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
“生活中快樂是有煩惱的""生活里硬撐可以但沒必要”“生活里時間總是不夠用”......在鋪陳美好之時,生活中的“不完美”沒有被忽視,而是被拿上臺面與快樂、溫暖、閑適等一切好事共存。這不正是生活的本來面貌嗎?有讓人焦頭爛額、氣急敗壞的時刻,也有令人興奮激動的暖心瞬間,不管是怎樣的時刻,它們都終將化作生活里的小波瀾,而那些你用心對待的日子,也都會留下痕跡,然后在意想不到的某天,成為生活偏袒你的標識。
沒錯,“生活,總是偏心那些用心對待它的人”,這種偏袒,是生活給的,也是自己饋贈于自己的。
04
不怕慢,只怕站。
在《十三邀》第六季第7期,許知遠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兆光的對談始于登香爐山的途中,七十多歲的葛老師一邊感慨著“不怕慢,只怕站”,一邊還不算太費力地向山的更高處走去,葛老師這漫不經(jīng)心的6個字被我烙進腦海。
不知大家是否有過在幾個選擇或一個決定執(zhí)行前猶豫不決、惶恐不安的體驗,我想“不怕慢,只怕站”用在這種時刻再合適不過了。與其糾結做還是不做、來不來得及,不如先邁開腳下的步子,即使慢一點,也總歸是離目的地近了些。
站在悠長的歷史長河與宏大的敘事背景中, 葛老師形容自己的始學研究如同“繞到后臺去看卸妝”,又如“拿著X光照美人”,如此貼近真相與事實,事物那層朦朧的美感便褪去,此時,觀察者更需要耐得住那些慢下來、反復求證的時光,正是一代代這樣“不怕慢”的人,為后世踏出了一條更寬闊的路。《十三邀》的一位觀眾留言道:“在歷史學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反復叩問自身一個問題即‘我的研究有什么意義’,或許在變動不居的當下,讓心靈暫且平靜就是人文社科的意義所在。”同樣讓人動容。
05
讀書是我終身的愛好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習總書記分享他的閱讀故事時說:“讀書是我終身的愛好”。
為什么要讀書?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有人試圖在書籍里尋找通往大千世界的道路,有人渴望在文字的浩瀚大海找到開啟自我心靈大門的鑰匙。不管最初促使一個人拿起一本書的動因是什么,那些將書本拿起就再也放不下的人在書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凈土,又在不斷的思維碰撞中迸發(fā)出新的東西,在這種動態(tài)交流中萌生的力量感是閱讀更為珍貴的意義。
或許當我們不再追問閱讀的意義,只是將其作為如同一日三餐般自然的存在,變成一個終身的愛好,我們才能看清閱讀到底讓我們通往何處。幸好,在“變”成為“不變”因素的時代里,還有書卷搭成的“避難所”。
06
我們可能會經(jīng)常一個人獨處,
但是這種狀態(tài)下未必一定是和別人孤立的,
或者說也可以理解成一種互相在精神上的鼓勵。
《但是還有書籍2》播出后,豆瓣上不斷有人發(fā)帖力薦這檔小而美的紀錄片,圖書編輯、翻譯、圖書管管理員、二手書攤主......在不同的領域里的“匠人”故事被娓娓道來,故事主角身上的堅守、純粹像是一陣春雷,喚醒埋藏在人們心底已久的那顆有關熱愛的種子。
顧曉軍,中國國家圖書管管理員,一個在讀到動人的文字時即便面對鏡頭也會忍不住哽咽、流淚的男人,更是早在9年前就有人在豆瓣發(fā)帖尋找過他。原因是貼主每次來圖書館,都能看見他手捧一本波斯語書籍,很認真地閱讀、做筆記,而這樣的專注其實已經(jīng)默默感染了許多個來圖書館的讀者。在節(jié)目拍攝期間,還有人特意上前感謝顧曉軍:“您就像一個掃地僧一樣,給了我一些指點,給了我一種激勵。”
訪談間,顧曉軍分享了一句他很喜歡的諺語——"I‘m alone but not lonely",緊接著他解釋道:“我們可能會經(jīng)常一個人獨處,但這種狀態(tài)下未必一定是和別人孤立的,或者說也可以理解成一種互相在精神上的鼓勵。” 記得中學時上英文課老師時不時會提及alone和lonely的區(qū)別,在我看來顧曉軍的所言所行正是對這兩個詞微妙意義差別的最好解讀。身可獨處而心不孤獨,這大概也是喧囂當代生活里的某種解藥。
07
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英雄,
只不過是無數(shù)普通人,
在堅守內(nèi)心的光。
Vivo攜手微博與微光劇場,根據(jù)幾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為我們講述了幾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時常找不到答案的生活和沒有結局的故事和一樣,會讓人疑惑、迷茫、惶恐,但又總有人像故事里的人一樣守著內(nèi)心的一束光,不斷活得前行的力量。
故事中,開了20年廠子的老伍,在工廠關閉的那天,想盡辦法保留最后一臺機器,可這臺機器和他的堅持都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可與理解。幾萬塊購入的機器被再次收購時被嫌棄太破舊,只值兩千塊,不愿意賤賣這臺機器的老伍只好將它帶回家,被妻子抱怨:“這日子還要不要過了”。于旁人看來,工廠都沒了,死守著一臺機器的確挺傻的,但對老伍來說,這最后一臺機器更像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束光、一道防線,裝著過去被燃燒掉的青春歲月,也裝著對未來的希望。正如片尾老伍說道:“人總得留一些念想,會有那么一天,我老伍會再次聽見機器轉(zhuǎn)動起來的聲音。”
影片的最后,沒有反轉(zhuǎn),沒有奇跡,但老伍靜靜地站在廢墟里,心中還保有一絲堅定的信念,這就是生活最動人的答案。世界上的英雄,不過都是無數(shù)普通人在堅守內(nèi)心的光罷了。
08
Brief在變,Deadline不變。
工作在變,余額不變。
工位在變,忙碌不變。
4月初,蒙牛發(fā)布了一系列以“時代在變,要強不變”為主題的海報,借助世界杯的契機,強化品牌“天生要強,品質(zhì)不變”的形象。同時,一組畫風更為輕松的海報也在社交網(wǎng)絡傳開,引發(fā)許多人的共鳴。
同樣是圍繞“變”與“不變”,蒙牛將更為生活化、常態(tài)化的場景帶入,brief,deadline,工作,余額......借助這些人們熟悉的比較物,拉近與人們的心里溝通距離,借助網(wǎng)友自發(fā)傳播,“時代在變,要強不變”的主題也默默植入人們內(nèi)心。
本期分享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會!
過去一個月,你還發(fā)現(xiàn)什么印象深刻的文案呢?歡迎分享!
轉(zhuǎn)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zhuǎn)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