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張藝謀沖刺“殘奧會”,老謀子:我只是笨鳥先飛!
首發:日本設計小站
原標題:71歲的張藝謀,又開始沖刺“殘奧會”了!一天只睡3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老謀子:我只是笨鳥先飛!
“老謀深算”張藝謀
——日站君
冬奧會完美結束,國師張藝謀又一次重現2008年的盛況,舉國歡騰!
然而,再見亦再見,剛忙完冬奧會閉幕式的老謀子又開始為冬殘奧會做準備。就在前兩天,張藝謀工作室發布了一條導演精心籌備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視頻。
網友一邊期待老謀子的開幕式,一邊又開始心疼他。連著兩場的開幕式,這工作量可想而知。
因為他,“老謀深算”這個成語有了另一種解讀:張藝謀導演就算老了也對開幕式有著很深的打算。
01
工作狂張藝謀
張藝謀71歲了。
外人在意泱泱大國的體面,家里人擔憂的是他的身體。張藝謀的妻子陳婷,在2月14日的一條微博引發了爭議.
陳婷雖是擔心老謀子身體,但言里言外像是在抱怨國家。
網友:您這發文不是在表示張導的辛苦,倒像是怪他因為國家,冷落了小家,但是家國面前,國就是最大,一時不知道該理解您的擔心和牽掛,還是該認為您在給張導拉后腿。
不吹不黑,張藝謀完全就是個工作狂。
北京冬奧會開幕前,老謀子也不停歇,依然是前所未有的高產,《懸崖之上》《狙擊手》《堅如磐石》,還抽空演了個電影,還在籌備一部電視劇。
拒絕社交、應酬、休假、旅行等等一切電影之外的東西,“晚上回家繼續看碟,有時候一口氣看10張,凌晨5點睡,上午10點起床繼續。”
當我們再把張藝謀的一天拉長到幾年,才會清晰明了的發現:這些年,張藝謀的生活遠遠不止奧運會!
2019年到2022年,張藝謀指導冬奧開閉幕式期間,中途還導了國慶70周年晚會,并完成了4部電影的拍攝。
2018年初,張藝謀籌拍《一秒鐘》的時候是68歲,同時主持推進著八九個不同的大項目,全天的工作是直到次日凌晨3點才結束。
紀錄片曾經跟拍了張藝謀2018年籌拍《一秒鐘》時的一天行程,如下:
他的日常狀態是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走路5公里,只吃一頓飯。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量,如此令人瞠目的工作效率,張藝謀始終堅持把每一件經他手的工作做到淋漓盡致。
問他為什么這么拼?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張藝謀是這的樣回答:“回想我的經歷,一步一步碰上好機會,可比我有才的多的是,假如我還在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說不過去。”
努力才是硬道理
老謀子作為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總導演,憑借的也是這一份初心。
張藝謀是怎么拿到總導演的?我們先來看看崔健團隊,崔健在競標時發言說:“我沒有想太多,更多的一種感受……”
我們再來看看陳凱歌團隊,陳凱歌在陳述方案時,他慷慨激昂地念起了杜甫的一首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他倆第一輪就被淘汰了,導演組很明確,我們要的是可執行的方案,不是詩人。
李安團隊準備的非常充分。李安邀請了林徽因的侄女林櫻,來擔任開幕式場館的設計。李安還準備將開幕式場館,打造成一個大型沉浸式電影院,李安準備挖掘中國古典文化,向世界展現一個文化的中國。
但這種充分,跟張藝謀的準備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張藝謀打電話給相關負責人,請他安排幾個人下樓搬標書,這位負責人忍不住笑了:“不就是一份標書嗎?還得著幾個人來搬啊?”
負責人跑到門口一看,著著實實下了一大跳,“好家伙,整整裝了兩大卡車。”“有兩個縮小版的鳥巢,鳥巢旁邊是24個黑匣子,一個黑匣子里有4本書,全是關于奧運會開閉幕式的設想。”
“張藝謀每天只睡三個小時,有時甚至可以不睡,想起工作上的事,經常半夜起來等天亮……”
然后跟團隊的專家,一遍又一遍地溝通,一遍又一遍地推倒,一遍又一遍地重做,琢磨了整整五六個月,才做出了一套套可執行方案。
“沒有想到張藝謀做了這么多的準備,就連預備方案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備案,也都準備好了。”
就連李安也不得不感嘆:“我本來還想競選總導演的,現在我覺得,我能給張藝謀做個助理就不錯了。”
02
最有爭議的電影拓荒者
恢復高考的那一年,張藝謀已經28歲了。
他畢業自北影攝影系78班的一名學生,他和陳凱歌、田壯壯是同班同學,這群人后來成了中國第五代導演。
仿佛是天生為電影而生,第一次當攝影師、第一次做男主演、第一次拍電影,張藝謀都是一舉登頂,沒什么懸念。
原本他拍照的初衷,只是為了逃避車間勞動,換個輕松點的活兒,后來卻走到了第五代導演的前列,乃至走入了國際。
登頂之后,是下坡的開端
在早年拍攝的電影的前八年,老謀子追求人性的拍攝,《紅高粱》、《代號美洲豹》、《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鞏俐是他最好的搭檔。
有人說,他和鞏俐合作的八年,是彼此的黃金時代,后來他的電影,她的作品都不盡人意。
但讓他的口碑毀譽參半的,是商業電影的開始。
忙完奧運會的國師拍了回歸后的第一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拿到了史上最低分。
而后,《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口碑呈現兩邊倒。
一面說他駕馭大場面的能力是當今中國華語電影導演里的屈指可數,一面說他的電影失去靈魂只是一個崇洋媚外的文化尸體。
《長城》的上映,張藝謀又被罵了。
國際合拍,西方面孔卻成為中國英雄,畫面絢麗而空洞,視覺浮于形式。
那幾年,罵張藝謀似乎成為了全民共識和狂歡。
被罵急了的張藝謀,有回說:“你信不信,我今天就是拍部《活著》,也會被人罵。”
確實,張導在《十三邀》說,現在再拍80年代的片子,大眾壓根不會買賬,市場確實變了,但張導順應20年代國家主義興起的潮流,走火入魔了!
央視《第十放映室》曾評價他是“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贊譽的背后,其實是后繼無人的尷尬。
03
色彩美學,絕了!
“用色彩講故事,不是張藝謀的首創,但是,卻是他做的最好。”
雖然總有人說張藝謀講不好故事,但張藝謀的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那一幕幕或艷麗,柔和或冷峻,色彩鮮明,風格突出的鏡頭畫面。
從1987年《紅高粱》一戰成名開始,馥郁的色彩和恢弘的場面,便成為他的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紅高粱》后,《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紅棉襖、《英雄》中金黃胡楊林中的紅衣俠女……
張藝謀讓這片飽滿而熱烈的中國紅,一次次成為全世界最為矚目的顏色。
《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以金黃色為主色調:皇袍鳳袍金光閃閃,黃金的琉璃、鏤雕的走廊柱子,金色統一的服飾、頭飾、擺設,華麗的地毯……
大片的金色鋪陳在裝飾上、戰甲上甚至是妝容上,舉目所見,皆是一片蒼涼的繁華。
作為張藝謀執導的首部武俠電影《英雄》,影片分別運用了黑、紅、藍、綠和白作為各個故事的主色調,讓觀眾更容易理解每段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緒。
《十面埋伏》雖然在情節上與《英雄》關聯不大,但是在用色上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張藝謀開始深入探索中國古典色,應用于電影藝術的融合之法。
《影》這部影片,讓老謀子終于解鎖了高級的黑白灰,他說“這部電影是一個水墨精神的美學,就希望它像畫卷一樣的慢慢打開它……”
張藝謀主動放棄了“紅色”的煽動性,不再選擇用紅色的涂抹獲得情感的強化。影片中的血色也是淡淡的、沉悶的紅,這種壓抑的色彩,將整部電影變作了一個不可言說的秘密。
在《張藝謀和他的“影”》這部紀錄片中,張藝謀對美術部門千叮嚀萬囑咐,這次色調一定要淡雅,一定不要出現大紅大綠。聽完這一句,電影院中發出一陣會心的笑聲。
04
笨鳥先飛的張藝謀
張藝謀是個低調派,許多人家拿來批判他的標簽,追起源頭,他一早就貼到自己腦門上了。
他說自己就是個俗人,在電影上,只是笨鳥先飛。還常把許多事定義為“農民做法”。
但提到創意,他氣吞手里的一缸子水,不客氣了。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也說:
我希望不要固步自封,把自己標簽化、類型化。跟著時代走,不斷去嘗試新的電影類型,才能“青春永駐”。
這一點,許知遠也有共識,他在《十三邀》對張藝謀的人物側寫里寫道:“四十多年來,沒人像他一樣,即使在高度受限的環境下,仍做出如此廣泛的嘗試。”
最后,將張藝謀的兩句話送給大家:
“我們老喜歡看輝煌綻放,它背后一定有漫長和不為人知的準備,準備過程中,你未必知道哪個方向會有光亮。
準備是有價值的,也有苦中作樂的美感,你以為在消遣時光,其實你在為未來鋪路。”
素材來源:
《張藝謀和他的“影”》
《張藝謀的作業》
《張藝謀的2008》
《十三邀:許知遠對話張藝謀》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
作者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