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人60年前給黑澤明做的海報,現在看仍不過時
來源:Design360 為紀念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電影中心(Film Center)正式變更成立為國立映畫資料館(National Film Archive of Japan,以下簡稱NFAJ),以及紀念著名導演黑澤明去世20周年,NFAJ舉辦了黑澤明電影海報主題展覽——「旅途中的黑澤明」。本次紀念展以黑澤明研究者槙田壽文的藏品為中心,展出來自全球30個不同國家的84張、總計25部黑澤明電影海報。 漢斯希爾曼1962年為「七武士」制作的西德海報 其中,電影「七武士」(1954)的海報來自14個國家,數量最多。最大畫幅的是由設計師漢斯希爾曼設計的西德版海報,他截取了電影「七武士」中武士和土匪之間混戰的戰斗畫面。NFAJ中心將8張A0紙張組合成一張巨幅海報來展現。“希爾曼通過在紙上反映電影的構成來表達他對黑澤明的尊重,”NFAJ首席研究員、也是本次海報展策展人岡田秀一說。實際上,在參展的眾多海報作品中,每張海報都展示了各個國家的設計師和畫家對黑澤明電影大膽的詮釋。 1954 「七武士」 日本本土海報 1960 Marian Stachurski 「七武士」波蘭海報 1959 Raimo Raimela 「七武士」 芬蘭海報 為西德設計「七武士」的設計師漢斯希爾曼在1959年還為黑澤明電影「羅生門」的重新發行制作了新的海報,帶來了更前衛的藝術性。在他的作品中,希爾曼避開了普通海報的簡單技巧。“橫跨海報的三條橫線象征著電影的獨特敘事,其中包括不同角色的沖突故事,”岡田說,“這表明對黑澤明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59 Hans Hillmann為「羅生門」制作的西德海報 “那個時代,全球各國的海報設計師們制作大多都基于電影中的靜態畫面。”岡田說,“在一部黑白電影的情況下,由于不同設計師獨立著色,截然不同的海報風格和個人特色就躍然紙上。”其中,岡田談到“繪畫的水平高低會產生最重要的影響”,他舉例了Carlantonio Longji制作的「蜘蛛巢城」的意大利海報。海報再現了電影中的英雄暴露于無數利箭的場景。 1959 Carlantonio Longji 「蜘蛛巢城」 意大利海報 「七武士」 意大利 海報 這個時代的意大利海報比較習慣于強調畫面的色彩和作畫的品質。人們觀看時想象的的方式仍然以電影為基礎,但不是將它留在黑白中,而是用血紅色和其他色彩豐富的陰影來提升場景的戲劇性。而東歐海報則傾向于抽象。波蘭和捷克設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看起來不像是動作電影”。 1968 Andrzej Krajewski「椿十三郎」 波蘭海報 1960 Wuwdis?aw Yanishevski 「泥醉天使」 波蘭海報 1959 「蜘蛛巢城」 波蘭海報 1957 Jan Kubícek 「蜘蛛巢城」 捷克海報 1960 Stanislaw Zamecznik 「紅胡子」 波蘭海報 「用心棒」 波蘭海報 美國海報則專注于人物的表達,看起來就像鏤空的剪紙一般,比如「用心棒」(1961) 的美國版海報。 1961 Everett Aison「用心棒」 美國海報 岡田繼續說:“海報能夠捕捉電影。設計師以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通過自己的理解來捕捉電影的精髓。而在不同國家誕生的海報,對那個時代的國家文化、習俗也是一瞥。” 1965「紅胡子」 泰國海報 1966 Eduardo Munoz Batch「紅胡子」 古巴海報 1963 「天堂與地獄」 英國版海報 1952 「活下去」 阿根廷海報 岡田說:“只要看一下電影海報,就能看出黑澤明的作品是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傳入世界。能夠看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師如何解讀它們,這真是令人幸福、著迷。設計師們精確地捕捉著電影的本質,同時也遵循自己的創作路徑,在時代與國家的大背景下做出了各不相同的精彩作品。” 在海報作品之外,同時展出的還有外國新聞稿、黑澤明參加的放映節目、參與的書籍和報紙等物品。這都是黑澤明電影對全球各界人士吸引力的證明。 放置黑澤明相關的新聞資料、放映節目和海外書籍的角落。 黑澤明在拍「虎!虎!虎!」時期穿的工作夾克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Design360(ID:design360magazin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