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向刷量黑產宣戰,數據造假泡沫會破嗎?
首發:新榜
在刷量大軍日益猖獗的今天,愛奇藝率先扛起了向“唯流量論”開戰的大旗。
前天,愛奇藝宣布即日起關閉全站節目內容前臺播放數據,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等指標的“內容熱度”取而代之,并呼吁全行業告別唯數據論造成的浮躁風氣。
一石激起千層浪,刷量話題再度被撕開一條口子。
業內有人將此稱為“革新”,也有人認為無關痛癢,要談告別還任重道遠,畢竟談及刷量,放眼整個行業又豈止視頻內容。
今天已經有自媒體發文《“聽說愛奇藝不能刷播放量了?”“沒事,我們能刷熱度”》,文中提到,各大刷量群已經在咨詢“刷熱度業務”。
01
關閉前臺播放能杜絕刷量嗎,不能
愛奇藝用“熱度”指標取代“前臺播放量”,能從根源上杜絕刷量嗎?答案是不可能。
泛娛樂大數據營銷服務商“云合數據”創始人兼CEO李雪琳表示,愛奇藝公示了新指標的構成因素,但并未公布具體算法,因此刷量不那么直接了,“愛奇藝本就是幾家視頻網站中,刷量難度最大的,因此后續難度怎么變還不好講,只能說確定性會下降”。
在他看來,這件事的關鍵在于“行業認不認新指標”。因為對C端用戶來說,“前臺播放量”作用不大。觀眾不會因為某劇播放量破億去看劇,只會因為身邊人的安利去看劇。“前臺播放量”本身就是一個B端的產物,至于廣告主認不認新指標,還有待觀察。
而愛奇藝出臺這一規則,目的是打破影視行業“唯流量論”的局面。李雪琳認為,長期以來視頻網站的“前臺播放量”,都是“自說自話”的狀態。雖然名字都叫“播放量”,但各家有自己的計算方法。從技術上講,它們是不可比的。但因為行業認可,大家都不自覺對比,一窩蜂刷量。
人們習慣了以“播放量”來衡量影視劇熱度,可愛奇藝偏要打破游戲規則。“這意味著“前臺播放量”作為平臺間橫向對比指標,其公正性不斷受到挑戰。”李雪琳表示,新的“熱度”指標不一定更加公正,但至少把“自說自話”的局面顯性化了,讓本來就不可比的指標,更加不可比。
“愛奇藝變了一個名字,它的意圖是我沒有點擊量了,行業還是不是這么認播放量,如果不認那大家就都不用再去刷了。這當然是他希望看到的,但最后效果怎么樣,其實很難講。”
對于“云合數據”這樣的第三方機構,新算法勢必會帶來影響。但李雪琳稱,第三方機構本身就有豐富的數據維度和關系,致力于抽離各平臺的“有效播放量”。“前臺點擊對我們來說既是輸入,也可以是輸出,這對我們有影響,但影響沒那么大。”
02
內容從業者怎么看?
我們也嘗試聯系到一些內容從業者,征詢他們的看法。
貝殼視頻創始人劉飛認為,愛奇藝的內容熱度以觀看時長、用戶活躍度等指標進行評判,實際上是更健康的,“我們現在也是以這些指標為主要分析維度”。
有馬體育聯合創始人秦向前則指出,關閉前臺播放固然可以體現“意志”,但對于平臺來說,還需要解決幾個信任問題:
1. 平臺是否有能力鑒別所謂的優質內容,這依賴于平臺本身的算法以及編輯的專業能力與評判標準。
2. 以愛奇藝本身的內容特點來說,電視劇、自制劇、網絡綜藝這些既有的打法,如果沒有變,其實無從談唯流量論,因為換湯并沒有換藥。
短視頻內容創業者吳新星認為,雖然愛奇藝此舉可以杜絕一些刷量的行為,但用戶習慣還需要時間,以及他擔心“對于廣告來說,可能不太好做競價,不知道以后會不會提價”。
還有一些從業者已經在借題操心影視劇時長了——下一步希望國內的電視劇別唯時長論了,動不動拍個七八十集,累不累。
03
唯流量論亂象,國外平臺怎么做?
正如公眾所知,很長一段時間內,刷量已經是整個內容行業公開的秘密,從播放量到閱讀數,仿佛有量即可刷,刷成笑話的,也不在少數。
此前就有不少影視劇動輒幾百億點擊,引來網友嘲弄:“全球人口湊不足一部劇的點擊量”。
流量數據原本可以用于判斷視頻內容的受歡迎程度與用戶喜好,并以此制定視頻采購及推薦、廣告合作、服務器布局等重要經營策略,但刷量讓這一切本末倒置了。
在畸形的流量競爭環境中,無論是制作公司、廣告主還是平臺與用戶,都終將失去培育優質內容的土壤。
抵制“唯流量論”,國外有兩個值得參考的平臺:Netflix和YouTube,前者是愛奇藝的對標產品,B站和后者相似度更高。
從早期為“五星評分”系統,到去年改為“頂、踩”單一評分系統,Netflix希望新系統能盡可能保證評分客觀性。事實上,Netflix很少對外公開后臺的視頻播放數據,前方顯示的僅是針對內容的評價,2017年底尼爾森公司曾公布作為第三方調查得出的收視數據,但Netflix方面表示:此數據和Netflix自身測算的數據結果相去甚遠,改為“頂、踩”系統后,用戶只能從結果中得知內容和個人喜好的匹配度。
今年7月開始,Netflix決定陸續移除所有用戶發布的劇評,一來能降低評論區管理運營成本,二來也能避免水軍或劇透,或是使劇評影響到觀眾的打分決策。
就Netflix來說,不論是“五星”,還是“頂、踩”或是刪評論,都是平臺在牢牢掌控對內容的話語權,降低被第三方操縱數據的可能性,同時進一步升級推薦算法,從用戶喜好角度出發推薦劇集。過于依靠用戶行為當然也會有弊端,比如推薦范圍越來越窄,但對于平臺方來說,這可能是暫時可行的“不得已而為之”。
五星評價系統
“頂、踩”評價系統
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YouTube,從誕生之初一直受到刷量困擾。據《紐約時報》報道,視頻刷量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直接搜索關鍵詞可以得到前排廣告和相關視頻,谷歌作為其母公司并未在廣告屏蔽上有太多打擊行為。YouTube方面正在不斷調整算法,試圖增加評測維度,取消“唯流量論”,但從NYT的報道來看,收效甚微。
今年1月,YouTube更新了播放量測算系統,視頻發布后一段時間僅顯示系統認定合法的數據,剔除程序化播放和機器操作,隨后結合視頻受歡迎程度和用戶群體,顯示綜合數據。在此過程中,部分視頻播放量有波動甚至增長停滯。當然,有量的地方就有刷量,NYT采訪的刷量黑產代表Martin Vassilev認為,新的測量方法不過是提高了數量難度而已。
04
一場永無止境的攻守游戲
長視頻網站的經營模式趨同,各家“自說自話”的情況尚沉在水底,只有業內人士心知肚明。但放眼整個內容平臺,微博、微信、頭條等平臺的“前臺點擊量”,更是明面上的“自說自話”。這不是貶義詞,也不全是“刷量”的鍋。平臺本身的產品邏輯、用戶活躍度、社區氛圍,都影響前臺數據的含金量。
正因如此,營銷公司的報價總有套路。比如投放微信微博,附贈頭條號、百家號等全平臺。又如溫馨提示“點擊量A平臺打6折,B平臺打8折,約等于C平臺的效果”。形成這樣的產業鏈,根源在于互聯網營銷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唯流量是舉”。
營銷的終點是讓人購買。只有用戶用腳投票,產業才能發展下去。最早的門戶、博客時代,PC網頁上也都會顯示點擊量。十年前,也不乏通過網頁營銷,大賺一筆的站長們。
2014年7月24日,微信公眾平臺首次推出閱讀、點贊計數。“10w+”概念橫空出世,成為多少新媒體、廣告從業者安身立命之本。一向克制的微信最多只顯示“10w+”,可真正解鎖這一成就的文章并不多,“10w+”反倒成為一個榮譽標識——有時也成了“萬惡之源”。
有些內容產品不限于“點擊量”。比如微博13年雖推出了閱讀計數,但只有作者可見,更多衡量標準是“轉評贊”;抖音前臺不顯示播放量,大家平時談論的都是“有多少點贊”;知乎的評價維度就更多了,除了贊同評論收藏,還有“不贊同”和“感謝”。
不過,“多數據維度”并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很多客戶只認一個“關鍵指標”,另一方面刷量人員完全可以“做戲做全套”。
第三方營銷平臺的任務,就是把單一維度立體化,為平臺數據“去水分”。它們多半有自己的算法規則,希望做到公平公正,為廣告主提供決策參考。問題是,在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中,有多少業內人士會認可同一個標準?所謂的標準和規則,是否又會成為第三方交換利益的籌碼?沒有統一標準、技術壁壘高、商業誘惑大,這注定不是一條坦途。
你怎么看內容平臺刷量?這場永無止境的“攻守游戲”,還有破解之道嗎?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新榜(ID:newrankc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