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機會比你想象得多,看你有沒有豁出去找
作者: Autumn QT,來源:清醒貪心記
十年前我寫的《找工作是一件可以準備的事》曾在網上廣為流傳,說明我好為人師的毛病由來已久。:)
如今我中規中矩地走完了咨詢、出國、跨國企業、創業公司的道路,對求職與招聘有更多的體會,因此將文字大幅修改了一通,希望對招聘季的你有幫助。
這是第一篇,講策略。
我畢業求職時,和許多同學一樣,背景不錯(沒有人是真正一無是處的),但往北清復交的「牛群」里一擱,就不算什么了。
優秀是有界限的,在一定范圍內,你就可能是最優秀的,每個人都有唾手可得的機會。真的,你現在若肯降薪50%,讓自己降維打擊一下,保證大把工作挑選。問題是,我們干嘛莫名降薪50%?誰都希望在能力范圍內,踮起腳尖夠得更高一點,找到市場上屬于自己的最好機會。
然而,我收到過不少簡歷,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就如我當年也并不知道,要怎么去準備、要準備到什么程度。
在講具體的簡歷與面試之前,我先說說策略,重點是其中5個誤區。
誤區一:工作機會比出國申請學校多
出國只能申請有限的學校,受精力和費用限制,一般申請幾個、十幾個,二三十個就非常多了。
而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工作感覺源源不斷,各個領域不錯的單位可能數出幾百個——年輕的你幾乎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適用范圍很廣。
但是,其實機會遠沒有看上去那么多。
首先,競爭非常激烈(此處省略5000字)。其次,找工作容易倦怠,機會容易夭折。從看招聘信息、投遞簡歷,到一輪輪的筆試面試,綿延幾個月,其間還時不時要受各種打擊,令人十分疲憊。
而找工作時,你累了不能休息,不能像出國申請時那樣調整一天半天再接著準備材料,依然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你只能跟著招聘方的時間表走,即使你今天狀態不好。偶然性也大,也許今天你抽到的即興演講題目比較別扭,做案例分析時思路不順,就立刻慘遭淘汰。
所以找工作也要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個小小的機會,時刻打起精神,有長線作戰準備,不求速戰速決,不被幾次失敗失誤擊潰。
誤區二:只找自己看得上的工作
當人們在找工作、出國、考研或者考公務員之間猶豫不決時,一個通常的說法就是——只找那種一旦拿了offer就愿意放棄其他可能性的工作。
這其實只適用于很少的人。我本人雖然幸存了,但正因為如此,深明其害,強烈不推薦這種做法。
第一,因為找工作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常是邊面試、邊學習、邊總結,從而不斷地進步。
你越投入、越練習,進步越明顯。如果你的初始狀態與理想工作有一定距離,但通過與招聘方的互動、向競爭對手的學習和個人經驗的積累,你肯定會做得更好。
但若你「面且只面」高盛、麥肯錫、騰訊阿里,成功的概率就小得多得多得多。
我第一次面GE的時候,1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覺得自己表現得像個傻瓜(沒有夸張),話都說不流利,而同組的同學明顯高我一大截。你試試?未經準備,現在讓你用中文說1分鐘自我介紹,你也說不流利。或者重點不夠突出,或者言語不夠簡練,或者態度不夠大方。
我馬上看到自己的差距,而且知道努力的標桿——這就是為什么要多花時間,適當地擴展目標公司的范圍,爭取更多學習與練習的機會。
第二,在與各行業、各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你可以對校園外的生活、陌生行業的氛圍,有更為感性的認識。
說句實話,這幾乎是應屆生惟一的機會,與那些真正在職場上打拼的人們坐下來,聊一聊,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
對于跨界跳槽選手,也是如此。
哪怕只是走到面試這步,你獲取的三維世界里的信息量遠遠超越網上經驗、道聽途說。
你會看到工作環境、裝修風格、公司氣氛,你體會招聘流程的管理細節、HR通知安排的格式語氣,你接觸面試官的氣質舉止、溝通方式、關注重點……在后廠村路,小哥哥小姐姐們穿版衫和人字拖、到處都是玩偶海報、吵吵鬧鬧、前臺堆滿快遞包裹;在國貿地區,空調高冷、微笑職業、桌椅茶杯和洗手間里的花都是性冷淡風格。
講真,你不去多見見這些公司、這些人,你怎么判斷你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呢。
第三,找工作可以是相當長期的準備過程。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誰準備得越充分,誰就獲得了先機。如果計劃出國,大二大三你應該好好考G考托,跟隨導師學習研究,寫論文爭取發表;
如果計劃找工作,你應該暑假里「不擇手段」地找一個好實習,了解相關行業,給自己相關經驗。
多方面都能做好的人并不多,所以還是要早做決定,尤其畢業年度的沖刺階段。
一句話,找工作要專心,專心找比不專心找結果肯定要好。
誤區三:招聘方要求什么,我就準備什么
準備出國時,大家都知道要嚴陣以待,學校情況要嘔心瀝血地去了解,申請材料要鞠躬盡瘁地去準備。
談到找工作時,不少同學卻會以自然狀態去面對筆試與面試。不就是去聊聊嗎?
這是多么不智呀!按照我的想法,我們應該向新東方教我們如何準備GRE一樣去準備招聘。大家知道,自從新東方大卸八塊了GRE,考G就不再是腦力活,而成了一個體力活和毅力活。可以說,不是像出題方設計的,誰邏輯強、英語好就分數高,而是誰準備充分就分數高。
當然,英文很爛的人還是會考不好,但可以通過新東方設計成熟的方式去準備,考得比自己實際的英文水平好。
找工作也是如此。
試想,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花旗匯豐恒生渣打的數學邏輯筆試題,也就是ETS或類似機構出的,咱們也應該弄個十套八套真題來分析分析練一練。當然這題不一定找得到,可以用GRE、GMAT中的數學圖表題、邏輯題來模擬。
做簡歷、面試和案例分析也是如此。
面試一家公司,它的所有網站、產品、報道、財報都了解過嗎?
相關行業與競爭對手的報告、數據、趨勢、挑戰都百度知乎過嗎?
這個領域的工作性質、崗位要求、職業生涯打聽清楚了嗎?
無非比誰做到極致而已。
誤區四:只要英文流利、簡歷漂亮就行了
要知道,這兩條都是既不充分又不必要的條件。(提到英語,是因為我們當年外企是比較受歡迎的選擇,這一點此時未必適用。)
一方面,簡歷不漂亮可以做漂亮(當然不是用說謊的辦法);口語不好可以用準備來彌補,至少在面試時顯得比你實際的水平好得多(不要不信啊,這一點是無數實踐檢驗過的)。
另一方面,在跑道的盡頭,最后一輪面試時,你周圍的選手已經全是簡歷漂亮口語好了,但并不是所有這樣的人都能勝出的。
因此,要意識到簡歷和英文口語只是載體,你要用一切材料和語言告訴招聘方,你是多么優秀、多么合適。
誤區五:讓工作找你,而非你找工作
無論是應屆生或者跳槽,我反對那種「拉到籃里就是菜」的態度。
我面試過100個人以上,有些同學的簡歷表現出一種奇特的無序感。細問之下,常見理由是,我正好有個師兄/朋友/老鄉/前老板/前同事叫我去。
新的工作一般都有可取之處,熟人背書也是一個工作的重要加分項。但是,假設你想去一家互聯網公司,
你知道互聯網都分哪些垂直領域嗎?
你想好自己要去什么樣的領域和企業嗎?
你想好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崗位嗎?
你搜索過全網同等其他機會嗎?
你向所有可能的資源,老師同學師兄師姐表哥表姐們,去請教過嗎?
找工作的不確定性與準備過程,是相當磨人的,所以我完全理解那種見到一個不錯的機會就希望鎖定的沖動。
但是,更理想的狀態是能忍耐這些不確定性,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確認這份工作基本符合(就算不是完全符合)你的職業生涯規劃。讓每一份工作,像一個臺階,一步步帶你走到目的地;而非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即使是一塊不錯的西瓜皮。
如果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找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探索過程。你面試過同行業10個機會,你對這個行業的認知一定會加深。
搜索有成本,不搜索也有代價。因此要適當地、盡早地打開雷達,給自己見識更多機會的機會,了解、比較、思考、挑選。畢竟一個工作要鎖定你幾年的時光,而且會永遠在你的簡歷上,影響你未來發展的軌道。
這樣對你的雇主也是好事。你深思熟慮后接受的機會,更符合你的需求,更愿全力投入,而非患得患失,糊里糊涂。
總有同學說,「我也想請教,但不好意思麻煩人家」。那我問問你,禮貌地麻煩別人,別人最多把你拒了,你說聲「打擾了,抱歉」,你還有任何損失嗎?
當年我拿到麥肯錫offer之后,有個同班男生,挺不好意思地找我來幫改簡歷。我花了兩個晚上和他一起梳理所有經歷,字斟句酌地打出來。別人教我的、我自己琢磨的,傾囊相授。修改之前,他幾乎沒有面試;修改之后,他幾乎拿到所有面試,最后如愿以償進入投資銀行。
在隨后十幾年職業生涯中,他是中國金融行業史上最大2次IPO的核心團隊成員,現在高盛工作,依然喜歡這行。薪酬我沒敢問,怕我自卑。:)
不久前,他又對我說,感謝你當時改的簡歷。我說,不不不,感謝你自己,因為你開口找我了。
因為他特別想進投行,所以會把麻煩同學的不好意思啊、透露自己求職不順的面子問題啊,通通放在一邊!這樣的人,是會成功的。
我在MBA期間有個美國同學,只想去綠色能源/水資源相關的私募基金。他跟我說,這個領域的職位全美屈指可數,雖然他背景很好(沃頓+高盛),成功率也未見得高。
那他做什么了呢?他細細地扒拉了一遍校友庫和領英,給70個陌生人寫了郵件自我介紹,要求聊一聊。他也成功了。
等待機會與爭取機會的人生,結果是不同的。
我常說,人生是一道道在貪心中保持清醒的選擇題。所謂貪心,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去嘗試與追求;所謂清醒,就是知道現實是怎樣的,明白游戲規則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天上不常會掉餡餅兒。
找工作也不例外,豁出去準備的人會有更高的概率、贏得更好的機會。
簡言之,
第一,好好找,才能找到好工作;
第二,好好找,就能找到好工作!
職場與生活中每一次大的挑戰,都極度磨人,而磨完之后,我們臉皮確實就會厚幾分、翅膀就會硬一點。
和菜頭有句話說,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會放棄,競爭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激烈。
那么,你能不能成為那個不放棄、豁出去的人呢?
/ 寫在后面 /
我修訂此文的動機與當年寫作時一模一樣:
你與機會之間,也許只隔著一次啟蒙。我的啟蒙者是師姐,我想pay it forward。
我在北大讀研期間,是個「差生」,因為數學是真.不好而處于鄙視鏈底部。想想畢業干什么呢,覺得再讀下去生不如死,找工作吧又全無概念。
那年寒假我們跟著導師在成都做項目,我和師姐同屋。有天晚上,摩根斯坦利暑期實習申請截止,當年全國只招一個(師姐就是上一年度的那一個)。
她看我的簡歷,大呼「不行不行不行」,然后熬夜幫我一個字一個字地改到凌晨三點。
改完,我有種「醍醐灌頂」之感。我拿到面試機會、進入最后一輪。雖然還是被淘汰,我開竅了。
當年的原文夾雜許多活(啰)潑(嗦)的閑聊,而且部分不再適用。修訂后分為三篇,敬請期待《簡歷篇》與《面試篇》。
*All photos by Unsplash.com
關于作者:現居北京,五歲女孩的媽媽,七年麥肯錫咨詢,三年互聯網運營,目前創業中。
天秤座AB型血的糾結星人,主寫職場與情場的選擇題。如果不更,那就是因為真的太忙了。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作者公眾號:清醒貪心記(ID: qtnote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