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硅谷科技公司招人的方式都這么神奇?
作者:Han涵,來源:涵的硅谷成長筆記
最近秋季剛開學,祝你新學期好呀!
9月起,就進入了每年的招聘季。各大公司云集高校,畢業生們也都摩拳擦掌,無論國內還是北美都是如此。硅谷這些科技企業的身影,自然也不會缺席各類校園活動。說起來,喜歡搞事情的硅谷,在招人上,也是路數驚奇,百花齊放。“校園招聘”也真就是最最最尋常的一卦。
那今天,就來給你講講,那些有意思的招聘故事吧。
01
14年前,也就是2004年9月的一天,美國東部。哈佛大學門口,平時行色匆匆的學生們,在一個神秘牌子前放慢了腳步。而在同一天的美國西部,加州硅谷的101高速上,也出現了一個同樣內容的神奇廣告牌。
它是這樣的:
{first 10-digit prime found in consecutive digits of e}.com
{自然對數e中最早出現的連續10位的素數}.com
除了這句話,整個廣告牌就沒別的內容了,連落款都沒有。真是莫名其妙,沒頭沒尾。不過,看起來像是一個網址?要知道,哈佛和硅谷這兩個地方,那可都是人才聚集地。最后,還真有很多人,找到了答案:
7427466391.com
打開網站之后,一段話映入眼簾:
“Nice work. Well done. Mazel tov. You’ve made it to Google Labs and we’re glad you’re here. One thing we learned while building Google is that it’s easier to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if it comes looking for you. What we’re looking for are the best engineers in the world. And here you are.”
讓我用翻譯腔 + 蘋果體翻譯一下就是...
“嘿,哥們兒,干的漂亮!這里是谷歌實驗室,真高興你能到這兒!哦,我的上帝呀,我們在打造谷歌的時候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讓你想要找的人,主動來找你,是最簡單的招人辦法。是的,我敢打賭,我們對最好的工程師,尋了又尋。而我的老伙計,你就在這!”
原來,這是谷歌的招聘網站。訪客成功進入之后,可以在這里遞交簡歷。
要知道,那時谷歌剛剛上市不到一個月,第一個招聘季,來應征的人可是要擠破頭的。但其實,這個問題,編一個簡單的程序,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谷歌用這種方法,把一些明顯技術不行,還有一些雖然技術ok,但是缺乏求知欲好奇心的人,在招人的第一個環節就過濾掉了。
類似的,Facebook的做法更加神奇,居然是在樓頂加了一個二維碼。這個故事我之前有寫過,點擊下面的鏈接可以前往閱讀。
話說,大科技公司過濾人的這些招,靈感都是跟誰學的啊。答案就是... 祖師爺。
02
時間切換到1942年1月13日,二戰期間。英國人民和往常一樣,早上打開報紙《每日電訊》查看最新的戰況。和往常不同的是,報紙上出現了一段醒目的話:
“絕佳工作機會:如果你能在10分鐘之內解決這個謎題,請打給我們。”
而下面就是一個填字游戲:(感興趣的話,你可以試著玩玩)
很多人都出于好奇,參加了游戲。最終有四個人按照規定勝出。
后來他們收到一封秘信:因“關于國家大事”,他們被邀請到一個秘密莊園參加工作。
原來,這里是盟軍對抗納粹的情報戰場。
當時,德軍擁有一種密碼機,叫做“Enigma”。每間隔24小時,自動更換密碼本。這讓盟軍的破譯工作,變得極其困難。因為只有24小時的時間可以破解,而且就算破解了,也只有當天有效,第二天還要重新破解。
為了破解德軍密碼機“Enigma”,英國組成了專門的破譯小組。在首相丘吉爾的賞識下,數學家圖靈,負責領導團隊。
你想,德軍的密電,那肯定是用德語寫的。要是一般人來破解,肯定從德語的語言入手。可是,圖靈的思路則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他企圖制造出一個機器,從問題的核心 - 數學 - 上入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通用辦法。這樣,只需要解決問題一次,那每天的密碼本破譯,就都可以快速破解了。所以,破解小組就需要很多幫手,尤其是計算能力要非常強。可為了保密,以免泄露軍情,招人的時候,又不能明確的說要來干嘛。這時,圖靈有了一個想法:在報紙上,刊登填字游戲。也就是用這個辦法,他們快速的招到了幫手。
后來,圖靈成功地發明了破譯機,破解了德軍的密碼,挽救了千萬人的生命。
而這臺機器,就是現代計算機的雛形。而圖靈本人,也被尊稱為計算機之父。現在,計算機領域最高獎項 - “圖靈獎” - 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原來,這奇怪的招人手段,還真是有傳統的。這么搞,除了因為招聘效率,還有什么本質原因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科技界進展太快了,公司所需要的技能,在學校根本不教。比如,現在興起的網紅主播,哪有高校開設網紅主播的本科學位呢?其他類似的,還有自媒體、互聯網金融、區塊鏈,等等等等。那企業,就只能通過考察相關的核心問題,來找到最聰明的人。反正所有人來了都要重新學,那就索性找聰明人唄,畢竟知識遷移能力也會更好嘛。
要說,是誰最早,把這招人的手法帶到硅谷來的,那就一定要講講Will的故事了。
03
Willian Shockley(威廉·肖克利 ,下面簡稱Will)是一個響徹硅谷的名字。
可以說,沒有Will,硅谷的“硅”就不存在了。因為Will發明了半導體晶體管,也就是硅芯片的構成基礎。他也因此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實,現在的硅谷地區,也就是舊金山灣區,是Will的老家。在回到老家發展之前,他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后來,他覺得自己的研究肯定有巨大的商用價值,于是1955年辭職回家創業。在硅谷的山景城(也就是現在谷歌總部所在地),他創辦了自己公司,研究生產半導體晶體管。
作為一個初創公司,第一步當然就是招兵買馬。可半導體這個東西,在當年實在是太前沿了,根本就不好招人,專業對口就別想了。唯一有希望的,就是試試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所以,他做了一件事,和開頭提到的谷歌的手法驚人的相似。他將招聘廣告以代碼的形式登在學術期刊上,這樣技能相差太遠的人,就完全看不懂了。只有那些有探索欲,還有非常好的核心能力的人,才能看懂。
當然,他還有一個大招:親自甄選,并主動聯系nb的年輕人。這一招,到現在,早就是創業的小老板們的必備技能了。比如,他會看相關的學術會議報告,會讀有影響力的論文,會和自己的朋友打聽情況。找到厲害的人之后,他就會親自給他們打電話。“你好,我是Will”,你想,你要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突然接到一個業內大佬的電話,你能不激動么。就這樣,Will找到了幾個最為優秀的,年齡都不超過30歲,最為風華正茂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中,就有后來改變世界的兩個人: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的Robert Noyce,還有提出摩爾定律的Gordon Moore。Robert回憶說,當年接到Will的電話時,就仿佛是接到了“天堂”打來的電話。可以說,Will開啟了“硅谷式”的,神奇招聘模式。(題外話:Will雖然招人很厲害,但是不會管理人。這些年輕人后來就... 集體叛逃了,史稱The Traitorous 8,“八位叛徒事件”。這個以后詳細講。)
其實,Will這種主動聯系厲害人的方式,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
04
話說,硅谷科技企業招應屆畢業生的話,當然絕大部分是通過校園招聘進行的。
校招面試碼農的話,算法題,是最最重要的。
講道理,那些算法題在實際工作中,幾乎完全用不到。可是為啥還要考呢?其實,和上面提到的故事一樣。反正員工進來之后做的東西,都是業界最新難題,誰都要重新學。那就索性考一些有難度的算法唄。這樣最起碼可以說明,這個人在利用計算機上,足夠聰明。
當然,公司招人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公司主動邀請你。我大學里有一個nb的學弟,因為從很小開始,就給某知名硅谷企業的開源項目做貢獻,所以在大二的時候,這個公司就邀請他來做實習了。我還知道一個博士朋友,他的科研非常厲害。有一次,他出去參加一個頂級學術會議,上去做匯報演講。剛下臺就發現,早就有四五家企業在下面等著搶人了。
05
在知道了硅谷企業招人的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倒是有一個想法分享給你。我真的感覺超級多的人,出于種種原因,都不喜歡現在專業/工作。其實,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而不是愜意生活),那到最后,你就一定會像硅谷的企業一樣,做那些最前沿的事情。那這些事情,自然就沒有對口的專業,都要到工作中學。那個時候,拼的就是學習能力啊。所以,如果除了上課/上班以外,你并沒有別的更好的渠道可以鍛煉學習能力(做代購也行,如果真的更有收獲),那就千萬不要逃課/消極怠工啊!!一定要努力啊...你看,硅谷這些企業,一次次地證明著,只要有能力,就一定會發光...
最后,在新學期的開始,希望你一切順利啦!
一個彩蛋
國內的科技企業,其實也學會了神奇的招人方法。像是,把招聘廣告寫在代碼里... 比如,百度。
如果你打開百度的首頁,
然后,打開這個網頁的console...如果你不會的話,Mac電腦快捷鍵是:Command+Option+J,Windows是:Control+Shift+J
然后你就會神奇地發現,一段押wu,且雙押 X 6的Rap。結尾punch line:在這里做自己,歡迎來到百度。
更送上了一個彩蛋鏈接,遞交簡歷,貌似可以直接獲得面試... (請叫我雷鋒...)
Ref.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iliconengine/silicon-comes-to-silicon-valley/
https://www.electrochem.org/dl/interface/fal/fal07/fall07_p36-41.pdf
http://www.eeworld.com.cn/mp/xzclasscom/a22894.jspx
https://www-tc.pbs.org/wgbh/americanexperience/media/pdf/transcript/silicon_transcript-pdf.pdf
http://history-computer.com/People/NoyceBio.html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涵的硅谷成長筆記(ID:HanGrowth)
每周原創有趣干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