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潮的健身方式,竟然是跑去撿垃圾
有這么一群經常慢跑的人,為了讓城市恢復干凈,他們決定做出一些改變。在街頭、在公園……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奇怪的是這些慢跑的人都背著一個垃圾袋或者手里捧滿塑料瓶。甚至出來遛狗的人,也在閑暇之余收撿垃圾。
近來,這種健身兼具公益環保的行為通過Instagram和Facebook等社交網絡火遍全球。
一、當下最酷最潮的健身方式
其實,這是一個正在火遍全球的新型環保運動方式Plogging。“Plogging”一詞出自瑞典,它的派生詞,來自“ plocka upp(拾取)或PLOckaskr?p(拾取垃圾)和jogga(慢跑),是一種集慢跑和撿垃圾于一身的運動,我們也可以稱Plogging為“拾荒慢跑”。
就是這么一項看起來樸實無華還有點臟兮兮的運動從誕生的那天起就直接秒殺了“健身房炫腹打卡和朋友圈曬步數”這些健身套路,得到了全世界網友的響應。連BBC、衛報、華盛頓郵報都爭相報道“最環保的運動新風潮來襲!”
二、始于瑞典,Plogging的“蝴蝶效應”
在2016年,一位生活在瑞典北部一個干凈且美麗的小鎮的瑞典人Erik Ahlstrom,原本以為瑞典所有城市都是這樣的一塵不染。直到他來到首都Stockholm斯德哥爾摩,才發現這座“北方威尼斯”竟然遍地垃圾!
雖然對大城市的環境污染倍感失望,Erik大叔還是想著能不能做點什么?因為平時也有跑步的習慣,所以就叫上了Runers一起,邊跑步邊撿垃圾。這一嘗試逐漸成了一種習慣,出門就帶上垃圾袋和手套,也漸漸成了他們的運動標配。
每次跑完步,大家還會攤開垃圾袋比拼并且把自己收集到的垃圾拍照發上Instagram和Facebook。
通過主流社交媒體,這一新型鍛煉方式迅速擴散至英國,意大利,芬蘭,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馬來西亞,印度和中國等國家。
瑞典大叔為了“一點點改變”而做出的嘗試讓Plogging真正變成了一種運動。甚至有健身應用程序正式將它收錄為運動類型的一種。如果你在社交媒體搜索#Plogging的標簽,會看到無數正在行動,來自全球各地的“打卡”,與垃圾合影正在成為潮流。
三、事件直擊:Plogging為何風靡全球?
社媒傳播事件能夠風靡的原因大多都具備相同的因素。Plogging能夠風靡全球,和一兩年前的ALS冰桶挑戰、丟書大作戰的傳播邏輯基本一致。都是從公益角度出發;傳播內容被目標受眾高度認同;傳播發起或傳播過程都有焦點人物或者焦點事件,且不斷有更強大的聲音加入推波助瀾;傳播內容的趣味性以及媒體的立體化覆蓋。
ALS冰桶挑戰,旨在引起人們對“漸凍人”的關注和了解,同時募款治病。從各界大佬到明星、網友,都紛紛濕身為公益,引發全球挑戰熱潮,達到了現象級的活動聲量。英國學霸“赫敏”倫敦地鐵丟書事件,其合作方Books On the Underground為公益組織。
當這一有趣的行為傳入國內,便在多個城市出現了模仿者。最成功的的便是新世相借勢數十位明星/KOL聯合助推、整合線上線下且跨界聯動京港地鐵、海南航空、滴滴順風車等實現“海陸空式”覆蓋,最為驚嘆的是執行力比agency還強。
而Plogging火爆的原因同樣具備以上關鍵因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主流正念力,一場全球“自救”
“主流正念力 (Mainstream Mindfulness)”這一觀點由奧美公關高級副總裁羅希特·巴爾加瓦Rohit Bhargava在他的著作《Non-Obvious》(非顯著趨勢)中提出: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正道”,追求積極的、健康的生活。正念力可以減少壓力,提高我們的情緒積極性和生活質量。而這背后的健身、跑步、瑜伽、旅行等關聯行業也在不斷高速發展。
但是,全球變暖、塑料污染等問題也在不斷考驗著我們的生存環境。據統計,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被倒進海里,有些動物,因為塑料垃圾的污染而死去。而海鮮愛好者也會吃進塑料顆粒。
在主流正念力的驅使下,Plogging已演變成一場全球自救。活動發起人一開始也只是讓生活的城市變得更美好,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都開始帶著垃圾袋跑去街道、海灘撿垃圾。不用在健身房炫腹,這卻是一項最酷的運動。因為它不僅是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也可以讓世界成為更好的世界。
2、內容的趣味性,迎合當下健身趨勢
從社媒事件傳播的要素來看,趣味性是針對傳播內容呈現的關鍵環節,參與信息傳播與否,基本靠這些關鍵點來刺激。而“趣味健身”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健身方式,不同于傳統健身項目個人埋頭訓練,更注重趣味性和團隊精神,通過共同完成任務,達到健身和social的雙重目的。當單一的跑步延伸到一個更有趣,更有意識的運動方法時,它改變了整個生活。正如Plogging一樣,使人期待鍛煉,瘋狂燃燒卡路里。
據統計,邊撿垃圾邊跑步的運動效果比正常跑步更好。同樣跑半小時,可以比普通慢跑多消耗30大卡熱量。并且撿垃圾的動作近似于健身中最常練習的基本功深蹲。不僅能協調雙腿肌肉,還能順便訓練核心肌群,讓運動效果更加顯著。
3、參與門檻低、廣泛的受眾基礎
Plogger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袋子,或者再加上一雙手套。Keep America Beautiful(一家非營利組織) 的副總裁說:“Plogging 是一個新型的運動,它不僅簡單而有趣,還能讓每個人都幫助建立起更清潔,更綠色和更美麗的社區。你只需要攜帶一個垃圾袋回收物品,然后運動起來。這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還可以改善當地社區的狀況。”
4、名人效應、運動達人PUGC助推,網友自發傳播
至于如何描述Plogging受青睞的程度?就連冰島總統也參與到了這項運動當中。正如當年的冰桶挑戰賽一樣,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美國IT業大佬開啟ALS后,“冰桶”風暴便火遍全球。
(圖為冰島網友與偶然碰到的總統合照)
除了名人助推,許多運動達人也加入傳播行列。在國外主流社交媒體上各個城市發起的plogging運動已成熱搜話題,如“plogging倫敦”“plogging 紐約”“plogging法國”等等。
健身達人們人會在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健身照片及成果,用花式創意的PUGC鼓勵更多的網友加入這項戶外運動。
四、關于Plogging“拿來主義”的幾點思考
無論是ALS冰桶挑戰、丟書大作戰的公益傳播,還是A4腰及假人挑戰的趣味參與。Plogging都具備火爆社媒的諸多特質。如果將這項運動復制到國內,能否實現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我們可以簡單討論:
1、 無需預熱,直接降低事件營銷成本
當年我們聲討丟書大作戰刷屏的背后是一場不完整、沒有鋪墊預熱的傳播。但某種程度而言#丟書大作戰#的借勢很成功,由于“赫敏”丟書事件引發的熱議和廣泛的受眾基礎已事先為“鋪墊預熱”做足準備,所以這場事件直接省去這一環節并大膽嘗試把內容的生產過程設置成隨機。而Plogging由瑞典發起,通過Instagram和Facebook等社媒火遍全球,也已經做好足夠的鋪墊預熱,所以直接的“拿來主義”從活動預算角度來說,無疑降低了成本。
2、 如何避免營銷作秀?
Plogging的火熱是在主流正念力的驅使下,發起的一場全球“自救”,無論活動發起人還是后續世界各地城市的傳播,都沒有脫離公益性質。在國內如何延續?首先應杜絕形式大于內容的作秀。其次,在明星及KOL的選擇上,個人標簽或身份應該與活動相符。標簽匹配的明星/kol能將活動再度拔高、轉化成正面向上的社會公益效應。反之,很可能演變成一場營銷+公關,卻是失敗的公益“自救”。
3、Pick跨界合作與提高用戶參與感和交互
一方面,目前國內健身行業仍處于增量市場。舉個簡單的例子: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的最新研究報告“從2016至2018年,線上運動鞋銷售額持續走高。其中跑步鞋連續兩年貢獻了最高的消售額,男性是線上運動鞋消費的主力,消費人數和消費額均高于女性。95后消費者人數和消費額在所有年齡段中占比最高”。
另一方面,整個社交健身App雖然用戶基數大,但健身內容同質化嚴重,許多 App則面臨變現和內容突圍的壓力。這就需要通過線下的訓練或者趣味性的活動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和交互。對于90后、95后,他們更希望在線下場景里面去運動。許多品牌可以以此為契機,聯動社交健身APP發起Plogging活動,雙方實現流量嫁接,用戶轉化,實現1+1>2的跨界聯動效應。
4、活動的持續性及疊加效應
真正的公益不是蹭個熱度,為了熱點而熱點,實際上參與環保的程度卻很低。而是堅守環保理念,線上、線下可持續性地開展。這一點可以參照蘋果、HM、星巴克每一年的4.22世界地球日的綠色營銷活動。
甚至將“綠色思想”這種環保概念融入到企業經營使命之中,上升到戰略高度。
當然,Plogging的持續性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垃圾處理的問題。可以進行垃圾分類,對于可回收的垃圾消化處理。可以聯合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創作,比如設計跑步鞋,或者開發產品周邊、舉辦藝術展,擴大活動的公益效應。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有人說像上海等許多城市,街道上很少看到垃圾,即便有也是環衛工人的分內之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Plogging沒有發起的必要。可以倡導大家到公園、旅游景點、海邊,甚至在登山運動途中清潔山野垃圾。保護環境,共創美好,Plogging這種有趣又環保的運動方式,你們愿意組織或者參與嗎?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