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松新作“北京最美公租房”,密度太高像九龍城寨?
作者:日站君,首發:日本設計小站
原標題:馬巖松新作“北京最美公租房”又遭差評!網友:“密度太高太壓抑,像九龍城寨”,真相呢……
是“最美公租房”,還是令人壓抑的“九龍城寨”?——日站君
最近,馬巖松老師的新作“百子灣公租房”,大家看到了嗎?
被不少媒體對外宣稱這是“北京最美公租房”,但也有網友們卻說“密度可怕,像九龍城寨”。
總之,馬工的作品又再一次的收獲了一片差評。但講真,看到差評一片,日站君我就放心了。
一、 最美公租房or令人壓抑的九龍城寨?
畢竟他可是馬巖松??!他曾說過“我是希望能做一些不符合時間規律的事”,那么又怎么會少得了質疑呢。
那些他所謂的“一些不符合時間規律的事”,正是他一個個要沖破固有觀念的作品。那么,我們來看看這次的百子灣公租房,馬巖松老師又是如何打破一貫思路下大家對公租房的印象的。
1、開放式街區
如今我們城鎮中的大部分社區,還留有當年蘇聯時期的社區建設的影子。
1984 蘇聯
但新時代的悄然發展,社區建設也在發生改變,而在“百子灣公租房”中,馬巖松老師對于新社區的思考,就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攝影:田方方
首先,馬巖松老師做的第一個思考便是:把社區打開。
攝影:田方方
百子灣公租房的整體是由幾個地塊組成,地塊與地塊之間有道路穿過去。
攝影: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這樣車可以開進去,路邊也自然形成了步行街,同樣也可以引進商業,這樣可以將整個小區“打開”,真正的與城市融為一體。
攝影:朱雨蒙
2、增加公共空間,變身3D社區
與此同時,小區中屬于人的活動空間也不能少。
攝影:存在建筑
但好像社區被“打開”之后,車子與商鋪融入進來后,屬于居民的活動空間自然而然的就被“霸占”了。
攝影:存在建筑
但在百子灣公租房中,馬巖松老師將社區的公園與景觀空間放在了第二層。沒錯,他將社區變“3D”了。
攝影:CreatAR Images
他利用了空中空間,將健身房、花園.....都放在了“空中”,并在架空層用了一些橋,將那些由開放式街道分隔的社區內單元又全連在一起了。
空中健身房 攝影:CreatAR Images
這樣這個社區在開放的同時,又擁有著自己的互動空間。
攝影:田方方
3、人人享受同等陽光
到此為止,這個“百子灣公租房”確實與傳統印象中的社區公租房不太一樣。而馬巖松老師又在這個改革的基礎上,細心的考慮到了“陽光問題”。
攝影:朱雨蒙
他想讓住在這里的居民,人人享受同等的陽光。
所以我們細細看這個社區中的布局,為盡可能使每個房間都滿足東西南各向的日照,設計采用了三岔式的樓型。
攝影:夏至

MAD
將走廊設置在北邊,同時提供了保暖功能,這樣便能保證每家每戶都有陽光照射。
攝影:朱雨蒙
無論是從平坦光照的角度,還是從建立3D立體社區的角度,我們會發現,馬巖松老師都在盡可能的,讓建筑去適應人。
二、打破一貫思路,讓建筑去適應人
馬巖松老師確實一直在做著這件事,去真正的從人的角度去出發,考慮建筑該是如何,而“百子灣公租房”只是其中之一。
攝影:田方方
1、嘉興火車站:從“人的需求”去出發
前段時間,馬巖松老師的新作嘉興火車站也是同樣如此。
如今在各個城市新建起的火車站、高鐵站,常常掛著“亞洲最大”“中國最大”這樣的字眼來宣傳,盡管不能每個都稱之為“最”,但最起碼也要跟“恢弘氣派”搭上邊。
但馬巖松老師并不,他要的是有舒適宜人的尺度,讓人們不只是奔波,而是愿意停留、放松的火車站。所以嘉興火車站是一座令人舒適的火車站。
乍看上去是一片綠洲,像城市之肺,殊不知下面又暗藏著大家喜歡的商業街,自然與商業都在這里有了可棲之地,難免不令人欣喜。
讓經過的旅客在此地同時感受到陽光、自然、建筑和新鮮的空氣融為一體,這便是從“人的需求”去出發考慮建筑該有的樣子。
2、云洞美術館:人與自然的結合
同樣的,馬巖松老師另一個作品——云洞圖書館,更是將人的感受放置最先。
云洞圖書館的建筑結構將不同空間的紐帶,墻,地,天花融成一體,大大小小的孔洞是有機的呼吸口,也將自然光線引入空間的深處。
建筑外圍的回廊灰空間給海口炎熱的環境提供了遮陽和通風,讓過往行人可以駐足,觀海休憩。整個圖書館便是為人服務的載體,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去感受自然。
一座建筑如何做到真正的從“人”的角度出發建造。馬巖松老師他自己曾在《人民日報》報道中表過,無論是一個這樣的住宅社區,還是城市中的大劇院、美術館,項目的成功最后還是要落到對人的關懷。
三、馬巖松:希望能做一些不符合時間規律的事
但對于北京最美公租房,因為不同角度拍攝的局部圖片,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攝影:ArchDaily 韓大王
網友們說“密度可怕”“過于壓抑”。
果真是,打破社區與公共空間的墻容易,而打破內心的墻則更難。
攝影:ArchDaily 韓大王
但如果說一切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尤其是像建筑這樣大型的公共藝術,沒有被質疑,沒有被差評,而是符合了大部分人的觀念思想,那又如何稱得上是先鋒。
攝影:存在建筑
而馬巖松老師自己也曾說:“我希望在洪流過后的未來回看這段歷史時,一樣有很多獨特的個體在閃耀,這就是我想要的?!?/p>
至于那些不明事理的差評,就讓它淹沒在洪流中吧。
參考文獻:
《新住宅——MAD公布首個建成公租房項目》公眾號:MAD建筑事務所(ID:madarchitects)
圖片素材:北晚在線ArchDaily存在建筑公眾號:MAD建筑事務所(ID:madarchitects)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
作者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