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 V 和明星一樣紅了,他們重塑了知識的魅力
作者:張成晨,來源:愛范兒
在幾個月前,一個酷似藏狐的男人并沒有想到,他表情包的熱度將一時風頭無兩,甚至蓋過「地鐵老人看手機.JPG」。
圖中的他,精準表達了一種滿腹狐疑、欲言又止、欲哭無淚最終無欲無求的情緒變化,切中了萬千互聯網沖浪人的微妙心緒,榮登 meme 界頂流,但你不一定知道他是誰。
你用過這張表情包嗎?這個只見其人、未聞其名的男子,就是《博物》雜志副主編張辰亮,他同時還是《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專委會委員、中國農大昆蟲學碩士。
記不住這些頭銜沒關系,人送愛稱小亮、玉亮、狐主任,挑一個順口的叫就行。
張辰亮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微博@博物雜志的運營者,他常常幫充滿好奇心的網友鑒定各種花鳥魚蟲。在退出微博運營后,他從圖文轉入短視頻,成為抖音大 V,繼續科普事業,「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坐擁 1800 多萬粉絲。
這只藏狐的魅力在何處,和水猴子的愛恨情仇又是如何的?敬請收看《走進科學》系列節目之《藏狐觀察日志》。
01 藏狐の天賦
藏狐和水猴子,是張辰亮的「網絡熱門生物鑒定」系列短視頻帶出來的兩個新梗。為什么扯到「藏狐」?就是如你所見,張辰亮和藏狐長得比較像,臉盤大眼睛小,胡須和藏狐下巴有異曲同工之妙,生人勿近的神態里有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大佬氣質。
張辰亮(左一)
因為有些短視頻太過離譜和奇葩,張辰亮在科普之余也忍不住要「動手打人」了,冷漠無情只為捍衛真理的架勢和藏狐就更加相像。
「藏狐打人」
「水猴子」這個梗,則是因為網上總有人為了流量謊稱發現了水猴子,每期「網絡熱門生物鑒定」視頻都會以辟謠「水猴子」結尾。水猴子的傳說自古就有,相傳會把游泳的人拽到水下淹死,還曾經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被加工成一種超級厲害的怪獸「毛人水怪」。「毛人水怪」的謠言最終變成一場巨大的集體事件,被稱為 20 世紀中國最大的謠言。
某種「水猴子」
因為有這樣的前車之鑒,所以張辰亮堅持打假各種「水猴子」視頻:
水猴子謠言在今天看來荒誕不羈,很多人認為它不值得去辟謠,但是如果科普工作者在這個時候缺位,它還真的有可能造成社會巨大的動蕩。我在每期視頻結尾辟謠一個水猴子,一個是提醒自己,一個是提醒大家,不要讓這樣的事情重演。
「水猴子時間」也會養成用戶「追劇」的習慣,觀眾每次都會等待一個「新的水猴子」并將視頻看到最后。
張辰亮在做科普這方面的確是有努力又有天分。在短視頻之前,他已經靠運營博物雜志微博吸引了幾百萬粉。
那時候,身為博物君的他,每天都會接受網友成千上萬的艾特,很多人都把他當成是一本百科全書,他會耐心轉發解答,偶爾還懟懟網友,高冷的作答和有趣的靈魂吸粉無數。看起來他什么都認識,但據他說是因為「只挑認識的轉發」。
博物君不能夠回答的問題
因為「博物」和李清照的詞句諧音,博物君張辰亮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薄霧濃云愁永晝男神」。他還有三個「親兒子」——戴勝、白額高腳蛛、夾竹桃天蛾。
這些生物在生活里時常見到,但因為長得特別,網友頻頻@他,他回答了太多次,立志讓所有人都認識并且不再提問,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他的眼里,這三種生物都是非常可愛漂亮的。在他的親口承認和網友的口耳相傳里,它們有幸成為他的三個好大兒。
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科普。玩梗歸玩梗,但張辰亮仍堅持一遍遍地回答。總有人是第一次看到,每次重復都可能是他人的新知。
偶爾會懟網友的張辰亮,其實樂在其中:
之所以你能覺得我什么都知道,是因為你對這個領域太陌生了。我回答的領域看似很廣,其實也就是動植物類、古文字類,是我從小的興趣。另外我比較擅長站在網友的角度看問題,講出的這個知識點大家都覺得好玩、有用,而不是只有我自己覺得好。
02 太無聊了,我們看點科普吧!
盡管我們對科學研究前沿未必感興趣,但科普知識的確在我們的生活里牽涉甚深。
普通人對陌生生物的認知需要,就是「這是什么」「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能好怎」這一縮寫,已經發展成科普號的一句「黑話」。
「能好怎」,一個科普號的墮落之路
張辰亮以及博物雜志在這一方面總是能夠滿足大眾的求知欲,遂被網友稱為「業界良心」。
魷魚食用解剖圖.許多老科學家也致力于此,秉志先生當時專門研究過「鯉魚解剖」,中國人以前吃的最多的是鯉魚,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它的各方面,才能知道怎么養鯉魚,怎么吃到更好的鯉魚。
所以,科研、科普和民生都是息息相關的。
鯉魚的解剖標本
圖片來自:B 站@中國國家地理
除了做各種「生物鑒定」,張辰亮還會帶著觀眾云游博物館,科普科學家到底有哪些利國利民的貢獻,比如以馬世駿先生為代表的科學家將三大災之一的蝗災徹底解決,幾大蝗蟲產卵地都被改造得不適合蝗蟲產卵,「赤地千里人相食」級別的蝗災早已消失。
漲知識的普通游客以后去博物館也知道怎么逛了。瞎逛半個小時未必能留下什么印象,但如果提前有科普視頻可以做功課,我們就能收獲不一樣的體驗。
張勁碩講解
圖片來自:B 站@無窮小亮的科普
日常科普科普,既要有科學,也要能普及。以前的不少科普工作者都只重視了「科」,但卻忽視了「普」,很多科普都是自然愛好者喜歡,一般老百姓不怎么接受。
所以,張辰亮認為科普就是「給科學打廣告」:
把科學這個產品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腦都灌進老百姓的頭腦里——要一點一點地用輕松快樂的方式去傳播,大家接受起來就很容易,而且還會幫助你去傳播。
從早年的圖文到現在的短視頻,變的是傳播模式,不變的是知識、理性和求真。各平臺的科普工作者們風格各異、各有所長。
B 站@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主要發布數碼產品測評,曾經因為一個測評 5G 的視頻出圈,「嚴格意義上講,我發布的也不能叫測評視頻,我很少談參數,更多的是主觀體驗和感受。大多數人看我的視頻并不是為了買產品,只是為了度過快樂的 20 分鐘」。
何同學的許多視頻都能將技術和生活場景聯系到一起,通俗與深邃兼具,立足科技思考「人生和社會的大未來」,既能開拓技術宅男的思維,也能讓從未接觸技術原理的觀眾看懂,這正是科普的核心所在。
眾所周知,微博是個「瓜田」。如何掌握吃瓜的正確姿勢?@不乖書生可以教你。「榴蓮味山竹是啥」「傳說比貓山王還好吃的黑刺榴蓮長什么樣」「原來真的有北瓜」,這些可是貨真價實的「吃瓜科普」。
我就像一個管道一樣,一邊在山林里吸收,一邊在微博輸出。
@不乖書生說得到位,當前各類基于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應用,最重要的作用正是提供平臺,一個用人去連結人、增進創作者和粉絲之間的關注關系的平臺。平臺們也在嘗試和探索,能否在泛娛樂化的氛圍里,建立起一個知識綠洲。
2020 年,微博在科普領域加大布局,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博主微博科普都有相應的扶持計劃。搜索「微博公開課」,就可以看到官方推薦哪些科普博主。
2020 年 6 月,B 站整合了知識學習類內容,正式上線知識分區,似乎希望能夠從娛樂網站轉變為知識平臺。過去一年,有 1.13 億用戶在 B 站學習,這個數字是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三倍多。在 B 站上升的內容品類中,科普內容播放量增長最快,高達 1994%。
「眾所周知,B 站是一個學習網站」,海量的學習材料本來就是 B 站的重要資源。盡管大家都調侃「去收藏夾吃灰吧」「馬了就是學了」,但內心也明白,只有知識不會辜負我們。
為什么我們需要科普
但這些平臺能夠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博主們在平臺上帶來的既不是專業化,也不是絕對的業余,更像是遞給我們一把大門鑰匙。
在普羅大眾愛看的科普視頻之后,科普博主還有更多的付費課程和紙質書籍可以選擇。
但至少,科普博主們會一視同仁地將我們領到門前。更寶貴的是,張辰亮這樣的科普工作者,能夠讓剛剛開始科學教育的孩子們重新想成為科學家。未來,他們中間或許會多出一個兩個的科學家,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03 在信息汪洋里占據科學高地
有網友擔心,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張辰亮會不會只剩下「藏狐」梗,起不到真正的科普效果?
我不擔心這個問題。一個新媒體博主想要留住粉絲,必須得自己有梗,跟粉絲有一個默契的暗號,形成一個穩定的圈子。很多讀者認準了「藏狐」標簽,也是對張辰亮信任的表現。
而且,科學傳播的領地,科普工作者不占領,就會被缺乏社會責任心的「謠言制造機」營銷號占領。
抖音作為短視頻的集中流量池,想要分一杯羹的「未解之謎」博主太多了,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謠言。駐扎在謠言的大本營和科學知識的荒漠就地打擊,讓更多人都知道藏狐小亮,至少比營銷號掌握話語權好。
這個「極其稀有」的東西就叫「普通狨」
央視科教頻道的《走進科學》,可能就是裝神弄鬼營銷號們的靈感源泉。
《走進科學》可謂是老標題黨,開場故弄玄虛,充分運用恐怖片手法吊足胃口,包括但不限于陰森的畫面、詭秘的音樂、深沉的解說,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最后幾分鐘再草草揭露這些聳人聽聞、離奇詭秘的事件往往都是幻覺、樸素民俗或狗血誤會。
雖然《走進科學》是反封建迷信的,但是這種用迷信口吻博眼球再打破迷信的套路,也被不少人認為是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故事第一,科學卻被排在最后一位。
只是撲棱蛾子
所以新浪網對《走近科學》的評價是比較合適的:「《走近科學》作為一個科普的低端產品,填補了科普電視較少涉及鄉間受眾的空白。」
至少,它的確掃除了一些民間的愚昧與迷信,它的收視率火爆也說明大眾喜歡寓教于樂的模式,不喜歡在休閑時間看硬核知識。
我們需要用更尊重科學的方式,將原本枯燥的專業內容轉化為大眾所能接受的趣味知識。這也是當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時候,一種融入但不妥協的科學精神。
汪品先院士是一位耄耋之年 3 次下潛深海的海洋地質學家。85 歲的他選擇入駐 B 站,在年輕人扎堆的互聯網汪洋再次下潛。在他看來「搞科學普及就是要盡量淺顯易懂」,就連「壓強」這個詞,他都要用直白的比喻去形容。
同樣入駐了 B 站的中科院物理所,擁有一個非常中二的名字——「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面對「發射火箭進行人工引雷」這樣具有技術含量的操作,官方與評論區一起玩梗,「相信科學,科學渡劫」。
沒有人不喜歡幽默。但罐頭笑聲堆積起來的、沒有內涵的笑料,只會讓人覺得吵鬧和空虛。而這種正經里略帶不正經的科普視頻,反而讓人覺得春風拂面。
《博物》科普畫家張瑜的科學繪畫.科學家和科普學者都自有一種處變不驚的魅力。張辰亮的火,側面證明了在這個充斥著偽科普的流量至上時代,我們越發需要清晰直白的科普知識,以及堅持在信息浪潮之中去偽存真的科普工作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兼具人文和理性、較真和探索,這是科學的魅力。
感謝一切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讓科普工作者們紅起來,就是讓科學紅起來。
作者公眾號:愛范兒(ID:ifanr)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