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一篇軟文!GQ的奇幻腦洞為何如此值錢?
首發:營銷新榜樣
作者:麻花、小埋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一篇裹藏著推廣意圖的軟文能有多引人入勝?
時尚類公眾號“GQ實驗室”用腦洞奇幻、畫風獨特的內容,一次次告訴你——軟文究竟能有多好看。
此前,《那一夜,他傷害了他》一夜拿下200w+閱讀量,盡管它文末還附有寶馬MINI的購買鏈接,So What?
作為公號界的腦洞之王,“GQ實驗室”在軟文上風騷走位一直引人好奇。
近日,新榜回采了“GQ實驗室”(以下簡稱為GQ)一年來823篇推文,并對其中70篇軟文進行了詳細分析,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GQ軟文都有怎樣漫長而曲折的腦回路?
GQ軟文屢屢刷屏,背后原因是什么?
品牌爸爸們為何總愛和它一塊放開玩?
一篇篇軟文拆解下來,我們或許能了解到GQ如何用腦洞橋接現實(廣告)與妄想(內容)的鴻溝。
無聊的廣告千篇一律,有趣的軟文一百萬一篇
不同于純自媒體,GQ孵化于男性時尚雜志《智族GQ》,一出生便帶有紙媒基因,內容上有著先天優勢。
GQ此前有過的長報道
經驗是種優勢,卻也是種障礙。為了讓自己的內容更加貼近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內容,他們在去年3月對賬號進行整體調整,其中包括從“智族GQ”更名為“GQ實驗室”。
此后,長圖文、漫畫、短視頻等各種形態內容開始出現在GQ上,風格上越玩越開,軟文出境頻率也越來越高。
據“GQ實驗室”負責人rocco介紹,目前他們粉絲量為70萬,頭條軟文刊例價為100萬。相比之下,80萬刊例價的“咪蒙”都算是便宜賣了。
價格雖高,GQ的腦洞卻愈發受品牌爸爸們歡迎。據新榜數據回采顯示,2017年3月至今,一年來,GQ發文823篇,頭條軟文為44篇,其中近3個月就有18篇,占比近一年軟文的50%。
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以刊例價來算,2018年GQ已經靠頭條廣告賺了1800萬,而即使按行業心照不宣的慣例,執行價格為刊例價格一半,GQ一季度收入也在900萬。(想想你的第一季度工資,是不是落下兩行清淚)
百萬一篇的軟文究竟如何?我們對GQ一年來823篇已推文章,以及其中的70篇軟文進行了具體分析。
文章導流方式
導流工具上,投放GQ的品牌爸爸們偏愛使用文中鏈接或閱讀原文,占比49%,另外則是二維碼,小程序偶爾出鏡。
值得一提的是,GQ對于“文中鏈接”的導流方式運用得非常巧妙,他們往往習慣以彩蛋的方式將“文中鏈接”融入到故事中,使其成為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視頻出鏡頻率
GQ軟文中,視頻使用頻率還不錯,占比21%。視頻形式主要分為三種:品牌宣傳片,GQ和品牌的合作視頻,GQ為主導的隨緣亂訪視頻。
品牌投放情況
投放GQ的廣告主品類很廣,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互聯網產品,一共投放了15次,其次是汽車品牌,一共投放14次。
復投次數最多的品牌也以這兩類為主,例如天貓一共復投了4次,寶馬一共復投了3次,別克君威和沃爾沃均復投1次。
品牌選擇再次投放GQ,一定基于認同他們的內容調性,并且相信他們的創作能力和影響力。據rocco介紹,《那一夜,他傷害了他》初稿確定后,寶馬MINI幾乎是一稿過,反倒是GQ自己對內容不滿意,后續又做了調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乙方,GQ對待品牌甲方爸爸和對待廣告的態度,在軟文中表現得很坦然。
比如他們偶爾會黑一黑甲方爸爸——《剛收了客戶的錢,我們反手就把他踢出了群聊》。
再比如說,他們會直接告訴用戶“之后會有廣告,你可以選擇在此刻停止下劃,但是也歡迎你繼續讀下去”。
輕漫畫、對話體、短故事
GQ軟文有多少種刷屏的姿勢?
一年44篇頭條軟文,GQ有多少種腦洞玩法?
第一種:輕漫畫
特點: 用漫畫表達情緒,戲劇感從標題開始!
輕漫畫是GQ常用的一種軟文呈現方式,最明顯的特點是整體閱讀體驗輕松,易消化,植入軟。
為了營造沉浸的閱讀體驗,GQ通常會從標題開始設置場景,例如《逼死強逼癥還不簡》《當我決定人生第一次帶爸媽出國旅游》,文章點開后,內容與標題緊密連接,讓人迅速進入情境。
處處都是戲
相比文字,漫畫能更好傳達情緒,它能把人面部的表情和內心的想法都表達得更分明。
但事實上,選擇用手繪漫畫的形式來表達,也是選擇了一個更復雜、糾結又漫長的創作過程。
據介紹,GQ的插畫師都是外包的,這就涉及到一輪一輪的與插畫師溝通、改稿的過程。
“為了讓漫畫表現的情緒更逼真、到位,GQ實驗室會給插畫師非常詳細的brief,例如人物的表情、衣服上的細節,甚至編輯還會直接真人拍照,告訴插畫師自己想要的效果。”rocco說。
第二種:對話體
特點:用戶變成了看戲的第三方,狀態很放松
一場好戲中,最輕松的永遠是吃瓜群眾。
GQ軟文中的對話體,很巧妙地將用戶“轉變”為吃瓜群眾,讓用戶懷抱著看戲心態去面對一篇軟文。
對話體分兩種,一種是群體間的對話。比如《剛收了客戶的錢,我們反手就把他踢出了群聊》,文章將甲方設計為了整場對話中的弱勢群體(畢竟發個紅包就被踢出微信群聊了),由此拉近品牌和用戶的距離。
另一種則是自我對話,比如《一位中年男子的私密朋友圈》,呈現了一名中年男子“僅自己可見”的私密朋友圈。文章巧妙講用戶帶入了一個語境:因為這是一場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所以內容都是真誠的。
第三種:插畫+文字構成的短故事
特點:內容易讀性高,變幻莫測!
插畫+文字的短故事在GQ軟文中占有較大比重,最大優點是操作簡單,文章好讀,視覺上看起來很精致。而“插畫+文字”的組合本身也有無限可能性。
比如《原來我爸媽和別人家爸媽沒有區別啊》,用GIF動圖+UGC文字,讓內容更具親和力。
再比如《系統外的人:是什么讓我們感受著冷眼,經歷著不安,還義無反顧?》,用短漫畫+文字的形式,呈現了一篇群訪性文章。
“圖片+文字”的呈現方式看起來簡單,其實很見功夫。創作者需要嚴格把控圖片和文字內容,才能讓雙方做到互為補充而又不顯贅述。
GQ有各種千奇百怪寫軟文的姿態,從抖機靈講段子到思索哲學問題,他們永遠從來沒有固定的風格,不做模板化的內容,或許是GQ軟文趣味性如此高的原因之一。
洞察各類群體特質
直戳當代人笑點、淚點、痛點
如果只有腦洞,用戶對于GQ軟文的反饋或許僅僅停留在驚嘆,很難走心。
為了更好引發更多人的情感共鳴,GQ開始對各類人群進行洞察,并盡可能真實復現。
比如,GQ的軟文曾以各種人群為切入點:略帶直男屬性的大齡男青年,當代女性,系統外的人,花錢如流水的00后,馬路殺手,邊緣青年,北上廣的租房一族,深度快手用戶等等。
GQ內容中提及的各種人群
通過洞察各種人物群體的特質,再戲劇化地表達這些特質,讓人們迅速能找到共鳴點,從而轉發到朋友圈或者轉發給這類朋友。
同樣也因為對不同群體的洞察,GQ的內容常常能突破圈層限制,觸達到更多用戶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看,敢于喊出100萬一篇的高價,“GQ實驗室”并不是吃雜志時代的老本,而是靠新時代的死磕。
開腦洞這件事,看的人覺得有趣好玩,創作者卻常常痛苦不已——要知道,每一個腦洞亮燈的瞬間,都由千萬靈感枯竭的時刻鋪墊而來。
或許正因如此,“GQ實驗室”負責人rocco才會在凌晨1點28分夜不能寐,更新這樣一條狀態:
公眾號:營銷新榜樣 (ID:newrankc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