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甲方乙方擦獎杯|餓了么特輯
作者|鬼鬼,來源:廣告常識
?2019年冬,我在拜訪一家公司時,為了打破合影時的呆板,當即起意,效仿《我在故宮修文物》,拍了一張《我在某某公司擦獎杯》。因為每一座獎杯背后,往往代表了一家公司最優秀的作品和文化,所以“擦獎杯”這個嚴肅又活潑的形式,在我參訪其它公司的時候,得以延續。
兩年來我各方游歷,到訪過勝加、天與空、TOPic、之外、騰訊、葉茂中、省廣等業界頂尖的甲方乙方,于是有了《我在甲方乙方擦獎杯》這樣一個系列游記。而今天要帶給大家的,則是一次非常不同的經歷——我在餓了么擦獎杯。
5月10日來上海,餓了么是我的第四站。這里辦公室到處藏著小玩意,企業文化溫潤的撒滿每個角落,各種好玩的小創意小驚喜應接不暇,絕對讓人大開眼界。
一篇餓了么擦獎杯特輯,給大伙解解饞吧。
上海擦獎杯第4站 餓了么
時間:2021年5月11日下午2點;坐標:近鐵城市廣場
01
招待我的是餓了么市場部的濟寧,一上來就跟我吐槽:本來領完獎就把獎杯拿回家了,覺得太重就一直懶得帶回公司。這次為了讓我擦獎杯,又特意從家拎回公司。
優秀企業都有榮譽墻,陳列著大大小小的獎杯,一言不發地彰顯實力。也有更加凡爾賽的,比如天與空,把成堆的獎杯裝進巨大的垃圾桶里。
但是拿了獎杯放在家里懶得拿回公司,這種情況倒是第一次見到,讓我感受到互聯網人的隨性。
而當濟寧把我帶到獎杯前時,我才知道他為什么吐槽。說實話,第一眼有點懵,它看起來是個大印章,在古代,蓋一下可就是一張鈔票。的確挺別致的,但跟獅子、鉛筆、球球、人像等常見的廣告獎杯比,個頭上絕對是老大哥。
掂了掂,好沉,我打趣說,果然含金量高。
這個叫Supernova的獎,個頭不小,來頭也不小。它是阿里巴巴市場委員會的年度營銷創新大獎。整個阿里經濟體的市場部,超過2500人。每一年評選,都是各個bu拿出最好的作品較量角逐,優中取優。像支付寶錦鯉、淘寶造物節、《啥是佩奇》、釘釘在線求饒等大神級作品,都曾出現在Supernova的獲獎名單。
跟廣告公司常見的各類大獎完全不同,阿里Supernova完全拒絕任何飛機稿,任何“純創意類”的廣告。每一件Supernova的獲獎作品,都必須具備“創新、影響力、無中生有和數據思維”四大標準,且必須經過市場投放和業務增長的終極檢驗。換句話說,這個獎不是創意人的游戲,而是用好的創意在商業戰爭上打下來的軍功章。
可能是心理作用,聽罷這個介紹,獎杯清潔師的職業笑容,一下就上來了。
但除了在廣告行業里已經為人熟知的Supernova,要說真給我震驚了一秒的,是圖右立著,寫了IP大字的獎杯——“影響力品牌大獎”。它是阿里法學院在法務部年度大會“426知識產權周”上頒發的獎項,旨在鼓勵“讓創意走向市場”的優秀項目。這個獲獎案例就是去年刷屏的“餓了么改了一萬個名字”,從這個項目中沉淀出的“餓了么體”(就是大家見到的各種xxx了么),在法學院看來已經形成了餓了么的品牌符號和資產,且在未來可以長期復用,是一個需要保護知識產權(IP)的創意。
同時拿到集團市場部和集團法學院的年度大獎,可見餓了么2020年的影響力!
邊擦獎杯,邊聊聊獲獎項目吧。
02
餓了么改了一萬個名字,這個案例大家都不陌生。
2020年,餓了么為了強化自己“不只送餐,還送萬物”的形象,一狠心對自己名字下手,一首洗腦的RAP和一波徐家匯地鐵,一下就引爆了。
簡單、好模仿、有趣好玩,關鍵是敢拿自己的名字大做文章的并不多,而像餓了么做出這么大影響力的,絕無僅有。而餓了么愣是做出了一個餓了么體,還有百度百科,哈哈。
當然,最有意思的是,它從一個有趣的小創意入口,越滾越大,蝴蝶效應到,甚至沿用在上百萬餓了么藍騎士服上,大街上隨處可見移動的渴了么飽了么喂貓了么買菜了么……像這樣可永久復制下去的創意,真的是對大創意的充分利用和尊重。
擦獎杯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Supernova獎杯有兩個,那么另一個案例是誰呢?
相比改名的大創意,云畢業聚會,聽起來沒有那么驚奇,但我們可以在這個案例中,觀察到阿里營銷秘籍的一些蛛絲馬跡:核心創意之外,對營銷模式的創新,對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對業務增長的驅動……都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鑒。
而且我覺得它最動人的地方是,餓了么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商業平臺,在關注著不同群體的社會問題。
多年后,參加過餓了么云畢業聚會的百萬大學生,會帶著這份特殊的畢業禮,奔赴人生的每一個戰場,每當回憶起來,餓了么會成為他們的集體共鳴。對于2008年發端于校園的品牌,這既是餓了么的一次初心回溯,也是它鎖定未來核心用戶,品牌年輕化的一個法門。
餓了么拿到Supernova的兩座獎,某種程度來說,是阿里市場部對餓了么去年品牌升級的一次劃重點蓋章。
拉開時間線就不難發現,僅僅用了半年時間,餓了么通過邀請云畢業聚會、王一博代言、改名三波主要戰役,讓品牌快速迭代用戶心智,完成“送萬物”的品牌升級——
7月初,跨界B站發起云畢業聚會,聯動30所高校,觸達百萬畢業生;
7月中-8月,官宣王一博代言,推出第一支廣告片《萬能的藍騎士來了》;
9月-11月,餓了么改了一萬個名字,從事件營銷到媒介投放,到藍騎士換裝,一氣呵成;
12月,王一博第二支廣告片《小哥們兒》上線,致敬平凡英雄藍騎士。
不得不說,這一套動作打得非常漂亮。餓了么在品牌營銷層面的功力,值得很多品牌學習。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原本我只是以為,藍騎士不過是創意公司搞的一個概念。但直到途經一面文化墻,才了解到,這里的“士”取的是古代對君子和英雄的尊稱。這是餓了么內部最重要的企業價值觀之一。
回過頭去看,我倒是覺得王一博的代言值得留意。這個項目在去年的市場影響力,絕不亞于任何一個品牌campaign。雖然它沒有拿到Supernova(也許是代言人TVC在阿里的標準里,還是常規模式?),但它實際上是餓了么品牌升級一個承上啟下的爆點。
并且在廣告拍攝上也別出心裁,王一博不再只是擺幾個POSE耍耍帥,而是真的穿上外賣服,化身萬能的藍騎士,身體力行把餓了么帶給更廣大的年輕人。(以我對甲方乙方的了解,能讓一個頂流偶像明星,在廣告中穿上工服去送外賣,這絕對不是能輕易做到的事情。我不太清楚餓了么做了怎樣的努力,但做到這一點確實非常厲害。)
像餓了么這么有辨識度的廣告,在王一博去年所有品牌代言中,也是不多就見的。
不同于第一支廣告的趣味,第二支廣告,站在2020年的末尾,更多了一絲社會思考和人文關懷。畢竟疫情時期對我們而言,說藍騎士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線,絲毫不為過。
如果你看到餓了么公司內部的文化墻,你會更深刻地意識到,為什么會有“萬能的藍騎士”,為什么會有疫情背景下的“小哥們兒”。
(回想去年疫情之初,餓了么第一時間在送藥、買菜、復工等重要節點上,
沖在最前,幫社會渡過難關。)?
(其中一面叫“外賣俠名人堂”的文化墻,
記錄下了形形色色的藍騎士們見義勇為的故事,有些還上過新聞。)
藍騎士們,不只送萬物,還會打抱不平、出手救人,據說王一博的“萬能的騎士”和“小哥們兒”,都是來自現實中的藍騎士事跡。
我想說的是,一個品牌的對外傳播,就是企業文化的一面鏡子,只有內部文化是尊重個體、善待個人,員工才可能在社會上將企業文化的熏陶,形成自發行為,傳遞愛幫助他人。
而這次除了我個人的所見所思,也有機會采訪了餓了么市場營銷的負責人劉曉菲。代表大家問了幾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劉曉菲 / 餓了么市場營銷負責人
Q:餓了么近年來做出了很多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你覺得其中的秘訣是什么??
A:尊重用戶,尊重生活。這種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尊重和貼近,可能讓作品比較容易走進大家的內心,而且我們一直覺得餓了么是一個年輕有趣的靈魂,能時時激發大家和網友的靈感。
?Q:阿里巴巴的市場部評價一個作品,有什么不一樣的標準?
A:阿里集團的通用要求是“創新,影響力,無中生有,數據思維”,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比較看重煙火氣和幽默感,前者是一個作品的衡量標準,不能只是重復,后者是品牌的氣質和性格,必須要符合我們的氣質和性格,要真實。??
Q:在餓了么做市場品牌,最特別的體驗是什么??
A:會胖,不論男女,團隊還是自我要求比較高的,精益求精,在平臺工作多年,對吃和玩又都很有研究,最常見的狀態就是邊加班邊吃吃吃。
??Q:如果有人想來餓了么市場部工作,你有什么要對他/她說的嗎?
?A:要有一顆熱愛生活,年輕有趣的心。如果想過上愛什么來什么的美好生活,就來餓了么吧!
04
寫到這里,餓了么擦獎杯特輯就差不多了。
結束前,我特別想聊一個感觸很深的額外話題。那天下午,進近鐵城市廣場北座,電梯一開,就像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餓了么的企業文化氛圍撲面而來,不是壓迫的那種,而是很有個性又很人性,讓人越看越向往的那種。
創始人張旭豪買的第一輛送餐摩托車,放在顯眼處展覽。創業維艱,從它的破爛可見一斑。
南座有一個火鍋前臺,小姐姐坐在火鍋里,唱著歌上班。我進火鍋里擦了擦,躲了個迷藏。
文化的包容性,不只對已離任的創始人,記錄并保留其歷史貢獻,哪怕是員工的發明,也會當作企業內飾裝裱讓大家觀看。
餓了么員工發明墻
最后給大家一個彩蛋,我在辦公區的電視屏里,看到了Supernova獲獎團隊的采訪短片。前面說到的,很個性又很人性的企業文化,大家從這個短片里,也可以窺見一二。
作者公眾號:廣告常識(ID:adernou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