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為什么奔馳要用“達賴名言”?是有心策劃,還是無心犯錯?
作者:魏家東
數英用戶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白天時還在和朋友討論奔馳C級賣的不錯,樣子還挺好看,說話間就看到朋友圈有人在“怒刷”!其實是在北京時間2月5日夜,奔馳在其官方instagram賬號上發布了一張奔馳C宣傳圖片,上面用了藏獨份子“Dalai Lama(達賴喇嘛)”的所謂“名言”,還宣傳要每周和用戶分享一個“達賴喇嘛”關于生活的觀點……
這事一出立馬引發國人憤慨,目前國內媒體已經都開始關注,部分網友也在其國外的內容下留言抵制奔馳。
在2018年2月6日16:05奔馳在微博官方賬號發布了一個致歉聲明:
錯誤犯了,奔馳發了認錯的道歉信。
好像看似就結束了,但是真的能這樣輕而易舉的“結束了”眾怒嗎?
有4個疑問想問奔馳?
第一問:用“達賴”做推廣,是有意策劃還是無意為之?
第二問:奔馳國際真的不了解“達賴”藏獨身份?
第三問:品牌創意內容與人物觀點、產品都會形成關聯,奔馳到底想要與“達賴”結合什么呢?
第四問:中國市場,奔馳是準備放棄嗎?
對于中國人來講,但凡有點愛國心的人都無法接受品牌與試圖、妄想分裂自己國家的人連接在一起,這個不是你說一句道歉就完了……
對我個人來講,之前是多么的喜愛這個品牌,曾經奔馳也用很多圖片刷屏,2014年世界杯小組賽,奔馳寶馬微博互動刷屏,2016年,在3月7日是寶馬一百周年時,也是奔馳用一封信刷屏……
那么經典的品牌,那么經典的營銷案例,可如今令人失望。
什么原因呢?大概可以“揣測思考”一下!
原因一:膨脹導致“知”障
有網友說,奔馳膨脹了,這兩年奔馳銷量還不錯,遙遙領先難道就“膨脹”了?有一些企業領跑時看不到對手,反而會讓自己沒有方向、沒有標桿,所以會在“認知”的理解上出現了不小的“障礙”。
原因二:輕視中國市場
從各方面數據看,奔馳都是同檔汽車銷售冠軍,難道是不論如何中國人都會購買你嗎?此次暴露的這個危機就是在試探國人的底線。
原因三:內部管理缺失
這一點應該是最直接的,從奔馳中國到奔馳全球,一個品牌已經是全球品牌了,已經不是在一個市場上發言、與本地用戶友好就是一個好品牌,你“奔馳中國”發了那么多內容,而奔馳在國外平臺上卻發生這樣的事情,可見內部缺少管理流程、審核流程、以及各區域禁忌詞、人物、習俗、習慣、政治相關、宗教相關等各種風險、危機防范,這些不論是在品牌規范、新媒體管理、還是危機預案上都應該提前做好。顯然,奔馳這個品牌就沒有真正了解中國,或者說就沒有重視過中國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所以才會這樣輕率的發了內容。
可能有人會說,這僅僅是猜測而已。當結果發生后,一個品牌就會被不同人、不同媒體解讀用意,再多的辯解已然無力。
希望奔馳可以真誠相待,互相尊重,既然在中國銷售,而且中國市場并非不重要吧?記得有某個品牌在某地區,被此地區的議員看到其廣告有侮辱此地區嫌疑,所以被禁令不準在此市場銷售。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用分裂份子做廣告的品牌,不是簡單的道德譴責和人為抵制,其實在某些程度,品牌與這樣人物的結合是一樣的可怕,被禁售或者處罰也是理所應當的。
當然,我舉例的那個品牌,確實真的被禁售了,但是他們沒有退出市場,他們認知到自己錯誤,就開始在這個地區做公益活動,主要是尋找戶外探險走失的人員了……
錯誤,可能都會犯,知錯必改,改則用心,自有機會。
若你認為國人都是健忘的,再次輕視了你的用戶,這個機會可能就留給了你的對手,不論是寶馬,還是奧迪,甚至正在崛起的中國汽車品牌,我想我們應該會選擇志同道合的座駕,一起前行。
最后,梳理一點啟示給大家:
1、不用:全球品牌在中國的,敏感人物(如達賴)不要用,中國地圖不要用錯
2、牢記:中國品牌要走出國門的,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習俗、禁忌、喜好等,避免大錯
3、一致:全球社交已經無時差,不可“區別對待(類似奔馳此次事件)”,保持品牌一致性
有些品牌,經常在我們覺得不會犯錯的事情上犯錯,實在無法理解,也難以原諒。
你怎么看呢?歡迎留言給我。
作者:魏家東。一個人的營銷商學院,我是魏家東,《數字營銷戰役》、《借勢》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EMBA授課導師,蒲公英獎、金旗獎、金瑞營銷獎評委,WeMedia成員,年度最佳自媒體人,《極限挑戰》第三季宣傳顧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