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公司與年輕人的理想關系,就是相互“利用”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有人問我,“你是否很喜歡廣告?”
我想了很久但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我真正的感受,我對廣告是有感情的。我得到了很多訓練,知道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認識了很多各行各業的人,只是廣告圈內可以長久的朋友不多。最后我想到了一個有創意的比喻。二三十年后的感覺就像自己昨天吃了一頓很豐富的晚餐,味道還在腦袋中,但肚子卻已經空空的,消化了。
我很幸運,自己在智威湯遜的時候得到了很多培訓,這是成熟的大公司吸引年輕人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自己做上ECD以后,要幫助高層帶領六七個團隊,每個團隊有正隊長,副隊長,每組大約有10來個人,我要對他們每個人未來的發展負責。如何讓公司賺到錢、壓力如何分布,那個時候帶著他們,不必理會高層,愛怎么做就怎么做(做ECD之前已向上司要到100%的自主權)。他們是將來可以強大的力量,不可以掉以輕心。
在傳統的觀念里面,需要高層很厲害,帶領團隊沖鋒陷陣,江湖地位高,經驗豐富,自然也就很貴,很多公司會招這樣的人,也不去計算值不值得。通常,我會用招那樣一個人的錢的90%招兩個沒什么經驗的新人,還為公司節省下10%。從我的實踐來看,這是一個很有效的策略。這些小孩子就像一匹匹饑餓的小狼,要的是吸收和學習更多東西,愿意學,學的也就快。我也會讓他們盡可能的去參加各種比賽,為他們制造更多拿獎的機會。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公司付出了較少的錢,年輕人有了好的平臺學習和成長,他們也為公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常常是一石二鳥三鳥的多贏局面。
公司部門里的每個組都有一個老大,我不太管他們賺錢的事,比較關心的是他們如何訓練年輕人。這些不貴但是異常饑餓的新人要如何“喂飽”,并讓他們為公司出力。
我為他們布置兩個重要的“課外活動”:“JWT Young Art Directors’ Club ”和“JWT Young Writers’ Club”。
我將準備好的題目寫下來,發到他們每個人手里,每兩周的周三下班前一小段時間,就是這兩個俱樂部年輕人的聚會。
我會先告訴他們下一次要討論的主題,如果是“Art Directors’ Club”,比如第一個要討論的是“Personality”,我會先通過一些鮮明的品牌案例分析解釋這個“Personality”,之后會布置他們任務,讓他們從看過的雜志、報紙、電視、戶外任何地方找一張自己認為最能代表“Personality”的廣告,到時候在會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到了那一天,大家準備好了咖啡蛋糕和之前兩周積累的疑問、收獲、素材等等,一起討論、碰撞、爭執、啟發······
因為不是公司工作的案子,所以大家來去自由,樂意參加就參加,很多人在那段時間獲得很大的成長。
這是對我工作最有貢獻的事,在那幾年里培養了很多新人。一兩百人的創意部,10來個隊長,很多后來都當了很好的ECD,也帶出很多優秀的人才,這是特別值得我驕傲的事情。
當時,有很多年輕人希望進來JWT,“Young Club”就像身處一個實驗學校,有著大學一樣的氛圍,不是所有廣告公司都能做到如此。
幾十年后,亞洲的《Campaign》雜志頒給我“25年來塑造亞洲創意行業的九位傳奇人物”之一,我開心得不得了,不是因為自己做了多大的事情,而是因為有那些年輕人的成長,我永遠喜歡公司里努力的年輕人。
以后我再來說說“Young Art Directors’ Club”和“Young Writers’ Club”里發生的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