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中國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
高盛在近日發布的中國AI報告《China’s Ris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指出,中國有著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AI生態系統。
其實中國的AI市場早在2014年左右便開始迅速增長,在2016年集中爆發。雖然中國的人工智能起步較晚,但隨著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布局的不斷深入,我認為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技術突破和垂直領域的應用。
中國的AI生態系統
目前中國AI生態系統包括了大型互聯網公司以及新興AI垂直公司。而從整個產業鏈來看,AI行業可大體分為芯片和硬件、AI基礎服務和算法框架、技術層以及應用層。
1. 芯片和硬件
人工智能計算所用到的芯片主要有CPU、GPU、FPGA、ASIC。
在芯片和硬件方面的玩家主要有:寒武紀科技、深鑒科技、英偉達等,這一點真實遺憾,中國和世界領先的芯片廠商還有較大的差距。
2. AI基礎服務
AI基礎服務指進行深度學習研究,并提供深度學習平臺和能力的公司,包括推出AI平臺的云計算廠商,如UCloud、阿里云,和其他AI創業公司。
據了解,UCloud根據AI產品不同階段分別推出針對“模型訓練/驗證”階段的AI-Train產品,用戶上傳算法和數據集,最終訓練出模型;還有針對“在線服務”的AI-Service產品,在模型訓練完成,或者是有確認模型后。用戶上傳模型和推理代碼即可使用AI服務。
阿里云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推出ET城市大腦、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ET環境大腦等等。
3. 算法框架
算法框架主要玩家是百度、TensorFlow、Caffe和MXnet。
百度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先行者, 這和技術、海外出身的李彥宏不無關系,前段時間,李彥宏和智能駕駛汽車上了五環,轟動了全中國。2016年,百度便開放自家深度學習平臺源代碼的第一家中國公司(可以用于語音/面部識別、數據分析、深度學習等方面的PaddlePaddle)。如果說,百度已經從一家以搜索為主的互聯網公司轉變成以人工智能為主要驅動的科技公司,毫不為過。
4. 技術層
包含了AI的一些通用技術,如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等。語音識別這個領域中國的科大訊飛已經具備了和全球領先的技術底蘊和應用場景,他們的技術連中國的方言都能聽得懂,簡直碉堡了。
5. 應用層
包括AI在各行業和場景的應用,AI 為業界各個領域賦能。任何一個網友你別急,不出三年,你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人工智能了。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極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的AI公司更多關注與計算機視覺以及語音識別領域。其中視覺識別無論是從企業數量還是從企業獲投金額,都是AI產業中獲關注度較高的一個領域。
從技術層面上看,視覺識別主要有生物識別(人臉、指紋、瞳孔)、物體識別(車牌等)、符號識別(字符)、視頻識別(即動態圖像識別)幾大類。
目前,視覺識別在生物識別方面,包括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瞳孔識別方面技術成熟度較高、行業應用較為廣泛。但在物體識別方面,由于物體種類繁多、特征多樣,技術成熟度還較低。
應用層的主要玩家有商湯科技、碼隆科技、依圖、Face++、曠視、圖譜、格靈深瞳。
有人說,人工智能即將帶來一場工業革命。我認為,人工智能是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更大體量一次全方位的新技術革命。因為互聯網解決的只是信息溝通的壁壘,比如社交、電商、O2O等,而人工智能則站是在互聯網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讓許多產品變得像人一樣智能化,徹底地解放人的雙手和雙腳。
如今,我們這一代人正站在人工智能的風口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正在為各個行業賦能。而作為擁有全球第二大AI生態系統的中國,即將迎來一個又一個的大突破。
而中國在高科技各行各業正在領先全球,比如上網用戶最多,智能手機最多,新能源電動汽車保有量世界第一、共享單車世界絕對領先,這些“第一”可以為人工智能提供龐大而真實底層數據和硬件基礎,基于此,我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極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
作者:趙宏民,一篇網絡創始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