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來源:Goodmor寧(ID:g13188)
撰文:寧大大
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像建大樓”
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設計師可接觸到的資源非常多,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變得多元化,各種關于設計的分享、沙龍、講座層出不窮。從線上視頻教學,微課分享到線下大咖面對面、設計交流等各種活動。
這么多干貨,極大的豐富了設計師的生活。但是,學了這么多知識,為什么自己的設計水平還是沒有提升?
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有成熟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當我們去學習相關內容的時候,會把知識進行整理,吸收、歸納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中。
知識體系就像一棵樹,每個樹枝延展出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一個領域,而葉子就是我們吸收該領域的知識點。不斷學習,不斷吸收,終有一天會枝繁葉茂。
而很多設計師并沒有構建知識體系的意識,對于想要發展的方向和學習的目的都不清楚??吹剿^的干貨,就去聽、去看,然而并沒什么用處。因為你學習到的東西無法運用到工作上、實戰中。
無法結合自身特點運用,學再多也無用。設計水平得不到提升、薪酬也漲不了,抱怨也多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只會讓你離優秀越來越遠。
接下來,Goodmor寧從6個方面來講解自己是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為什么開始: 從為什么學習和怎么學習2個方面去講解;
知識的獲取:從4個方向來講述設計師完整知識獲取渠道;
知識的整理:收集的素材和資料,一般會保存在4個地方;
知識的分享: 分享才是知識吸收的最好方式;
知識的利用: 獲取、整理知識,將隱形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
知識的創新: 構建自我知識體系才能更好的創新。
一、為什么開始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像蓋起一座100層高的大樓,你必須知道為什么要建造這座大樓,目的是什么?
1、我們為什么要去學習?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的,不斷的反復的問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也是一樣,你要不斷的問自己,我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
大學剛開始接觸設計的時候,連軟件都不熟悉,但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適應大學學業生活,除了課堂學習設計軟件外,在課余時間會注重自己的創意上的練習,因為一名好的設計師,不僅要精通設計軟件,更需要提升自己思維創造能力。
畢業后,發現光會軟件,并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商業設計師,必須要了解商業設計流程,商業設計的思考方式。知道自己的弱點后,在日常沒有工作任務時,會查閱公司以外的設計案例及提案,私底下會向公司資深設計師請教相關問題。
之所以這么努力,是因為我知道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圖片來自Jasam老魯
2、我們該怎么學習?
在工作中學習:設計師每個階段所學習的東西都不一樣。
初級階段:設計軟件 + 設計流程 + 設計思維。
中級階段:溝通能力 + 銷售能力 + 項目統籌能力。
高級階段:管理能力 + 人脈關系。
很多時候,如果能在職場中遇到一個好BOSS,他的做事方法和風格,特別是賣稿及搞定客戶的能力,都值得我們設計師去學習。
在工作外學習: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其實是工作外的8小時。
我除了是設計師,也是自媒體人。在做自媒體這兩年的時間,犧牲了無數的周末,犧牲了無數的夜晚。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在家寫稿。周末又忙著參加各種新媒體學習、聚會、沙龍,講座等。當你熱愛一件事物時,每一點收獲都會覺得如獲至寶,你不會感覺到累,只會感覺到滿足感和幸福感。
二、知識的獲取
剛剛已經說過在學習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也就是為什么要學習,接下來我要清楚我能從哪些地方獲取知識?
在這里一定要注意了,我們所說的知識,并不是信息,也不是數據(你平時碎片化時間接受到的碎片化內容就是信息,數據)知識是可以借用的,而信息和數據不一定可以。
比如華與華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可以成為我的知識點,我非常喜歡里面的一句話:符號的意義在于降低品牌的成本——被發現的成本和被記憶的成本。
那我們該如何獲取知識?哪些渠道呢?
1、書籍:這應該是碎片化時間最好的獲取方式了。在書籍的閱讀上,我最佩服一名設計師,站酷人氣設計師米田的天空。上次米田在分享的時候說,他不算是最厲害的設計師,但是是看書最多的設計師,一年大約看二百多本。我雖然每年看不到這么多本,但是每年都會保持50本上閱讀量。
2、微博:我會關注不同領域的大V,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我很喜歡的李開復,從最開始創辦創新工場,到現在主推人工智能領域,一直關注他的微博動態,盡管看起來這些事情離我非常遙遠,但是在關注這幾年中也能不斷進行學習與思考。
3、微信公眾號:學習類公眾號饅頭商學院、插坐學院、混沌研習社一直都是我關注的號,他們從早期僅僅針對于新媒體的學習,到現在多元化發展,開設了品牌、運營、產品、PPT、文案等課程。
4、線上培訓APP:互聯網有很多設計類學習視頻及教程,大家都可以去看。付費學習這塊我推薦站酷高高手課程,推薦理由:性價比高。不僅講師是業內資深設計師,內容也非常豐富,價格也不高。很適合新手設計師去學習。
三、知識的整理和保存
知識的更新非常的重要,所以當知識過期時,我們應該果斷的拋棄。
對于收集的素材和資料,Goodmor寧通常會保存在以下地方:
1、電腦里:電腦里面存的都是日常收集的資料及公司文件。
2、印象筆記:可以隨時隨地采集的信息(照片,想法)等通過手機保存,同時這些資料會同步到PC端去。
3、移動硬盤:很多資料及源文件太大,基本買移動硬盤都是按T容量去買。總感覺不夠用。
4、互聯網工具:合理的利用花瓣、百度云等工具,將好的東西儲存在互聯網上,方便隨時提取。
四、知識的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能實現90%的知識轉化。
不管是把自己的知識輸入寫成文章,還是線上、線下的分享模式,都能讓你對知識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幫助。Goodmor寧有自己的微課分享,我們在請嘉賓的時候,都會先看嘉賓作品如何。
只要覺得嘉賓有自己的閃光點,就會發出邀請。有時候嘉賓會說設計圈這么多大神,我哪敢分享?;蛘哒f我從來沒有分享過,怕分享不好。其實這個真沒有關系。分享也是大家互相學習的過程。
之前在設計公司的時候,每周都會有學習分享會。每個人一周輪流一次,上臺可以講任何東西。有的在臺上分享自己的設計心得,有的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我記得有一個設計師,分享自己的美食心得。特地在家里帶了鍋,現在教學,同時還帶了一瓶紅酒,跟我們講解紅酒相關知識,現在的氛圍熱鬧的不行。搞得像一個小型party。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上臺演講前,準備課件的時候,緊張的不行。感覺自從知道自己要分享,說話也不利索了,精神一直很緊繃。盡管怕的要命,但是還是認真準備課件,在家里練習,反復的對著空氣練,像個傻子一樣。最后演講勉強算順利完結。
現在在職場中,不管是工作匯報、客戶提案、線上線下分享,都不會緊張了,所以大家要抓住一切機會去鍛煉自己。演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能體現一個人現場的魅力感。
五、知識的利用
如果你所學的知識,對你沒有一點點用處,那就是浪費時間,浪費表情。
通過獲取,整理,分享后,你已經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了。不光你大腦有,你還能寫出來,還能說的很有邏輯。
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看了很多設計視頻、聽了很多設計講座,感覺自己依舊沒有提高,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你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沒用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實戰中,運用到工作上。
之前有聽過一個大咖講座,講的是他面對客戶時,如何提高過稿率。之后在做方案和面對客戶的時候,在其中的某些點,運用了大咖所說的技巧,果然比以前輕松了好多。
所以我們要合理的運用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
六、知識的創新
你的知識體系越扎實,越豐滿,越能夠經常更新,那創新對于你來說,真的,一點不難。
當我們構建出屬于我們的知識體系,創新就是在這個知識體系的各個模塊前的跨界組合。
有這么一個笑話,一個人跑去問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經驗了,問什么您還不給我漲薪水呢?”,老板回答說“你是有十年工作經驗呢,還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呢?”。
雖然沒人真正愿意一年經驗用十年,但是一年經驗用十年是一個讓人悲哀的客觀現實。其根本原因和最大證據就是,大多數人已經不能工作中學到東西了,已經不能獲得新經驗了。也許這樣的情況正發生在你的身上,想想你已經多長時間沒有從正在做的項目中學到東西了,工作無非就是運用老套的設計流程對面對現在的設計趨勢。
設計發展非常迅速,中國目前整個設計發展對比起國外而言還屬于初級階段。從最開始大家做傳統的平面設計,到互聯網開始火,淘寶上線,開始做網頁,店鋪設計。再到現在UI、交互設計。
中國的設計一直在進步,一直在發展。未來還有可能出現VR設計師,人工智能設計師等。設計軟件也在不停的升級。更多的高新科技技術將運用到設計行業。
所以你想要適應社會,就要不停的去學習,你想要活的更好就要不停的學習。對于我們這種資深設計師,也是在學習中。
最后寧大大想說:知識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急于求成,了解知識體系構建的每一個步驟,踏踏實實的形成自己的習慣慢慢積累,最后才能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 END -
公眾號:Goodmor寧
ID:g1318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