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和有故事比起來 我更羨慕那些會講故事的人
來源:一品內容官(ID:content-officer)
作者:叨叨
數英網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有時候真羨慕那些會講故事的人,他們到哪都會受歡迎。到公司茶水間,他們是人氣最高的一個;到相親餐桌上,他們是最會逗樂的一個;就連開個講故事的公眾號,也會很快吸引到一大批簇擁者。
可以說,從躺在襁褓里聽伊索寓言開始,聽故事就成了人天生的一種需求。所以你看很多人看書看電影或者聊天的時候,和枯燥無味的大道理比起來,都更寧愿聽那些講得有意思的瑣碎故事。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呢?有人說我是一個“有故事”的同學,但有故事不代表有“故事天賦”,想要獲得這項技能還是需要學習的。否則你只能永遠在人多的場合里講蹩腳的情節,每天刷別人家公眾號被瘋轉的10w+故事。
一、搭建骨架:找到故事中的事件,并進行有結果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講故事目的是什么。尤其是你做公眾號寫軟文搞推廣的話,你的一切故事元素都要圍繞這個目的為核心展開。如果你是想表達某個觀點,就要考慮如何讓受眾跟上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想讓別人做出某種行動,就得考慮怎樣激發他們的情感。
其次就是素材的選擇。故事是流動的,構成這種流動性的便是一個個變化的事件。每一個事件都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著特定具體的內涵。在信息時代,我們面對龐大的材料庫往往眼花繚亂,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用。你選擇的每一個事件,都要在故事的架構中具有清晰的、代表性的作用,不相關的素材再精彩也是邊角料應果斷放棄。這樣取舍才會鍛造出一口指哪出血的刀刃
選擇好一個個事件后,你需要把它們進行排列組合。什么該放前面,什么該放后面,它們的排列是有意義的。是跌宕起伏的變化,也是起承轉合的過程,像一節一節支撐著的關節,推動著故事的不斷發展,直到最后主題思想的多米諾骨牌倒下。
當然,并不是說把這些素材進行排列組合后,就堆疊成一個故事了。他們可以放在任何人面前,但最后加工成什么樣的藝術品還是看個人了。故事更需要創造性,像藝術品一樣去變化設計它,更不能陳詞濫調。比如情侶分離,不是意外車禍,就是異國留學,或者一方劈腿,這些老梗讓人看了就想關掉頁面,你可以列出三十種分離原因,選擇一個符合情節又不會被大家反感的。
二、輸入血液:事件大小層面的沖突,構成故事的意義
故事不僅有時間有地點,最重要的還得有沖突。沖突有大層面和小層面。
大層面構建了故事沖突的整體框架。比如你想講一個公司的故事,你是想在國情形勢、經濟背景、行業生態、社會機構等這些層面講述它的風云歷程,還是想在總裁的人生歷練、個性性格、內心斗爭等層面映射它的起落浮沉?或者既有和外在環境的沖突,也有與自己的思想斗爭。等等。
而小層面上是更具體的沖突。比如在經濟形勢上,這個事件展示的是負面的、正面的,還是中性的?在內心斗爭上,它是真理,是風險,是謬誤,還是其它?
在這些沖突上,便產生了畫面、情節、動作、對白等;在富有沖突的事件中,人們被激發了情感,感受到了變化,最后導向故事的意義。
三、添加血肉:你可能忘記發生的故事,但會記住那個人物
我們可能會不會記得《傲慢與偏見》里發生了什么事情,但兩位主人公達西和伊麗莎白卻會成為愛情觀的一種代表;我們可能不會記得拿破侖是如何打贏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但他卻成了軍事天才的象征。
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因為你可能會忘記曾經發生的事,但卻會對一個人物的印象記憶深刻。如果說事件是骨架,沖突是血液,那么人物就是故事之所以能夠活生生的血肉之軀。
不能只注重編寫故事,而忽視人物。故事的主題思想一般是通過人體現出來的,故事的發展也是由人的性格和命運發展所推動的,而這些事件到最后又反過來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們要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花費在人物深層性格與事件安排間的設計上。
不過很多人容易把人物臉譜化,有了人物跟沒有一樣,宛若擺設和空氣。這樣的人物是吸引不了受眾的,更別提讓故事有競爭力了。可以在自己平日的生活當中,觀察各式各樣的人物,對其進行深入的認識和思考;或者練習描寫他們是如何吃飯、如何講話的,直到把你帶進你想象的世界。
有故事沒什么,能講好故事才重要。不斷地打磨,也許你會越講越好。
-END-
一品內容官,內容營銷商學院
專注于內容營銷領域,提供內容營銷培訓、實操干貨、方法論和案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