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睡眠、充電寶、雨傘都死了,共享經濟還能活多久?
來源:快刀三俠(iyqkpd)
就像往年的O2O、P2P、互聯網+、VR等關鍵詞一樣,2017年,有一個詞火爆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那就是共享經濟。
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KTV、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家具、共享睡眠……隨便拎一個項目出來,都會成為資本追捧的對象。
不少人調侃道,現在,除了老婆之外,還有什么不能共享?
仿佛一夜之間,面臨互聯網轉型障礙的傳統企業頓悟了,自詡為站在風口上的新興企業高潮了,雙方都似乎找到現代商業的“靈丹妙藥”:共享經濟就像一個筐,啥都可以往里裝。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共享睡眠艙被查封,共享充電寶悄然關閉,共享單車接二連三垮掉,有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便共享+天使輪融資,只要共享就能拿到資本的錢,這是創業者蒙蔽了雙眼,還是資本打錯了算盤?
1、節節敗退的共享經濟
2017年初,共享充電寶為共享經濟創業者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共享雨傘和近日出現的共享睡眠倉都在短期內贏得了市場關注。
在過去的一周,除了賈躍亭和孫宏斌,刷爆朋友圈的還有“共享睡眠倉”,其屬于一家叫“享睡空間”的公司,和共享單車一樣采取掃碼、計時和付費的流程。
據了解,共享睡眠艙出現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座城市,半小時收費為6元。外型類似太空艙的睡眠艙內配置有恒溫空調、小風扇、Wi-Fi和插座,入住的用戶方可免費領取太空毯、一次性床單、一次性枕巾和濕紙巾等床品。
可是,好景不長,7月15日,位于北京中關村創業公社一處的“享睡空間”已關閉。有知情人士透露其被警方查封,原因未知。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市公安局表示,目前上海“共享床鋪”已被叫停。因為這是個新模式,尚沒有獲得消防許可,也沒有賓館特種行業經營許可。
緊隨共享單車風口而來的共享充電寶,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也相比其它共享項目贏得了更多的關注,拿到了更多的資金。但不管創業者和投資人怎么信心滿滿,共享充電寶絕對算不上剛需。
隨著陳歐投入3億元賭共享充電寶而被王思聰在朋友圈懟了的時候,共享充電寶的熱度達到了頂峰。如果說彼時還有人選擇支持陳歐的話,現在回頭看,王思聰吃翔的幾率近乎為零。
某小型充電寶公司已于近日宣布解散,投資方建議團隊停止項目,項目方將剩余未用完的錢交還。
如果說共享充電寶死的還比較“安詳”,那共享雨傘的境遇只能用慘絕人寰來形容了。
6月15號,3萬把彩虹一樣的“e傘”驚現東莞街頭,它們主要投放在東莞城區,例如世博路口、盈峰路口、鴻福路口、會展路口等。結果僅僅一個星期,東莞3萬把共享雨傘就全軍覆沒。
一周前
一周后
到底是創業還是真做慈善?
而在共享單車領域,我們能看到更為殘酷的一面。
就在摩拜收購由你單車之前,一些單車不得開始無奈地退出這個市場。6月13日,悟空單車宣布退出單車市場,這也是第一家宣布退出的案例。不久后,3Vbike也退出了市場。
悟空單車從上線到退出,共虧損近300萬元。創始人雷厚義認為,資金匱乏只能讓悟空單車在挑選合作方時選擇小廠商,后果就是,“因為生產線不成熟,導致有些單車的腳踏板都掉了”。
如ofo這樣大廠制造的單車都會遭到損壞,更不用說悟空單車。
3Vbike的倒閉,則是因為丟車。創始人巫盛華坦言,這與公司在單車防盜及定位系統等軟件方面的投入不足有關。“因為加上這些軟件,一輛單車的成本幾乎翻倍,這讓我們難以承受。”
說簡單了,3Vbike同樣也是因為資金問題,導致產品不夠完善,最終丟失嚴重,而直接退出了市場。
從這兩個失敗的共享單車案例可以看出來,共享單車并非如其他項目,手頭有那么幾百萬的啟動資金就能做的。
根據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國內共享單車(電單車)企業已超過50家,這其中就包括悟空單車與3Vbike。而在這50家企業中,又會有多少項目如這兩家企業一樣,遭遇類似的情況呢?
2 、風口論和偽需求論
這一年,有太多的共享經濟項目,生的悄無聲息,死的尸骨無存。
我們無意去談論孰是孰非,只是想借助這些創業公司的“尸體”,去看清共享經濟的現狀和未來。
共享經濟領域有這么一個金句:“沒有一個房間也可以開酒店,沒有一輛車也可以開租車公司,沒有一件商品也可以開商場。”
過去說這種話,會被人認為是個騙子,而今天,這些都成了事實。誠然,大量共享經濟體的誕生,在某種程度上整合了社會上的閑散資源,把過剩的產能都利用起來,讓社會的資源都得到合理的利用,這是一種進步。
更深層次地說,共享經濟正在構建我們新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然而從現狀來看,有關“共享經濟”的觀點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資本方的風口論,一種是輿論中占據主流的偽需求論。
先來看風口論。
資本方以動輒過億的投資,以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
共享單車方面,一年時間內,ofo共計融資8輪,約44億元,摩拜融資額約34億元,公司估值從幾千萬美元迅速飆升到10億美元以上。他們身后聚集了騰訊、愉悅、紅杉、華平、高瓴、經緯、金沙江等實力雄厚的大佬,占中國創投界的半壁江山。
共享充電寶方面,有數據顯示截止目前超過20家資本巨鱷機構,對共享充電寶進行高達數億規模的投資。
另外,如共享籃球“豬了個球”前不久也完成千萬級Pre-A融資,共享雨傘也相繼在廣州、合肥等地出現。
融資速度之快、資本參與密度之高、業務擴張之迅速,成為一個中國創投圈之怪現狀。
再看偽需求論。
偽需求論已成為大部分意見領袖持有的觀點。如自媒體三表龍門陣、“俊世太保”創辦人李俊加之橫跨商業、科技、娛樂多領域“紅人”的王思聰,都對共享充電寶表示不看好。
這種觀念間接的影響著大部分網友,對各類“共享經濟”不看好的輿論已成為趨勢。
正是這種對“共享經濟”兩極分化的觀念沖撞,讓其迅速成為全民話題。
而資本方的風口論支撐則主要基于兩個判斷,一是剛需市場被打開;二是,想象空間大。
然而,有一個問題凸顯出來:共享經濟這個風口,究竟會摔死多少想飛上天的創業者?
3、被“玩壞”的共享經濟,淪為資本的游戲?
針對共享經濟當前發展狀態,首先它的模式越來越重,其次盈利遙遙無期。如果這兩個痛點解決不了,只能淪為資本的游戲。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現在很多的互聯網創業都是不考慮盈利的,真正支撐企業的是風險投資,這簡直不可思議。
如果像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回答盈利模式時說的那樣,“失敗了,就當做公益”,我請求你,不如不要創業,這是典型的不負責任的創業者的思維。
然而,不得不承認,這卻是互聯網經濟最普遍的盈利模式,創造一個模式,吸引流量,流量帶來風投,繼續瘋狂擴張,再拿風投,最后如果運氣好就上市。
但是,沒有一個扎實的盈利模式,最終這一切都會變成泡沫的,就像樂視,全靠融資撐著。
知乎上有一個關于樂視的回答很精彩:幾年前,答主的投資人朋友跑來向他咨詢樂視的模式究竟靠譜不靠譜,能不能買?他經過各種分析后始終覺得不靠譜,但他的朋友仍然堅持買了。幾年過后,樂視的發展果然暴露出各種問題,他的分析一一應驗,但他的朋友早在投資后出手賣給下家,狠賺了一筆。
“投資就是交易”,他的朋友如此總結。
這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一級市場的食物鏈是:天使的盤VC接,VC的盤PE接,PE的盤上市之后“大媽”接——俗稱“割韭菜”。而重要的是,怎樣忽悠接盤俠。
就拿如今的共享單車來說,他們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把數據做得更漂亮,吸引“接盤俠”,而單車本身,則只不過是燒錢引流量的工具。
而這就造成了共享單車如今的現狀,看不到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而尷尬的是,如果某家共享單車公司打算走傳統模式,穩扎穩打地運營市場,它就很有可能被瘋狂的資本莊家所淘汰。
這不是共享單車的問題,這是整個商業生態問題,是整個互聯網的問題,精明的中國商人們正在把一個又一個行業變成融資的平臺,全然不顧這種模式對行業的傷害。
資本的游戲早該結束了!
4、風停了,豬就摔死了
從共享經濟的死亡筆記中可看出,眾多創業公司的死因不難歸納。他們曾被時代追捧,最終又被時代拋棄。
時代把一個又一個行業吹上風口,又將他們拉下神壇。在2014年,這個風口屬于O2O;在2015年,這個風口屬于智能硬件;2016年,則是直播、VR、無人機的。資本造就了行業的明星,也帶來了一地雞毛。
回顧這一年發生的一切,有多家共享經濟項目死于盲目擴張后的危機。資本、媒體的熱捧讓創業者沖昏了頭腦,他們享受于PPT、畫大餅帶來的快感,卻不知這無異于飲鴆止渴。
共享的世界,永遠不缺夸大、炒作,仿佛點擊率真的可以換成真金白銀。然而當可共享的領域越來越多,難免會回到問題的本源:是否已經偏離了“共享經濟”的內涵。
畫虎畫皮難畫骨,不是連接了線上,就是共享經濟了。共享的實質是對于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是在已經飽和的市場再塞進更多的資源,這樣不僅浪費,還會給公共空間造成很大壓力,自行車的占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共享單車究竟是給生活帶來了便利還是造成了更大的壓力還需討論,所謂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無厘頭的東西就更像是無稽之談了。
而從共享經濟平臺的發展規律來看,當發展到一定模式之后,對于平衡供需雙方需求會越來越吃力。
畢竟,燒錢不能燒一輩子,掌握不了市場必要需求的話,最終活下去還是困難的事兒。
如果“共享經濟”想活下去,終歸只能褪去它的外衣。
正如桃李創投合伙人常亮所說,“一切泡沫終究被戳穿,不合理終歸被合理所取代”。
我們堅信,這場共享經濟大戰最后的勝者,是用心做精細化運營,腳踏實地搞好用戶體驗,用心創新盈利模式的公司,而不是不知創業為何物的攪局者。
或許,風起時,豬能飛上天;但風停了,豬就摔死了。
-END-
快刀三俠(iyqkp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