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我們問卷調查 4500多位主播,發現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舉報 2017-05-19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來源:騰訊研究院(cyberlawrc)
原標題:2017網絡主播新風尚:4500多位主播告訴你的直播真相

近年來,網絡直播呈現爆發式增長,上百家平臺,超百億規模,3億多用戶,上市公司和明星企業崛起,儼然成為產業和資本的盛宴。光環加持的背后,網絡主播群體作為直播平臺的核心資產,悄然已達數百萬量級,在熱點事件頻出,大眾輿論分化,監管從嚴的環境下何去何從,引發社會多方的熱議和關注。

騰訊研究院聯合龍珠直播平臺對全國4500多位主播進行問卷調查,試圖用數據揭開主播群體的面紗,從職業真相、收入真相、價值真相、平臺真相和技術真相等多個維度,探尋2017網絡主播的真相與未來。


主播畫像:“年輕草根群體”

“百播大戰”下,直播行業“低門檻、低風險、回報高、名氣高”等流傳的特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主播。據公開數據估計,映客、斗魚、YY、龍珠等幾大頭部主播平臺上,累計參與的主播規模已超過350萬,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量相當,甚至超過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城鎮單位就業人數的兩倍。龐大的主播參與規模,將“主播”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么,到底哪些人構成了現在的主播大軍呢?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目前的主播呈現出年輕化、草根化和中等學歷化等主要特點。簡而言之,“年輕草根群體”是目前主播大軍的主力群體。

主播呈現年輕態,出生于1990-2000(18-27歲)的主播人群占比達82%。性別比例上,泛娛樂主播呈現女性占優,游戲直播呈現男性占優。

草根和中等學歷主播風靡。從地域分布來看,一線城市主播僅一成,超過八成聚集于二線及以下城市和農村地區,其中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主播占比一半。從學歷上看,處于高中、大專和初中學歷的人群占比近80%。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這一現狀與直播行業的特性密切相關。作為分享經濟在國內浪潮的典型縮影之一,直播給這一群體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只要有一技之長或者是自己的特色,無論身處何處都可以得到展現自我的機會,獲得收入甚至成名。與傳統職業相比,主播這一新興職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學歷、地域等一些硬性條件的要求,“全民直播”風潮已來。 


職業真相—娛樂與創業走向兩極

盡管全民直播風潮已來,但在“怎樣做”和“為什么做”等問題上,主播內部呈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一類是以娛樂社交為目的兼職主播,我們稱之為自娛型主播;一類是以創業增收為主要目的全職主播,我們稱之為創業型主播。

娛樂型和創業型主播的四大分化

對于這兩類主播,主要在以下四大方面存在區隔。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第一,工作狀態差異:全職VS兼職。

對于全職和兼職這兩種不同的主播工作形態,直播平臺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更多的是從主播自身認知層面確定。

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目前主播依舊以兼職的自娛型主播為主,全職的創業型主播依舊是少數派,占比約為7:3,一直為全職主播的占比僅為20%。其中,兼職主播中學生占比最高,約39%,而在以前做過兼職、現在全職的主播大多為自由職業者,占比約為48%。


第二,從業目的差異:創業增收VS娛樂社交。

從本次調研數據來看,創業型主播中接近半數的人將主播視作創業/工作(49%),這成為其從業最重要的原因,而多交朋友、增加收入分別占比44%和31%;而自娛型主播的首要兩個從業原因是多交朋友(47%)和好奇嘗試(43%)。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創業型主播而言,為了創業增收的目的從事直播,目標明確。而自娛型主播的情況有所不同,更多出于娛樂和社交的需求,收入和工作并非首要因素。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在月直播收入水平在5萬元以上的主播中,創業型主播的占比接近65%。同時,在收入比直播前增長2倍以上的主播中,創業型主播占比同樣高達56%,整體表現較為亮眼。


第三,組織形態差異:有簽約VS少簽約。 

創業型主播和自娛型主播,在簽約情況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對于創業型主播,高達25%的比例選擇通過與直播平臺、第三方經濟公司/工會或其他組織簽約,實現專業化的個人包裝和直播內容生產。其中,簽約直播平臺成為創業型主播的首選,約占比18%。而自娛型主播則僅有10%的會選擇簽約,其余90%都是以個體的直播形式走個性化的道路。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第四,職業規劃差異:全職VS兼職。

創業型主播和自娛型主播,在未來的主播發展方向上,也存在著三條岔路口。

首先,從事全職的主播工作。是74%創業型主播的首選,也有將近30%的自娛型主播看好前景,選擇從兼職向全職轉換。

而且創業型主播,還會為此充分打磨羽翼,未來還將在和粉絲的溝通交流(68%)、學習直播相關知識(55%)、準備直播內容(35%)和組建自己團隊(23%)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仍然將主播作為副業。以自娛型主播為主,將近三分之二選擇繼續做兼職主播。而創業型主播中也有22%的人,迫于競爭壓力等原因,從全職退為兼職。

最后,則為放棄直播。整體上,選擇未來放棄直播的主播占比僅為6%,其中八成為自娛型主播。

對于放棄直播的原因,超過一半的主播選擇了感覺成名無望和收入不穩定兩個原因,分別為57%和55%。另外,家人不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占比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主播工作也并非外界所認為的那樣光鮮亮麗,也背后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困難和挑戰。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正在崛起的新興網絡職業

就業觀的演變

目前來看,直播風潮已經對于新生代的就業觀念帶來改變。QQ瀏覽器于2016年年中發布的《95后迷之就業觀!》大數據報告顯示,面對“史上最難就業季”,有高達54%的大學生將直播/網紅作為最向往的新興職業。

從騰訊研究院聯合龍珠直播平臺進行的直播用戶調研數據中同樣得出,在現階段觀看直播的用戶中有高達53%用戶會考慮嘗試做主播,尤其是00后、05后這批年輕的直播用戶,其中00后的比例高達63%,而05后則還要高出5個百分點,兩者均遠超過其他群。

如果粗略估算下,根據CNNIC數據,2016年觀看直播的用戶數已達到3.44億,占網民總體的47.1%。如果按照50%的主播轉換比例估算,潛在的主播群體規模預計超過億級。相比當前數百萬量級的主播規模,還有非常大的增量增長空間,也許全民直播將在不遠到來。


頗具爭議的就業新議題

隨著主播這一群體規模的日益擴大,這一新興網絡職業的爭議和糾紛也開始凸顯。

第一點,是職業倫理性較弱。

《中國法學大辭典-勞動法學卷》歸納出了職業的五大特點:經濟性、連續/穩定性、社會性、倫理性和技術性。可以看到,當前主播的行業規范尚未形成體系,職業倫理性較弱。未來隨著監管逐步規范化,這一特征有望得到滿足。

第二點,是新型用工關系的爭議。

更重要的是,由于主播與與組織簽約大部分形成工作關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勞動關系,因此屬于新興“自雇型”勞動者范疇。與分享經濟的其他領域類似,對于這種新興的用工關系還存在爭議,平臺責任界定模糊,主播的社會保障還處于灰色地帶。

未來如何既能保護新型用工關系下的主播權益,又能促進以新型用工關系為特征的直播等分享經濟新業態健康發展,是仍有待探索的議題。


收入真相:L型分布擊破傳言

主播的收入呈L分布

主播收入一直是大眾熱議的話題,網紅主播“月入幾萬”、“年薪幾千萬”等新聞層出不窮。浮華背后,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直播月收入1萬元以上的頭部主播占比僅為5%,而月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普通主播占比卻高達95%,其中月收入僅在100元以下的主播占比超過7成。

主播收入呈現出“L型分布”的特點,只有處于頭部的少部分主播才能夠實現外界傳言的高收入,大部分主播的直播收入都處于中低收入水平。

而頭部主播中,收入比之前增加1倍以上的占比高達44%,遠高于普通主播的7%。對于頭部主播而言,直播無疑開啟了一扇新的財富之門。


從普通到頭部的三大階梯

主播從業人群達數百萬量級,而頭部主播的比例僅有5%,那在激烈的主播圈子競爭中,該如何脫穎而出晉升為頭部?

據本次調研分析,頭部主播與普通主播相比,在以下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或許可以揭開這部分幸運兒背后的秘密。

首先,具有高知識技能和高區位資源的優勢。

高學歷的知識/技能傳遞。頭部主播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達41%,其中博士學歷主播占比高達18%,而普通主播本科以上學歷只占比17%,博士占比只有1%。

高學歷主播,為用戶帶來的價值認知,更偏向于知識技能教學的價值,而非常見的娛樂休閑和情感交流,更容易獲得差異性優勢和直播的價值認可度。

身處資源豐富地域。頭部主播中一二線城市占比超過六成,其中北上廣深占比超過3成,而普通主播主要集中在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北上廣深占比僅為12%。身處資源豐富的一二線城市,這種高區位優勢帶來更多流量變現的機會。

這種高區位優勢在頭部主播內部也表現得十分明顯。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位于一二線城市的頭部主播,在除粉絲打賞和簽約費之外,廣告費、電商和活動收入的占比遠高于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頭部主播。


其次,主流為創業型主播,從業方向明確。

創業型主播占頭部主播的比例高達62%,成為頭部主播的核心構成。

頭部主播大多數從業目標明確。相比普通主播的好奇嘗試和多交朋友,頭部主播占比最高的兩個原因分別是把直播做創業/工作(39%)和增加收入(39%)。

從業經驗豐富。頭部主播中從業三年以上的比例高達36%,而普通主播僅為2%,53%的普通主播是從業三個月以下的新手。

而且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當主播從事直播的時間越長,其粉絲積累數量越多,從業三年以上主播的粉絲數量在50萬以上的占比高達84%,僅有6%為5000以下。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工作投入度較高。頭部主播中,一直全職的主播占比為51%,而普通主播中這一比例僅為19%,超過六成為兼職主播。

更注重簽約的資源扶持。頭部主播中,簽約主播比例為58%,而普通主播還是以個體主播為主,比例88%。

職業發展相對穩定。頭部主播中,高達61%的比例希望未來從事全職主播,而普通主播為僅為41%,過半還是希望將主播作為兼職副業。


最后,粉絲效應凸顯,變現方式更多元。

主播收入與粉絲數量正相關。粉絲數量越多,主播高收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在1000人以下粉絲數量的主播中,頭部主播占比約2%;粉絲數量增加到1萬以上5萬以下,頭部主播占比為17%;如果粉絲數量在5萬至10萬,頭部主播占比則超過40%。一旦粉絲數量晉升至50萬到100萬這一區間,就有超過70%的比例成為頭部主播。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如何“吸粉”?外形、技能和風趣三大要素。在吸引粉絲的特質上,頭部主播相比普通主播,對于外形好、才藝/技能好和風趣幽默三項更為看重。而在互動積極和直播賣力方面,頭部主播的重要性評價低于普通主播。可見,頭部主播關注自身的外表和內涵兼備,而普通主播則更加關注直播的臨場表現。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變現方式的多元化突破。由于普通主播和頭部主播所擁有的粉絲數量存在差異,也導致兩者的收入結構存在不同:雖然粉絲打賞依舊是兩者收入的主要來源,占比均超過7成。但頭部主播獲取收入的渠道更加多元化,簽約費/工資、廣告、淘寶電商、參加活動這四項的收入占比均高于普通主播,對于粉絲直接打賞的收入依賴性趨弱。

因此,打賞只是主播粉絲效應的直接體現,隨著主播粉絲積累,自身流量入口的地位逐步凸顯,與之相關的流量變現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從以上的差異分析可以看出,對于頭部主播而言,既要有有利的外在優勢,也要有充分的創業投入,才能獲得粉絲效應的變現助力,從而在主播的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成為頭部主播。


價值真相:休閑消費or知識傳遞?

直播能夠為用戶帶來哪些價值?也許很多人僅停留在休閑娛樂或互動情感交流層面,但這遠非全部價值。例如知識技能傳遞,無論是從主播自身價值認知層面,還是用戶對于好的內容/主播評價層面,都有望成為直播的重要價值體現。

知識技能傳遞的價值凸顯

處于主播自身價值認知的Top2

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目前絕大部分的主播對于自身直播價值定位很明確,76%的主播認為直播的價值在于娛樂休閑,而選擇情感交流需求的主播也達到41%。

然而,在這兩項常規認知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知識技能價值傳遞的地位也越發凸顯。48%的主播認為直播價值在于進行知識技能教學,甚至超過情感交流成為第二大價值。而認為直播能夠為客戶帶來有用信息資訊的主播,占比也達到了28%。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處于用戶對好的內容/主播評價Top2

這一趨勢也同樣體現在用戶對于好的直播內容/主播的評價上。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用戶對于好的直播內容認知上,“能夠學到東西”占比高達68%,僅次于“有趣”(72%)。而對于主播的吸引特質評價上,“才藝/技能好”占比高達60%,均位于Top2,凸顯用戶對于直播的知識技能價值傳遞的核心需求。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因此,在這種趨勢下,雖然當前才藝表演、段子搞笑、日常生活、戶外獵奇等泛娛樂直播內容依然占據大半壁江山,但電競直播、科教財經等新興的知識技能型直播已經興起,例如財經直播的呱呱財經、知牛財經等,知識直播的V來秀、龍珠《wuli實驗室》等,使得直播的內容生產專業化,傳遞價值多元化。那么,在這新現象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驅動因素呢? 


監管和“直播+”兩大驅動力

驅動之一:監管從嚴,肅清直播擦邊球。

提起主播,人們往往與低俗暴力等法律擦邊球聯系在一起,目前社會的質疑也大多來源于此。

為了規范直播平臺的運營,政府從2016年開始密集出臺對直播行業的監管政策,消除主播低俗和違法等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

我們問卷調查了4500多位主播,發現了直播行業的五個真相

除了主播表演內容之外,一些主播在直播中推廣“三無”產品和發布虛假廣告也給直播蒙上了法律陰影。2016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出臺了《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以規范互聯網廣告活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涵蓋了從電商、搜索到社交等所有互聯網子行業,這也將對直播中主播的違規廣告行為起到規范整治的作用。

可以預見,隨著直播平臺和主播行為進一步規范,主打擦邊球的直播將成為歷史,優質主播/內容將進一步得到保障,促進整個直播內容生產和價值傳遞,向著更加主流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驅動之二:“直播+”下的垂直行業深度滲透。

隨著直播風潮的深化,直播工具化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除了常見的游戲、泛娛樂等直播領域,“直播+”有望成為更多垂直行業的標配。

以“直播+教育”為例,相比傳統在線教育的錄播課程,直播的互動性和沉浸感更強,目前已經吸引多家傳統教育機構和在線教育企業布局。例如瘋狂老師推出直播應用叮當課堂,猿題庫推出在線直播課程猿輔導等,推動“老師”成為主播大軍中的一員。

再例如“直播+體育”,龍珠直播平臺就借力西甲、中超等賽事版權,在推出專業的職業解說之外,還有趣味的草根球迷解說,輔以直播的強互動特性,能夠讓更多有體育專長的球迷有望實現解說夢想。

除此之外,隨著新品/二手電商,甚至農業電商等平臺紛紛試水“直播+電商”,直播儼然已經成為企業營銷和銷售的常見渠道。

而這種改變,也會對于主播的從業構成帶來影響。

傳統的秀場類、游戲類主播難以滿足“直播+”的垂直化發展需求,從業人員范圍需進一步擴展。由于細分領域主播的專業性需求增強,進入門檻增加,有望吸納更多的細分領域專業化人員成為主播,例如金融領域的從業人士、教育機構的培訓老師、傳統領域的市場和銷售人員等。

隨之而來的,是主播和直播內容的專業化升級,傳遞的價值也有望從娛樂休閑、情感需求升級,上升到知識技能分享和資訊傳遞等多元化價值傳遞。

從休閑消費,到為知識買單,已經在走向直播的未來。


平臺真相:主播大戰怎么玩?

從最早的直播雛形視頻聊天室出現,到PC秀場直播、電競游戲直播等領域的演化,進入2016年直播市場出現井噴,數百家平臺上線、百萬量級主播競演,網絡直播開始進入紅海時代。

紅海時代的直播平臺同質化嚴重,內容和形式大同小異,該如何突破和立足?

據用戶調研數據顯示,“主播效應”顯著,用戶轉換平臺的原因中40%是“因為喜歡主播去了另一個平臺”,位于首位。無疑,主播已成為直播平臺的重要資產,而尤以頭部主播的流量入口地位凸顯,變現能力突出,更是各平臺競相爭奪的對象。所以市面上,天價主播的挖角事件層出不窮。

對于直播平臺而言,打響這場優質主播的爭奪戰,上述的天價挖角并非常態,高額的主播簽約費會給直播平臺的運營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直播平臺應該如何破局?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條出路。

第一條路,牢牢抓住頭部主播

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頭部主播相比普通主播,在平臺粘性方面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 

頭部主播:多平臺入駐,流動性高

雖然絕大部分主播都選擇只同時入駐一家直播平臺,數據還是較為樂觀。但分主播類型來看,頭部主播同時入駐平臺數量在2-3家甚至4家及以上的占比均高于普通主播,尤其是同時入駐4家以上的頭部主播占比甚至高達普通主播的14倍。

從流動性來看,整體上絕大部分主播粘性較高。但頭部主播相比普通主播,流動性更高,尤其在在轉換平臺過程中棄用舊平臺的占比22%,高出普通主播近1倍左右。

因而,頭部主播相比普通主播,流動性高,排他性低,忠誠度較低。

14.png

那么,對于不確定性更高的頭部主播群體,平臺該如何維系?

第一,從簽約策略來看,與直播平臺簽約,組織約束力更大。

簽約會提升頭部主播的忠誠度么?

頭部主播中,相比于個體主播,簽約直播平臺最管用,只入駐1家平臺的占比提升4%。簽約第三方公會/經紀公司則差別不大。

與平臺入駐情況類似,簽約直播平臺的頭部主播轉換平臺比例最低,達29%。而簽約其他組織的主播轉換平臺的比例最高,達64%。簽約直播平臺,對于主播的粘性提升最大。

15.png
16.png

第二,從訴求滿足來看,要關注兩大核心訴求:收入驅動,資源引薦。

從主播對于直播平臺的訴求來看,頭部主播和普通主播存在差距。對于頭部主播來說,獲得更多流量和粉絲的重要性下降,而對自身能力提升、資源拓展和基于頭部的地位權益更加關注,例如組織線下培訓/拓展活動、和其他創業者/投資人建立聯系,還有原創認證/版權保護和廣告收入分成等訴求重視程度超過了普通主播。

17.png

而對于轉換平臺的原因,除去新的直播平臺更加火爆的共同因素外,普通主播轉換的主要原因較為隨意,朋友推薦是首位因素。而頭部主播則更為明確,提供的收入分成重要性位居首位,提供的工作資源更多也較為關注,彰顯頭部主播創業特性。

18.png

因此,未來直播平臺,面對忠誠度偏低的頭部優質主播,除了可以提供簽約后的資源傾斜外,還可以針對其收入分成、資源開拓等核心訴求,進行運營方面的活動創新,以增強對優秀主播資源的維系力度。例如龍珠平臺會為優秀的游戲類主播提供更多公開賽事解說機會,讓主播有機會獲得更多曝光和游戲的官方支持。


第二條路,普通主播造星計劃

為了彌補匱乏的優質主播存量資源,各大直播平臺除了爭搶/維系現有的頭部主播,也在發力打通從“潛力的普通主播”到“頭部主播”的造星通道。

究其原因,一方面,相比天價主播的簽約費,平臺造星成本要低很多;另一方面,從長尾一員到冉冉新星,主播對于伯樂平臺的粘性和忠誠度有望提升;更重要的是,對于同質化競爭的直播平臺而言,造星計劃本身就是自我提升人氣和流量、打造知名度的過程。可謂一舉多得。

因此,市面上越來越多的直播平臺開始啟動“平臺造星”計劃。例如龍珠直播從2016年底開始,舉辦直播盛典《一戰成名》,從季度賽到年度賽分階段將選秀元素注入到直播行業,開啟“百萬主播養成計劃”。花椒直播推出“花椒好聲音”,奇秀直播推出明星主播的“培訓生計劃”等等。

對于直播平臺孵化的普通主播,提供平臺簽約、導流曝光、專業培訓、變現渠道拓展等多方位的資源傾斜。

造星計劃的火熱,不僅可以提升頭部主播的數量和內容生產力,同時也為有潛力的普通主播提供上升通道,促進收入、知名度等從事主播的吸引力提升。可以預見隨著未來直播平臺造星計劃的進一步普及,將會加速主播轉化的正向循環和頭部主播間的優勝劣汰。


第三條路,平臺策劃內容節目

內容和主播對于直播而言,重要程度如何?

據用戶調研數據顯示,用戶在觀看直播時,認為內容更重要占比35%,其中95前觀眾更多持有這一觀點。而認為主播更重要的占比與兩者一樣重要的占比相同,均為30%,以95后的年輕用戶居多。可見不同年齡層用戶的差異性較大。

對于直播平臺而言,主播往往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內容生產,而且大部分還是以兼職形式在進行,優質內容生產的數量和持續性有限,成為主播亟待突破的瓶頸。直播平臺聯合機構或者自制直播節目,就成為新的突破方向。

例如花椒直播自制上百檔直播節目,涵蓋文化、娛樂、體育、旅游、音樂、健身情景劇等多個領域;而龍珠、斗魚、虎牙、龍珠等直播平臺也加大對直播節目的自制進程,如龍珠的《龍珠耀好看》和《wuli實驗室》;斗魚的《霹靂小學》、《平民挑戰王》;虎牙的《沖分吧!鶸》等等。來瘋直播宣布“瘋火計劃”,計劃未來三年中與100多家內容制作機構合作,合制500多檔互動綜藝節目。

不難看出,從拼主播到拼節目,成為直播平臺內容生產的新方向。一方面克服了個人主播內容制作的弊端,保證直播內容產出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為主播提供了更加專業的內容生產資源和變現路徑,提升主播粘性,同時也緩解平臺對于頭部主播的流量依賴。

整體上,在分享經濟模式下的內容生產模式,無論是在知識分享,還是直播等領域,都呈現出從個體到機構的明顯趨勢。


技術真相:主播會被機器顛覆? 

當前火爆的VR和 AI 等科技與直播融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VR事件直播已經常態發展,機器人直播也將登上舞臺,為未來主播的內容生產方式帶來更多可能。

VR+直播—事件直播嶄露頭角

VR直播相對于普通直播,其最獨特的優勢就是沉浸感,能夠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不能到達現場觀看的遺憾,視覺體驗更佳,互動性更強。

當前國內外的VR直播集中在大型賽事和活動等事件直播,以新聞、體育、娛樂為主。例如NBA試水VR直播,NBC則利用VR直播美國總統大選,還有王菲幻樂一場和Big bang澳門演唱會開放VR直播等。普遍具有參與性大、話題性高特點,也往往構建于粉絲經濟基礎上。

對于個體主播的VR直播,國內也已有平臺試水,例如花椒直播2016年年中上線VR直播專區,以柳巖直播的超600萬觀看人數拉開序幕。

但作為新興技術,VR直播也面臨著技術瓶頸、網絡帶寬、內容缺失、硬件成本等多方面的問題。而在個人主播層面的應用,壁壘更加凸顯。

因此,VR+直播對于平臺、主播甚至用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創新的應用在直播紅海競爭中脫穎而出,還值得拭目以待。


AI+直播—智能機器人直播未來可期

人工智能在直播行業應用早已出現,例如對于直播內容的審核和管理,海外已有平臺達到90%以上的識別率。除此之外,在直播內容生產層面,機器人直播也登上舞臺。

2017年3月,花椒直播首推“TLBOYS”的智能機器人組合,在直播中9名機器人成員輪番上陣,帶來不同的才藝表演,包括喊麥、跳舞、講段子等等,精彩程度不輸當紅主播,在網絡上引發了巨大的熱議。兩場直播累計1小時,吸引超200萬網友圍觀,打賞禮物超過1200萬花椒幣,折合人民幣約120萬元,成為智能機器人進入主播領域的成功嘗試。

相對于真人主播而言,智能機器人成為主播,其內容更加可控,無需分成,還可以連續進行直播工作,而且高科技的新鮮感,觀眾的付費意愿也較高。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已經引發各界對于未來就業的熱議。海外有調研數據顯示,未來全部820種職業,2069項工作中,34%(710項工作)的比重可被機器人替代。對于主播而言,也許擔憂為時尚早,但智能機器人直播的火爆也許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


結語

對于主播而言,面對娛樂與創業的兩級分化,頭部主播的收入鴻溝,還有內容升級和智能技術創新的大勢所趨,應該更加清楚審視自身的發展方向,提升自身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才能夠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數百萬主播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于直播平臺來講,如何根據行業發展趨勢,提高平臺管理水平,避免優質主播流失,拓展優質主播存量,突破內容資源瓶頸,才能有望獲得競爭優勢。

任何一個新興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會經歷粗放發展、野蠻生長,之后轉入轉型調整期。誰能在這個階段中掌握先機,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直播行業也是如此。

-END-

騰訊研究院(cyberlawrc)
騰訊研究院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班玛县| 黄陵县| 龙井市| 小金县| 昭觉县| 新宁县| 礼泉县| 大丰市| 恩平市| 台州市| 桂东县| 日照市| 尤溪县| 孙吴县| 无极县| 麻栗坡县| 洛川县| 申扎县| 如皋市| 曲松县| 台安县| 咸阳市| 塔河县| 鲁山县| 水富县| 临潭县| 定州市| 交口县| 开原市| 五台县| 中超| 读书| 太原市| 扬中市| 鹤庆县| 临江市| 许昌县| 松滋市| 南江县|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