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了很不是滋味的廣告片《為不能忍的你》!
最近看到京東白條委托環時互動出了條片子《為不能忍的你》(又名《致所有憋尿前行的年輕人》?)
▼
首先不得不說,環時出品,整體質量是高的,文案走腎且扎心,配合著灰白色調字字句句挾裹著現實的沉重撲面砸下。
但……懷著第一次看的激動心情再看一遍后,又開始覺得哪里不是滋味了,這口口聲聲的“不能忍”“不想忍”,為何讀來戾氣十足,讓人這樣不舒服?
【抓住了痛點,卻沒使對力】
必須承認的是,環時的策略團隊對年輕人的痛點抓得極其精準,他們知道年輕人當下有理想、有夢、有情懷、有抱負,卻獨獨沒有錢,因此不得不忍受著生活的種種桎梏,多走許多彎路。
也因此,才有了“最不能忍的,就是把最好的年紀,就這么忍過去”這樣優秀的文案。
鼓勵超前消費是所有借貸行業都在對消費者傳播的事,但京東白條的漏洞在于:它提出了一個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如文案中所說,“別再讓我忍5塊錢的口罩”、“別再讓我忍不成套的劣質餐具”誠然是打個白條就可以搞定的事,但“發際線高了一點點”和“與2億人擠在同一天放假”卻是白條解決不了的,更別說“公司里看不見的鄙視鏈”、“爸媽的嘮叨”……
單看前面文案,煽動力確實特別強,厚積薄發到最后幾乎要拍案而起——對!這些我都忍不下去了!該怎么辦?!
答曰:用白條!
頓覺綿軟無力……
歸根結底,在于整支廣告引起的共鳴太強,產品能夠解決問題的力度卻不夠,更別提“忍得一時爽,還款火葬場”,白條又不是真的讓你無須再忍,只是把忍耐的期限推后罷了。
對比螞蟻花唄的廣告《年輕,就是花唄》,我們會發現同樣是在講現實生活對年輕人的桎梏,花唄卻選擇正面出擊,告訴消費者,你離你想要的樣子,就只差一個花唄而已▼
二者的區別在于,京東白條讓消費者“別再忍了”,螞蟻花唄是讓消費者“不要錯過”,哪一個的力度更強,更讓人“痛”,一目了然。
白條用精準的策略重拳出擊,打在了錯誤的地方。
【忍還是不忍,得看為了什么】
知道90、95后們對這條片子怎么想嗎?
我連續訪問了好幾個朋友,得到的答案統統都是——不買賬。
究其原因,我歸納了幾點:
第一,這群人既然擁有對當下生活的“忍耐力”,也能忍住不為了逞一時之快而肆意打白條。
視頻中點出了許多難以忍受的場景,但這些場景是消費者每天都在經歷的,京東白條這個產品也是他們早就知道的,會因為今天一句走心的文案就增強使用率嗎?
不會,因為每天的生活已經是這樣,即使今天用白條稍微好了一些,下個月只能更慘。我既然忍得了這些艱難,也忍得住不用白條。
第二,他們今天的忍耐是為了有更好的明天,所以盡管艱難,卻又是心甘情愿。
天天加班到深夜是為了半年后項目成功順利升遷;住著出租屋吃盒飯是為了這個月多給家人打點錢;擠著早高峰省下起步價的打底費是為了年底的房子首付……
對他們來說,“憋尿前行”是不是生活強行賜予的枷鎖,而是自己為自己背負的荊棘,因此對“忍耐”這件事有著苦樂交雜的感受,而非白條一句簡單的“生活不是忍出來的”就能概括。
去年爆紅的《感覺身體被掏空》,為所有加班熬夜的人發出了“不要加班”的怒吼,但說實話,聽這首歌最多的場景卻是發生在加班時▼
還有前幾天狠狠刷了一波屏的喪茶,用諸多負能量爆棚的文案狠狠扎了心,但讀完反而多了些積極的心態——生活已經是這樣了,還能怎么樣呢?繼續往前走吧▼
可見,要玩負能量,不是靠單純刺激和拼命打“痛”消費者,而是要讓他們在喪夠了的生活里,找到一點對自我的肯定。
與其站在高地居高臨下地告訴他們“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不如坐下來并肩看落地窗外的夕陽,說聲“兄弟,你的忍耐都是值得的,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
【借貸行業應該怎樣拉攏年輕消費者?】
現如今品牌主和agency們總是過分放大了90、95后的年輕消費者們,甚至有些妖魔化了。
其實我們沒有什么不同,我們和上一輩人一樣勤勤懇懇打拼、踏踏實實奮斗,要說有什么特別的,大概是我們比所有人都更加肯定自我的價值。
這一點給借貸行業帶來的啟示就是,勸說我們自我投資、自我享受、自我管理、自我關愛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借貸產品應當做實現自我理想的墊腳石,而非難以忍受艱難現實的避風港,不要再對接近筋疲力盡的年輕人肆意鼓吹、煽動、榨干他們身上最后一份利,讓他們在“一時爽”的美夢破滅之后更加艱難和后悔。
所以對于借貸行業,要在廣告傳播上打動和拉攏年輕人群,我想大概是著力在以下四個方向:
① 你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
② 你已經很努力了,多少給自己一點小獎勵吧;
③ 你離你夢想的樣子就差一點點了(就差白條了);
④ 不要錯過,不要錯過,不要錯過。
最后說一句,無論白條還是花唄,更適合的場景是“應急”和“獎勵”,如果你指望它能就此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那我想,你也許還沒有見識過,生活真正的樣子。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