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首席營銷官(cmo1967)
一個爆炸性的消息來了!
一代傳奇鞋王百麗或將從此隕落!
4月18日,百麗國際發布停牌公告,停盤原因是鼎暉投資正與百麗高層研究潛在收購交易,據知情人士透露,鼎輝投資正牽頭57億美元(約合442億港幣)商討收購百麗國際,而在停牌之前的市值為444.48億港幣。
近年來,雖然百麗國際積極轉型,但仍然未能改變業績頹勢,此次折價出售,再次說明一代鞋王的隕落,讓人不勝唏噓!
01
一代傳奇女鞋帝國,市值一度超千億!
曾經的百麗無限風光!
江湖上有一句話:只要有百貨商場的地方,就有百麗的身影!
只要走進百貨商場,幾乎超過一半的鞋類專柜都是百麗旗下的品牌,最終你會發現,選來選去其實你買的都是百麗的鞋子。在電子商務不盛行的年代,百麗憑借龐大的門面、店鋪占據量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江湖老大”地位。
從1992年投資200萬港元成立的一家小廠,歷時20年,百麗逐步發展為市值一度超過千億港元的上市公司。
2010年到2012年,百麗每年凈增門店數目都在1500至2000家。在開店最為瘋狂的2011年,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出一家新店。
作為中國最大鞋履零售商,百麗國際旗下除了同名旗艦品牌百麗(Belle),還有思加圖(Staccato)、真美詩(Joy&Peace)、他她(Tata)、天美意(Teenmix)、森達(Senda)、百思圖(Basto)等自營品牌,并且還代理了Bata、Clarks等國際品牌的在華銷售。
據百麗官網資料顯示,百麗是中國鞋業規模最大的公司,年銷售額超過230億元;同時也是國內市值最大的消費零售股,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世界鞋類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二。
“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這是曾經何時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盛百椒曾經說過的豪言壯語。
02
遭遇“關店潮”,一天關店三家!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百麗將打造出一個無比巨大的帝國的時候!2014年,百麗的“瘋狂開店”戛然而止。
2014年,百麗公司開始首次出現店鋪負增長!瘋狂增長,陷入瘋狂驟減!
2016年更是極具惡化,2016年6至8月,集團在內地關閉了276家門店,相當于平均每天關店3家。
在今年3月19日,百麗國際發布的四季度公告顯示:
受鞋類業務低迷影響,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凈利潤將減少15%-25%,同比暴跌19.72%至17.33億元。
百麗鞋類同店銷售下降6.2%,2016-2017年度鞋類業務的收入、毛利及經營溢利較上一年度同期均有所下降。
曾經不到兩天就能開一家新店的百麗,如今卻淪落到不得不靠關店止損的地步,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在國內還剩13062家為鞋類店鋪!
03
成也渠道、敗也渠道
時代變了,消費場景變了。
90年代的中國,從需求端來看,唯一的消費場景是百貨市場或者街邊店,市場上又沒有一個強勢的品牌,這種情況下,立即發展渠道填補巨大的需求真空是最正確的策略。
生意人鄧耀與盛百椒是深諳此道的。
百麗 鄧耀&盛百椒
鄧耀找來了盛百椒,盛百椒將其家族成員動員起來,搞了幾十家分銷商,巧妙繞過了政策上的限制,將分銷做起來了;在1997年的時候,百麗又將分銷改為特許專賣模式,與16家分銷商簽訂獨家分銷安排;在2002年盛百椒又組織分銷商共同成立了深圳百麗投資有限公司,牢牢控制住了零售端。
百麗在上市之前,鞋類業務上已經擁有6個自有品牌和2個代理品牌,上市之后,百麗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比如3.8億收購了斐樂,6億收購了妙麗,16億收購了森達。這換來的結果就是百麗加大了在國內鞋業的布局,擴充了它零售連鎖能力,牢牢控制了百貨商場,也就牢牢控制了中國女鞋業的中高端市場。
在電子商務還沒發展起來,這種鋪貨模式是天下無敵的,因為消費者只能接受這些選擇,買什么完全由百麗說了算。但是,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崛起,百麗通過渠道控制搭建的護城河變形同虛設。
近年來百麗鞋子難賣,折射的其實正是嚴重依賴百貨渠道的品牌商們面臨的集體困境。
隨著消費著購物習慣的改變,百貨渠道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開始下降,電商渠道開始崛起,百麗的核心優勢從根本上被瓦解了——在電商上可沒有辦法復制其在線下的“跑馬圈地”,擁有再多的品牌也不可能“覆蓋”、“壟斷”、“通吃”線上渠道。甚至,這個過去的優勢開始成為轉型的負累。
04
慢慢地死去的不止是百麗
除了百麗,還有達芙妮、真維斯、班尼路、美邦等一系列的服裝鞋類品牌。看看過去這幾年鞋類與服裝企業在港股里的表現,這是整個行業的淪陷。
(鞋類股)
(服裝股)
如果只是單個企業的淪陷,那原因可能是個體的,而如果是整個行業的集體淪陷,其背后必然要打上經濟大環境的烙印。以百麗為代表的服裝鞋類行業其實是中國經濟大環境下的縮影。
在百麗的前20年,中國經濟以令世界矚目的速度崛起,而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這不是受經濟周期的影響才放緩,而是受經濟發展規律的約束放緩,這個放緩過程是長期且難以逆轉。
像百麗等服裝鞋類品牌,基本上是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在中國開始業務,與中國的發展同步。那時候的中國,供給嚴重缺乏,消費者個性上的需求還沒有被喚醒。這種背景下,渠道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復制而不是創新,然后快速鋪貨。所以說,無論今天評論者們如何指責百麗旗下品牌創新缺乏,產品同質,這個策略在百麗的前20年是百麗走向成功的最可能也最容易的路徑。
復制這個策略同樣是那個時候中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最可能也最容易的路徑。
中國經濟的增長帶來了今天一個非常熱的詞——消費升級,消費升級深層次的含義是復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論是人還是企業亦或是國家,都很容易路徑依賴。所以,從復制走向自主創新必然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但不走在自主創新這條路上的企業只會慢慢地死去,這對國家而言亦如是。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玩法。沒有提前進行電商布局,也沒有想對應對電商沖擊之策,太過于相信渠道為王,讓百麗吞下了苦果,千億企業瞬間崩塌!
鞋王百麗國際的隕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 END -
首席營銷官(cmo1967)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