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內容的“基調與風格”,讓“創意策略”更上一步
來源:百聞不如怡見(ID:bwbryj123)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
這段時間看視頻,一直被一段汽車前貼片廣告刷屏,文案是這樣的:“當同行的人越來越少,你會繼續么?真正的強大,是為了每一毫米的改變,博出全力,強者自強!”
我發了條朋友圈吐槽說:#每一個字都懂但看不懂的文案。
看了這套文案,想象上圖這種爬山、過海的“肯定是汽車廣告”的畫面,真的讓人再次懷疑,為啥國內汽車廣告都一個樣?
甚至于,相比國外的精彩廣告,為啥大多數中國的廣告都差點意思?
這點意思差在哪呢?我想絕對不是某些品牌甲方說的“中國民眾的審美趣味還沒到...”這種借口,畢竟優秀而簡單易懂的大獎案例比比皆是(譬如今年超級碗彩虹糖的那個)。
我覺得這點意思差在了基調與風格上。
啥叫基調與風格?
簡單的說,就是研究消費者并找到、試驗出“品牌以何種基調和風格與目標對話”。
它屬于創意策略的一部分,但通常被完全交付給創意人員,而可能在執行時忽略消費者的感受。
基調和風格不能浮于表面,停留在一句“風格明快、基調幽默”這樣的表述上,而應該是策略和創意共同做下去,對創意的具體執行要素做出界定。
在我眼中,這些要素包括但不止于:
在一次傳播的campaign種,它甚至可以是代言人的發言、官微發布的語氣、創始人道歉時的眼神等等。
下面我用幾個類別和案例,分別來展示我總結的,如何使用“基調和風格”來促進策略表達:
1.在品類趨同中做異類
先閉上眼,回憶一下你見到的小孩零食廣告是怎樣的。
是不是很歡快、唱著歌、跳著舞,或者很酷,出現超級英雄帶著大家一起歡樂等場景,總體是輕松愉快,伴你成長?
現在,再考慮一下如何突破這種限制,做出一款完全不同的小兒零食品牌?
想不出別著急,英國零食品牌Nik Naks在1993年就為15歲小朋友量身定制了幾只廣告,產品是爆米花。而操刀廣告的planner們除了關注“目標對產品的需求(即message)”,還關注了“目標對廣告的感受(即基調)”。
他們把TA精確縮小到15歲的男孩身上,得出了重要發現 —— 15歲男生是披著羊皮的狼。他們對那種歡樂的、說教的、色彩斑斕的廣告嗤之以鼻。因此,Nik Naks決定發展出一種完全不同的tone調 —— 怪異、惡心,甚至是恐怖的。
來看出品:
CASE STUDY 1 —— Nik Naks
結果:這支廣告投入市場后六個月,該品牌的市場份額就翻了一倍,小孩子們都被震驚了...他們想的是:“這TM是什么?我從來沒看過(吃過)這樣的零食,我要去試試!”。
在同樣是給小朋友看的零食廣告里,其實到現在你也看不到我國廣告做出的什么風格上的創新、策略上的突破,大家比較喜歡穩定。
還有沒有這種品類趨同中的突破呢?有。
CASE STUDY 2 —— Kenzo 香水
點擊查看案例: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18779.html
具體的分析,大家可以點擊看我之前的內容,這里就不贅述了。
這個片子也是從內容的角度,完全突破了以往香水品類或高貴、或性感等風格和基調,出乎意料引發病毒。viral video會便宜么?看了這個你就不這樣認為了。
2.利用約束、制造約束
約束和限制往往不讓創意喜愛,但我們必須戴著鐐銬跳舞。實際上,鐐銬有的時候也能玩花樣,譬如媒介。
CASE STUDY 3 —— Geico Unskippable
都知道騰訊視頻現在的前貼有時可以5S后跳過了吧?其實跟youtube學的,外國人廣告6,媒介資源也更6。為了保護觀眾利益,必須設置跳過,而agency也必須找到合理辦法吸引消費者看完廣告。
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最賺錢之一的企業,保險公司GEICO就發布了幾個系列的“不可跳過”廣告。這個創意概念本身是利用了媒介的約束,但有意思的是,執行中的重點,正是用還在動的畫面、不動的主角、GEICO的巨大LOGO來體現了這種“蜜汁尷尬幽默”。這種蜜汁尷尬的幽默基調,才是讓GEICO被記住的關鍵。
(話說這種風格還出了新版本,大家可以自行百度“GEICO廣告”查閱。再說一句,巴菲特先生的投資真是精明,GEICO只要通過廣告建立曝光和好感,就能幫他賺到大筆投資用款)
CASE STUDY 4 —— 麒麟“極生”發泡酒
那么,能不能利用媒介,制造出特別的基調和風格呢?
也是有的。日本優衣庫的LOGO設計者,著名創意設計大師佐藤可士和,曾在他的《超整理術》一書種提到麒麟啤酒的case。
為了讓麒麟“極生”發泡酒擺脫廉價的印象,佐藤首先決定在視覺上突出極簡、清爽,用清爽不膩的口感代替廉價版啤酒的感受。而在媒介使用上,他們也大膽放棄電視,而完全使用戶外廣告,從這個角度帶去全新的品牌感受。
3.塑造人格的對話
品牌像人一樣和你對話往往是最難的。這方面的基調和風格,我們拿最頂級的品牌塑造者來舉例,NIKE。
CASE STUDY 5 —— NIKE 不信極限
點擊查看案例: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18369.html
去年奧運會的unlimited you,在NIKE的作品中,可能只算中等水平。但不妨礙我們差他十年八年....在這部片子里,基調和風格淋漓盡致的體現在節奏和配音上。
畫外音從開頭說到結尾,一點不停,一直在與視頻中的明星、演員對話,對白很有意思。而伴隨音樂加快,語速加快,音調升高,我們腎上腺素也極速升高。
最后對小朋友說的那句“OH nononono kid pls don't...”,配上鋼琴單鍵,配上結尾JUST DO IT。完美。
這就是NIKE的基調。
彩蛋:在畫面設計上,這支片子同樣出彩。56s處,創意玩了一個踢碎slogan的手法,這極為重要。試想 —— 有幾位大中華區品牌的CMO允許這樣做?那么一個品牌一旦這樣做,觀眾會怎么看待這行為背后的品牌?
這是個能玩,敢玩,會玩的品牌。
4.創新表達形式
如果表達形式被創新,那么一種前所未有的基調和手法,就很容易建立起來。
蘋果讓你別眨眼的快閃視頻就是如此。這只視頻以緊湊的節奏、畫面,讓果粉享受了一次2分鐘的視聽盛宴,感受真的不亞于一場段子手發布會...、
CASE STUDY 6 —— APPLE 快閃視頻
點擊查看案例: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18832.html
結果是什么?
從無數品牌默默的模仿這個視頻,到甚至朋友婚禮都有人用這個風格...我們只能說創意形式的突破也可以牛B到這個程度。
噢,如果沒記錯,NIKE還有一個純文字的社交視頻廣告,鼓勵你 time is precious,趕緊去運動吧,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形式創新。
5.文化的釋放與表達
從科學角度來說,正態分布模型可以用來描述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包括文化潮流的崛起,有主流文化,就必然有邊緣文化。而文化的釋放和表達,正是許多品牌可以借助的由弱勢到強勢的順風車。
站在邊緣,與老大哥斗爭的模式屢見不鮮,比如Apple和IBM、pepsi和cola等。我們今天來看看Levi‘s在上世紀的努力。
CASE STUDY 7 —— Levi's 501
這支片子的背景是:上世紀89、90年代的歐洲處于后-朋克時代,而牛仔褲早就不被認為是什么時尚單品了。而通過與代理商梳理策略,李維斯決定重新強調501的美式風格,而策略的重點既是要表達的這種文化、風格和基調。
他們創造了一種復古的,類似1950s年代風格的fantasyland,隨處可見的是“pouting girls in tight mohair sweaters and sharp-cheek-boned boys with pomaded hair”(原文)。這個虛構的時代風格,引發當時年輕人的一股復古熱潮。甚至是當時無數歐洲熱血青年從過去的三角褲改成穿平角褲....
還有一只優秀的片子,我看完驚到下巴掉了:
這些501的TVC,在結尾沒有什么總結性的slogan、tagline,也就是說key message完全運用整個片子的畫面、音樂、故事傳達,這正是基調和風格作為核心策略的典型案例。
現在廣告中,一些文化潮流屬性很強的品牌也會用這種類似叛逆、號召的方式,來進行文化的表達與釋放,譬如adidas去年的your future is not mine,也可一看。
結語
回憶上次你去面試的場景。
你是不是先觀察前臺、公司環境,辦公室的陳設擺放,最后是面試者看你的眼神、表情、手勢,是否微笑等等,通過這些信息,你的潛意識會在1s之內判斷出對方對你的情緒和態度....
這就是人類大腦的思考過程(thought process),它很符合進化的順序:先要生存(survival),然后是判斷情緒與關系(social relationships),最后才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這正是為什么基調與風格如此重要的原因。它決定品牌以怎樣的姿態溝通,而“姿態”其實是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類”的修飾詞。
如果說關于key message的策略是理性左腦的工作,那么基調和風格則必須調動感性右腦,基于受眾的整體感受做設計,并且在實踐中一步步完善。
這是它困難的部分,也是它有趣的部分。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