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實驗室:離開微信12個小時,你會怎么樣?
來源:南方都市報(ID:nddaily)
微信是現在許多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連接方式。微信自上線六年以來,人們開始逐漸對它產生了一種微妙的感情,開始變得手機不離身,微信如影行。
但是微信真的那么“重要”嗎?如果突然間微信與你的生活完全隔絕開來,我們是否還能如常地生活?
這是微信的一項實驗。
《微信實驗室之“網癮爸媽”》
實驗的內容是要讓實驗對象徹底離開微信12個小時。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他們要退出微信客戶端,并且12個小時對它“不聞不問”。
而視頻中的這對“網癮爸媽”,則是微信實驗室許多次的實驗中,比較有意思,也是效果最好的一個案例。
相信大家看完了這個視頻一定會感觸頗深。不過先不要急,我們再來看看接下來的幾則小故事。
1
終于教會爸媽學會用微信聊天了。
離家去外地工作之后,爸媽每天都要給我幾十上百條消息,甚至還要轉許多雞湯文給我看。就連那些壓根不知道是不是謠言的文章,也拼命給我轉,還一直提醒我看,生怕我忽略他們。
雖然想起來有點好笑,但是心里卻是暖的。
一天早上,我睡醒打開微信,發現我媽竟然給我發了個紅包,我趕緊一條語音消息過去。問我媽怎么突然給我發了紅包。
“今天是你生日啊,你忘了?我讓你妹妹教我用微信綁定了銀行卡,給你發個紅包,這微信紅包也忒方便了。你一個人在外頭不容易,媽現在不能給你做飯,你自己去買點好吃別虧待自己,啊。”
語音還沒聽完,我在手機的這頭已經泣不成聲。
2
王奶奶出門去交水電費,結果半路錢包被小偷給順走了。
等到了水電處交錢的時候王奶奶才發現,自己錢包沒了。
雖然錢包里沒幾個錢,也幸虧沒放什么證件,但是白跑了一趟,王奶奶還是很郁悶的。
“老婆婆,現在用手機微信支付,可以足不出戶,在家里就把水電費交掉了。”水電處的工作人員熱心地和王奶奶講道,并且拿出自己的手機,演示給王奶奶看怎么通過微信繳費。
王奶奶拿出了兒子給自己買的智能手機,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也下載了個微信,開始琢磨著微信繳費的操作。
“現在微信可真是發達,連錢都能隔空付了,實在是太方便了。”
3
小A曾經是一個性格有點內向的少女。
平時她寡言少語,獨來獨往,因此沒有什么朋友。
但她很愛閱讀,也很喜歡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記錄下來。
最近小A注冊了一個微信公眾訂閱號,慢慢學著像那些大V們一樣,沒事就寫寫小文章,配上好看的圖片,放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出來,再轉發到朋友圈,賺賺人氣。
有一天她發現,公眾號竟然漲了近乎上千的粉絲,如此多的認可與關注,讓小A有點驚訝。
后來小A始終堅持定期發文章,對這件事情也越來越感興趣,也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關注她。
現在,小A已經變得陽光了許多,當然,她也通過她的才華,收獲了很多真心欣賞她的朋友。
微信,現在幾乎是人人都在用。
這個連接著語言、文字、支付、文件以及社會服務等功能的“超級”移動端應用,連外媒都感嘆它的強大。
All in one, everything on Wechat.
像上面這句說的,微信就像一個巨大的功能集成體,它將其他有社交、社會服務、閱讀甚至理財等功能的APP,全都聚合在一個載體上。除了具備基本的社交功能以外,它還有近乎齊全的社會服務功能。
正因為如此,它才吸引了那么多的忠實用戶,并且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離不開它,甚至依賴它。
我們不難發現,一天當中,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用微信,因為他們工作、生活甚至是學習,都與微信息息相關。微信似乎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于是,很多人開始對微信“上癮”了。
他們睡醒一拿起手機,首先就是打開微信。睡覺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在看微信。上下班的路上看微信,工作的時候看微信,吃飯的時候也看微信。甚至有的已經嚴重到,離開了微信他們會感到渾身不舒服。
就像視頻里的“網癮爸媽”一樣。
離開了微信以后,非常地鬧心。
本來每天都無時不刻在玩微信,現在突然要完全脫離它,這對于兩位老人來說的確會有些不習慣。與打游戲上癮、吸煙上癮等癥狀類似,在這種渴求突然無法被滿足時,是個人都會心癢癢。
但往更深一層來看,二老在離開微信之后的“鬧心”,完全只是因為不能玩微信而鬧心?
不全是。
他們之所以離不開微信,其實還因為他們對子女、對親友有著不可割舍的牽掛。他們只是習慣了在微信上與親友頻繁地溝通,因此在突然不能用微信的時候,才會覺得不安。
其實很多的父母也和視頻中的"網癮爸媽”一樣。如果孩子一天沒有在朋友圈出現,就會開始擔心。
因為心中總有牽掛,所以在離開微信聯絡不到親友的時候,才會鬧心。
但是當他們離開了微信,二老與親人們的距離變得更近了。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孫子女,享受天倫之樂。
當他們離開了微信,本來天天只會盯著手機看的老夫妻之間,突然就有了契機親口對彼此訴說衷腸,表達心中積淀多年的愛意與感激。
我想,這個實驗讓兩位老人獲得的,已經遠遠超越了“只是讓他們不要太過于依賴微信”的意義,而是讓他們真正地從內心里認清楚自己最在意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通過微信,我們可以隨時和朋友聊天,想念親人時,發條微信就可以聯系上。沒事翻翻朋友圈,可以了解朋友們都干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讀到有意思的文章,也可以轉發給別人看。買東西的時候,可以微信支付,連錢包都不用帶。
多方便啊!
可我們是否思考過,微信聊天如此方便,這會不會就成為了我們懶得去探望親人與朋友的理由?我們會不會因此而不再期待、珍惜難得的見面?
一天的時間,本該可以做許多更有意思的事,可如果老是在刷朋友圈,難道不會有點浪費時間嗎?
微信支付真的就比出門帶現金付款更方便嗎?萬一遇到商家沒有安裝微信支付功能,而我們身上又無卡無現金時,要怎么辦?
微信讓大眾實現了碎片化閱讀,人們能夠利用更短的時間獲取更多的訊息,但這樣是否會讓人們越來越忽視深度閱讀的重要性,而放棄認真、刻苦鉆研的態度了呢?
再之,開會也流行拉微信群線上進行了。工作上的溝通,微信聊天小窗三言兩語即可搞定,連打電話的動作都省去了。可是這樣效率就是最高的嗎?難道在執行的過程中就確定不會出什么差錯嗎?
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以微信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是和我們想的一樣快捷有效?微信是否真的能夠幫到我們,而不是在起反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我們之所以會喜歡用微信聊天,其實是因為它能隨時讓我們與所在意的人交流。我們之所以會熱衷于刷朋友圈,其實是因為我們熱愛分享生活中的美好。我們之所以習慣了微信支付,其實是因為我們更習慣它的便捷。我們之所以會經常碎片化閱讀,是因為我們希望能隨時隨地獲得更多的信息。我們之所以頻繁用微信在線上討論工作,是因為它能夠讓我們降低溝通的成本,在盡量少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務……
微信改變的只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
當我們習慣了使用微信,再從微信的世界中回歸生活本身,我們也許會更有沖動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更有膽量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更有心思去發現生活的美,將有限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例如幫爸媽做一頓飯,坐在他們旁邊陪他們多聊會天。沒事約約三五好友出來聚聚,喝點小酒笑談人生。項目小組時常碰頭腦暴,嘗試是否能夠擦出什么創意的火花。
等等。
微信作為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許多行為的一個載體,其發展不會停滯不前。而時代在不斷變革,科技在不停進步,人們的觀念也會隨之逐漸地轉變。當有一天人們發現自己開始不再那么依賴微信的時候,我們也衷心地希望,微信能夠以全新的姿態呈現,并和現在一樣,始終陪伴著我們去感受生活的多彩。
只有離開了,才知道離不開的是什么。
“離開微信的十二個小時”的實驗紀錄片目前已經進行了六期,鏡頭真實記錄了這六組人物在退出微信的這段時間里所發生的故事。通過這些真實的案例,也許我們會開始重新思考微信的價值,感悟連接的意義。
《微信實驗室》預告片
點擊查看《微信實驗室》全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