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趙圓圓談廣告(ID:addogking)
本人祖傳三代醫生,太爺爺老中醫,爺爺牙醫,父親骨科主任醫師副教授,可惜我年幼頑劣,不喜學醫,父親帶我去醫院實踐,我拉著病患家屬說:“你們放棄吧,讓他趕緊投胎轉世豈不更好”?一臉熊孩子本命。父親無奈,把我送進了美術學院,畢業做了廣告狗,一干就是十五年。
可能是從小耳濡目染,這行干多了發現,廣告理論和醫學理論是相通的,都是有病治病,沒病保健。既要能治當下的急癥,又要警告病患可能會得啥病。既要解決當下的品牌問題,又要指點未來的發展方向。
先說常見病,如果把廣告公司和品牌方看成一種醫患關系去處理,你會發現很多癥狀的病因都是復雜而充滿誤導的,有人牙疼就是牙疼,但有人牙疼是心臟病要犯了。所以對癥下藥之前,你需要了解的更深。
廣告圈的三個常見病
常見病一
廣告公司覺得自己特聽話,
甲方覺得你聽不懂他的話。
從繃著臉裝逼的大4A,到苦哈哈執行的小LOCAL,哪家agency沒點狗腿精神,客戶說啥就是啥,客戶打哪我指哪。客戶是權威,客戶是爸爸,客戶是佛祖安拉耶和華。
客戶說創意不行,你下次提案帶了一筐新創意;客戶說策略有點弱,你就找個策劃團隊in house;客戶說產品還是沒說清楚,你就把logo放大放大再放大。客戶說要做social接地氣,你甩手就是一個皮皮蝦我們走。
所謂聽話的孩子沒糖吃,服務越殷勤的乙方得到的評價往往是soso一般般,廣告公司可憐巴巴,認為這客戶是個大作逼,怎么伺候都不滿意。時間長了雙方都一副無fuck說的便秘表情。
事實上,客戶永遠比廣告公司更了解消費者,他們借助微信、QQ、京東的大數據,拿著電商的周財報,還有消費者結過幾次婚今天抽了幾根煙的詳盡資料,可以近距離和消費者對談。而廣告公司坐在辦公室里敲出來的ppt都too naive。
客戶的問題是:
做了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但不知道該怎么告訴他們,怎么表達的更好,怎么吸引關注并消費。這時候,需要一個能說會道的廣告公司,把產品好好吹一吹。
品牌懂消費者想要什么,廣告公司要懂消費者想聽什么。
為什么消費者有時候討厭廣告,因為會干擾他們正在享受的事情,只有在“有需求的時候,看到了符合需求的廣告”,才不會討厭。
做好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兩個重點:
a. 廣告做的精美好看還應景,激發了需求。
b. 廣告投的媒體頻次剛剛好,沒有干擾到他。
所以大多數正確的廣告,往往是精煉產品點,投準類別媒體,不折損消費者觀看體驗,這種情況下,好事往往就全來了,銷量上去了,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也來了,創意也blingbling。
總結下,聽話也分三六九等,客戶不是要你聽他的話,而是要你聽懂他的話之后,做出正確的廣告。
常見病二
并不存在的主線大創意
廣告公司給客戶做campaign提案的時候,特別喜歡用“點線面法”,一個創意點,一條活動主線,一個受眾覆蓋面。這又是一種傻聽話的辦法,以客戶聽得懂為前提。這樣的提案,看起來無比精彩而完整,思路清晰,PPT炫酷。客戶為你轉身,阿康為你鼓掌,美術和文案都覺得你好棒棒。
但實際上呢,消費者不會在你預熱的時候老老實實進來,也不會跟著活動認真做完一階段二階段三階段。消費者是亂序參與的,可能是活動中期才關注,也可能活動結束了看到別人玩的挺高興才想去參與。
舉一個例子:一個醫院的前臺護士人很善良,對每個詢問的患者都笑嘻嘻的,耐心傾聽并解答各種問題,但只要有一次,她可能累了,懶的重復或者回復的時候臉色不好,那么這個患者就會覺得護士脾氣大。因為雙方接觸的機會就這么一次。
同理,你想想哪個廣告活動你曾經從頭追到尾?每個環節都參加過?基本上就是一眼一瞬間,提褲子說再見的節奏。
所以,在這短短的接觸期,花式呈現品牌多角度的特色hin重要,就像個小姐姐拎著裙角轉圈,順便跳了一小段flamingo,還打著節拍飚了兩句女高音,你頓時覺得妹紙顏值高聲音屌舞跳得好還是個西班牙通。
常見病三
左手打聲量右手扛業績,
市場部心好累。
現在越來越多公司的市場部開始背業績了,除了品牌知名度的考核指標,還用銷售數字來衡量市場部的工作。于是,甲方也要琢磨如何讓廣告“品效合一”。
什么是“品效合一”,奧美有一個類似的雙峰理論:創意追求嘎納金獎,效果追求艾菲金獎。再說的簡單粗暴脫褲子一點,就是:聲量+銷量。
聲量還好辦,銷量怎么搞,廣告公司一秒鐘目光呆滯。這個問題源自收費模式,都是月費制或者項目合作制,但并沒有利潤分成制。即使可口可樂全球啟用更追求實效的考評方式選擇廣告代理公司,但也只是掐緊了乙方的脖子,而不是利益風險共擔。比如奧美服務了IBM幾十年了,IBM也沒給奧美分過股份啊。
但這個時代有個好處是,有需求就有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也許不在代理商,而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廣告。
傳統媒體廣告的路徑太長,比如以前從電視看到廣告,再走出門到超市買回產品,中間的干擾和不確定性太多了,促銷員兩句話就能讓顧客臨時改主意。
而現在,一條漂亮的微信朋友圈廣告,看完之后下面增加了一個按鍵:“立即預約”,這無形中加速了購買決策流程。
也就是說,銷售問題并不一定非要依靠創意解決,有時候需要改進的是廣告產品。
三帖秘制良方
良方是對未來的預判,現在的頑疾得等未來的趨勢來推動治愈,類似羅振宇吳曉波喜歡預測人類未來大趨勢,算大保健。我寫個廣告行業小趨勢,也不敢預測太長的,就2017-2019這三年吧,算小保健。
之前寫過一篇《趙圓圓的2017年品牌營銷趨勢預測》有人評價總結多預判少,那這篇就加幾條給大家補補身子骨。
一號良方
廣告會更像三體,開啟升維打擊
以前的廣告是一維:
文字和圖。例如平面廣告。
后來變成二維:
聲音和畫面。例如TVC。
再后來變成三維:
能聽能看還能動動手參與。例如H5。
接下來是四維:
一個多功能廣告組件。可以組合全屏視頻、360度全景圖、輪播圖、短視頻等,從而多維度的快速全面了解品牌。
比如,男人都喜歡的翹臀保時捷,最近投放了一個朋友圈視頻原生推廣頁廣告。既可以看高逼格廣告,又能看車體全景。
還能洋洋灑灑的寫一句評論裝逼:這個廣告推送真精準啊,沒錯我就是目標人群。
完整視頻
案例詳情: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20461.html
這種廣告產品其實是一種新的廣告進化模式,可以根據需求進化成各種變體,比如大數據告訴你消費者都在微信泡著,你想在微信朋友圈發條廣告,于是廣告公司想出幾種創意表現形式,就像360全景,H5搶紅包,互動視頻等,微信廣告產品就在需求推動下開始進化。
微信不是央視,央視的15秒30秒貼片格式風雷不動,必須照著來,微信的廣告產品可以隨需應變:消費者體驗-品牌方需求-廣告公司創意-微信廣告產品-滿足消費者體驗-迅速達成購買意向。一個閉環流程。還是不斷進化的。
廣告產品升維之后,距離聲量和銷量雙滿足就更進一步,我覺得能做到這才算是“品效合一”的開始。
二號良方
廣告干擾越少,廣告效果越好
去年研究了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淘寶、百度、滴滴、美團點評等差不多十個主流app的廣告產品,發現有個趨勢,就是對用戶干擾越少的廣告效果越好。
微博大概有幾十個廣告產品位,從搜索框到熱門推廣再到瀑布流插播,無處不在,這還不算網紅大V做的軟廣,今日頭條開屏廣告進化了好幾次,滴滴的分享紅包幾乎成了招牌,而美團點評則是把硬廣和點評分的清清楚楚。
這其中,微信和美團點評的廣告干擾最少,據說微信朋友圈廣告整體體量巨大,但實際上活躍度再高的用戶,最多一天也就收到一條。而且有個小細節,如果你收到了廣告,在一定時間內并沒有點贊或留言,刷新之后這條廣告就消失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低干擾度要想吸引眼球,就必須體驗更美好一些,美團點評是幫助商戶優化圖片和界面,提供更詳盡的商家信息,有點像美顏。朋友圈視頻原生推廣頁廣告是做趣味視頻外層,全屏瀏覽和極速加載,loading頁面沒了,畫質高清,互動也流暢不凝滯。
三號良方
除非你的廣告是基于“有沒有人搭理”,
否則就像黑夜中駛過的船一樣無聲無息。
在一條廣告里的互動,從早期論壇的“廣告貼鑒定完畢”,到H5的搖一搖吹一吹,到各式各樣的分裂紅包,再到朋友圈廣告的“造起來吧董小姐”,再到最近流行王者榮耀的粉絲自發產生的內容,社交廣告已經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圍觀熱議-戳戳點點-創造衍生內容。
微信廣告是基于強關系鏈,所以每次有微信朋友圈廣告出現的時候,就像一場盛大的廟會,評論區你的好友都冒出來了,大家仿佛一下子有了共同話題。
以后開創意會的時候,阿康可以多問問創意這樣的問題:你這個創意會有人來評論嗎?這個互動會有人覺得好玩嘛?會有人來惡搞我們的廣告嗎?“能不能互動得起來”會成為檢驗優秀廣告的新標準。
放一個王者農藥發紅包的的例子,依舊是新一代的朋友圈視頻原生推廣頁廣告。
不僅僅是觀看體驗中的互動,還有轉評贊的互動。
當然,衍生出的UGC,也算成功的互動。
比如了解你的小學生隊友,和你隊友的游戲裝備。
總結
結交了那么多客戶,投了那么多亂七八糟的新媒體,做了各種奇形怪狀的campaign,在摸著石頭一直沒過河的新媒體營銷蕩口,忽然覺得一切都變了,又好像一切都沒變。吸引人的廣告依舊是:看著好看,玩的開心,買的方便。
希望廣告人都好好研究研究各種新媒體廣告產品,不要抱著TVC海報H5打滾了,創意不只是一個腳本一個畫面,還可以是一個產品一種技術或者一條生態鏈,別擔心實現不了,只要需求對,在這個社會高度分工的時代,總有人會幫你實現。
為什么廣告常見病總是不會好,為什么甲乙方關系和醫患關系一樣糟,歸根結底就是連個朋友圈視頻原生推廣頁廣告都沒搞球懂。
所以,文科生們,加油啊,
別看《愛樂之城》了,
那個不科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