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的數據,怎么搖身變為內容營銷的好牌?
前幾天,大眾點評發布了《2017大眾點評必吃榜》,評選出“全國必吃50榜單”、“城市必吃榜”及“品牌餐廳勢力榜”。根據大眾點評綜合事業群總裁張川透露,這份榜單的評選規則是:“不設任何評委,全部基于6億用戶的2億余條真實評價得來;口味是唯一評選標準;本地用戶評價占比超過70%。”
對于民以食為天的吃貨中國人,這份榜單上線后引起了吃貨網友們的關注,對此榜單的反饋也是褒貶不一。
有網友吐槽榜單水分太多,不管是北上廣國際化大都市,還是成都、天津美食勝地, 榜單上日料和西餐的身影不要太多,泱泱大中華美食竟然要靠舶來品撐場面,活脫脫的營銷榜。而另一部分網友表示,該榜單確實有一定靠譜性,大眾點評大數據依據 一套算法而完成的榜單,可以作為旅游中的輔助參考。
在大數據作假時代,就像知乎網友說的“大概除了封神榜瑯琊榜高考落榜,其他大部分的都是營銷榜”。將數據作為營銷內容,有幾個比較明顯的優勢:有說服力、客觀性和專業性,但是玩不好也容易弄巧成拙。想起了幾個在我印象里比較深刻的數據內容營銷案例。
1、我和微信的故事
2016年年初,微信推出《我和微信的故事》H5,回顧了每個注冊用戶與微信的故事——“哪一年注冊,第一個好友是誰,收獲了多少點贊”,用戶紛紛截屏回憶過去的微信時光,繼而刷爆了朋友圈。
《我和微信的故事》
案例詳情: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20080.html
而早在之前就有支付寶十年賬單、餓了么八年賬、知乎單…類似于此的數據內容營銷每年年底都會在朋友圈刷一波,帶來有效的品牌曝光。為什么這樣的數據內容營銷屢試不爽呢?
幫用戶記錄行為:任憑人們記憶再好,也沒有直觀數據對往事總結來的客觀和印象深刻:“支付寶一年消費了多少錢,一年來點的外賣最多是哪一家,微信認識的第一個朋友是誰”……這些數據你不知道也沒什么影響,但是當產品數據直觀告訴你,會有種被理解和重視的驚喜體驗。
滿足用戶的社交分享欲望:當朋友圈都在曬自己的數據總結賬單時,一個新的熱點話題產生了,數據不一樣的,或者有值得曬的地方,用戶肯定會分享出來,比如支付寶年消費千萬的土豪,還不趁機滿足下虛榮心。
2、滴滴加班排行榜
如果說“大眾點評必吃榜”因為商業屬性比較強烈并且數據結果失實而收到一些負面聲音,那么滴滴加班排行榜就是一個喜聞樂道的數據內容盤點榜單了。
16年年底滴滴出行連續推出了2016年各大加班公司的數據,包括金融、互聯網、營銷三個本身就具有話題性的三個行業。而廣告公司加班排行榜更是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強烈圍觀。所以面對公司海量的數據,選準一個具有話題性的角度進行盤點總結,是觸達消費者至關重要的一步。
可以看到雖然在圍觀群眾中,也有不少人吐槽榜單數據不準確的,但是這份榜單本身不是商業榜單,所以其娛樂性所帶來的話題傳播效應已經完成了其營銷目的,強化了用戶加班打車就打滴滴的使用印象。
滴滴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
http://www.sh-jinniu.com/articles/33011.html
大數據主旋律時代,數據的價值不可估量。“騰訊每日新增加200-300TB的數據,淘寶每日訂單超過1000萬,阿里巴巴已經積累的數據量超過100個PB。”海量數據除了運用到大數據精準營銷(其實現在也沒有誰能說明白效果到底如何),以及打造出類似于百度指數、新浪熱搜榜、新榜等數據型工具產品外,怎樣將數據作為內容進行有效的品牌營銷也是值得探討的小話題。你印象中還有哪些比較有趣的案例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