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講道理!市場真的變天兒了,傳統企業急需營銷破局
前言:筆者從事CRM工作十幾年,經歷了不少特大型、大型企業的相關業務項目,并且直接感受到企業在對待營銷,特別是數據營銷方面工作的態度變化。這里分享一些體會和建議。
作者:Wayne
數英網DIGITALING 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
先說個看似題外話。
CRM,本質上就是以數據為驅動的營銷。
在沒有“數據驅動營銷”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就開展著圍繞數據獲取、數據分析、數據洞察的營銷工作,所有營銷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close-loop”,“閉環”。所以,那時候我們不叫data driven marketing,而是叫close-loop marketing。
這件事情發生在15年前,隨著時間進行到15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企業,甚至很多貌似很強大或者至少很大的企業,都沒能實現這一點。
第一章
變天兒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營銷,在任何一個有自己品牌的大企業中,都占據了大量預算,但是效果究竟怎么樣,有誰能夠說得出來?或者有誰愿意說出來。
這確實是兩個問題,前者是能力問題,后者是態度問題。
從態度問題來說,中國經濟宏觀大局與企業的關系,就像大海與小船,船隨著潮漲潮落。幸運的是,潮一路漲了30年,企業也就跟著漲了30年。當中國企業出現在Fortune 500時,那些企業的舵手們、船長們,知道自己為什么變的全球矚目了嗎?恐怕他們心里的答案也是有的,那就是分享了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紅利”。有人說,中國企業雖然迅速變大了,但是從來都沒有強過。這種例子還是不少的,比如汽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也已證明是個失敗,甚至現在汽車行業又有淪為互聯網公司的OEM代工廠的苗頭。
營銷領域,之前中國市場的態勢是,生產稀缺,用戶過剩,只要造出來東西有渠道就能賣掉,那是渠道為王的時代?,F在不然了,市場變成了用戶稀缺,生產過剩,商家要想方設法去滿足用戶的挑剔需求,制造出個性化產品,還得猛著吆喝,360°的展示賣點。
時代真的變了,躺著賺錢的好日子過了就是過了,市場回歸理性,增長回歸正常。從全球市場看,包括IBM、SAP等IT行業巨頭,都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推出了營銷精益化的解決方案,同時,那個時間段開始還興起了Hubspot、Marketo等新型公司,專注于通過營銷自動化等手段提升營銷效率。
看來至少從企業主層面,隨著大勢的變化,態度主動或被動的都要改變了,否則只有X路一條。那么接下來,能力問題就提到了日程上。
在我們接觸的企業中,幾乎都是各行業全球、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其中就有典型的伴隨著中國房地產迅速增長而增長的家電等企業。這些企業,頭腦清醒的掌舵者,在完成了資本的積累后,開始考慮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誰都知道,脫韁野馬般的增長不可持續,早晚要回歸到像那些老牌帝國主義一樣的增長速度上(而且,還有個增長動力的問題,即增長究竟是由政府驅動的,還是民間驅動的問題,這是另外一件事)。面對充分競爭的未來市場環境,究竟該如何應對?
在戰略決策者審視這個問題時,他們驚恐地發現,原來自己對于市場其實了解得還不如哪些小商小販(他們的經銷商、代理商,好多這類企業在這些品牌主面前差不多就是小商小販),因為人家沒有廣度但是有深度,很熟悉所在市場的用戶特性,描繪起來如數家珍、栩栩如生,用時髦的話說,就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實現了360°用戶建模??墒瞧放浦髂?,由于并不面對最終用戶,其實不如那些經銷商們了解市場。
畢竟長期以來,品牌主只要把貨賣給經銷商就可以了,后面的最終鋪向市場,是經銷商的事,品牌主主要提供的還是營銷資源支持等上端行為,并不直接面對市場。以前品牌主想要了解用戶,只能通過飛行訪問(Flight Visit)、田野調查(Field Research)、焦點群訪談(Focus Group)等方式。無論哪種方式,只能是抽樣,而且是極少量的抽樣。通過與一些企業的溝通,發現哪怕是不同行業,其用戶調研時抽樣的數量都一樣少的驚人,絕對低于你想象(具體多少用戶比例得保密,否則恐有被滅口風險)。
而現在,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數據技術的發展,更有連接技術的發展(比如物聯網、O2O等,都是連接技術的一種應用),使得品牌主有機會將他們分布在全國、全球各地的用戶,像螃蟹一樣串起來,一一“窺探”,一一“拷問”。
第二章 從連接技術開始說起
即將發布,敬請期待。
- END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