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步入淘汰期了嗎?
來源:胡桃苑(ID:walnutcenter)
圖片:Marion Arbona
文案:經人民日報海外版內容加工
2017年是微信公眾號的第5個年頭,近兩年“公眾號將死”的言論不絕于耳,人民日報海外版6日發布文章《微信公眾號步入淘汰期》,給出當頭一棒。
面對著眾多的微信公眾平臺的博弈,現在做公眾號還有機會嗎?微信公眾號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
現狀:打開率低,進入淘汰期
你關注了多少微信公號?每天打開看的有幾個?
艾媒咨詢《2016年APP與微信公眾號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超過1200萬個微信公眾號中,60%微信公眾號堅持更新內容,受用戶持續關注微信公眾號占比僅為10%。其中57.9%網民因微信公眾號更新頻次低而取消關注。
根據互聯網行業的高更新率、高淘汰率的規律,任何新鮮事物一旦進入穩定期,隨之而來的將是殘酷的淘汰期。過去一年,已經有很多微信公眾號停止更新,或者不再運營;新加入的公眾號更是舉步維艱。
緣由:市場飽和,內容同質化
為什么會這樣?
第一,這是任何互聯網新生事物的一般規律,微信也概莫能外。
自2012年微信面世以來,微信公眾號經歷了“野蠻生長”,公眾的“喜大普奔”,資本的“圈地運動”……到如今,各領域公眾號進入接近飽和、穩定的新階段。
這個階段里,初期的百家齊放演變成了內容的魚龍混雜,用戶沒有精力關注這么多的同質化內容。因此,一些內容毫無特色的同質化公眾號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
第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創新是痛點。
有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的文章中,原創內容只占到一成。對于一些做慣了“搬運工”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者來說,未來將遭受內容版權侵權、專業積累不夠、內容生產受傳統媒體擠壓等各方面的威脅。
而對這些微信公眾號來說,如果不能持久地輸出有價值的觀點和想法,并將其進行創新性的包裝運營,斷崖式的“掉粉”將為期不遠。
第三,變現壓力一直存在。
從目前情況來看,自媒體內容變現,光環只屬于少數。
據新榜最新發布的2016年《自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自媒體24.5%的收入來源于軟文廣告。其盈利模式與傳統媒體相比,并沒有本質區別。
而少量自媒體盡管已經探索出一條粉絲經濟+電商的變現之路,但也遭遇了一些發展上的瓶頸,比如規模如何做得更大,進入其他領域后如何滿足監管要求等。
未來:創新運營,走向專業化
隨著公眾號在垂直領域不斷細分,各大移動門戶網站紛紛推出自己的自媒體平臺,用戶的注意力也越來越分散。
接下來,各個大號將走向何方?
1、持續創造價值
保持公眾號運營的持續性是最關鍵的。這包括運營者持續的學習、公眾號持續運營并持續提供價值。
在知識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運營者不僅需要不斷學習同類型平臺的運營模式、寫作模式和學習行業內知識,以提高自己的行業認知,還需要持續提供讓用戶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并將其堅持下去。
2、組建專業團隊
從知識的快速迭代的角度上說,以往僅靠幾個人的單打獨斗就想運營好一個公眾號的想法,在新階段將不再現實,也是自絕門戶。運營者應該保持開放態度,吸收更多各方面的智慧人士加入。
3、注重互動運營
運營也很重要。“三分內容,七分運營”。
公眾號當然不應以炒作營銷來“騙粉”,但是策劃相關的活動,還利于讀者,對于和讀者進行溝通、提升平臺的品牌價值卻是十分必要的。
4、自媒體品牌化
未來有品牌的自媒體不會有太多,所有行業的知名品牌也只有大家熟知的那幾個。
所以,在現階段品牌還不多的情況下,自媒體著手建立自己的品牌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只有在紅利期建立了品牌的自媒體,未來才能有比較強的壁壘。
5、垂直自媒體更具潛力
現在大量自媒體內容集中在幾個進入門檻比較低的領域中,呈現出過剩的狀態,而專業的垂直領域領域則依然是藍海。下一步會有很多風險投資關注各個領域當中有價值的自媒體。
除此之外,短視頻未來會成為自媒體內容呈現方式的主流。尤其是在移動端,老百姓消費內容的方式會更偏短視頻。
結語
總之,要做好公眾號,尊重用戶體驗第一的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公眾號進入淘汰期后,這個定律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當用戶在關注公眾號、分享內容更加理性時,有價值的內容才更顯珍貴,也永遠不會過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