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只有知名度,沒有忠誠度”?LV的垃圾袋聽說后,笑了……
作者:小豐 ,來源:小豐品道
“品牌只有知名度,沒有忠誠度、美譽度!”
“諾基亞產品不行了,消費者立刻拋棄了它!”
“消費者憑什么要忠誠?”
華與華老板華杉的這個觀點,“信號”強,“播傳”廣。
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反品牌話語:
“如果忠誠度存在,為什么那么多品牌倒閉?”
“美譽度我信,忠誠度在哪呢?”
“沒有知名度,就沒有美譽度忠誠度,所以還是只有知名度!”
“你叫它,它答應嗎?”
一旦這個經典語句出來,就進入了中國式辯論的死胡同。
產品是肉身,品牌是精神。精神不能脫離肉身而存在,如果能,是鬼魂!這相當于說:如果你死了,還能在微信群“拍一拍”我嗎?如果能,會炸群!我的星球號剛創建,這個話題立刻成了最熱門辯論賽!
“有網購后,去龍之媒書店只是看看”
“消費者,哪便宜去哪買。”
引發各路大神紛紛下場,理性撕逼:
現象級大神空手認為:這些舉例反證了品牌忠誠度的存在。IP專家領頭楊則反對把品牌和產品混為一談。
“一起創意”晃總部分觀點:品牌是為了解決產品同質化而誕生的。
我的觀點是:林徽茵這個肉身消失了,梁思成就另娶了。但金岳霖的“癡”卻證明了品牌忠誠度的存在。
金岳霖當然不代表大多數,但“偏好”卻是普遍人性。
不談品牌的拉丁詞根。不談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說一個常識:忠誠的心理根源是偏好,偏好是基因,是本能。
寫進基因里的偏好,早于后天知道的“名”。麥當勞著名的搖籃廣告就是印證。“一個小寶寶躺在搖籃上,蕩來蕩去。當看到M這個標志時就笑,看不到就哭。”“M”對于嬰兒既不是商標,也不是商品。“M”只是個識別,嬰兒只是“識別”出自己的一個“偏好”,和“M”這個商品沒有關系。
品牌最初只是“印記”,只是“識別”,“偏好”和“識別”同卵而生。“不一樣”,才有偏有好。后天是無法否定先天的。就算做了變性手術,也否定不了先天性別。
從“偏好”到“忠誠”,路徑如此:識別~偏好~偏好共鳴~偏好互認~偏好共生~可持續性偏好~忠誠
華杉同學對品牌是靜態思維,沒有認知到品牌是動態的。靜態思維有時候就是一根筋兒,把起點當終點。從心理學角度說,品牌忠誠就是“可持續性的偏好閉環。” 當然,這個“閉環”是軟性的,也有脆弱性。
事實上,從六十年代奧格威提出“BI”,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忠誠度這個環節不但沒有減弱,而是被技術強化了,變得更可控了!互聯網企業通過新技術和新服務,把傳統的品牌忠誠度,轉化成了“平臺忠誠”和“路徑忠誠”,真正實現了“閉環”。
某寶某東某多多本身品牌性不強,但“平臺忠誠度”強大。買小米很多產品是品牌忠誠,去“小米有品”買其他品牌產品是“平臺忠誠”、“路徑忠誠”。“平臺忠誠”、“路徑忠誠”是“品牌忠誠”的延伸覆蓋,是“可持續性偏好”的閉環。
垂直化的公眾文帶貨、直播帶貨,不就是在“變現”個人品牌的“路徑忠誠”嗎?華與華的經驗主要來自傳統快消品。但傳統快消品也是要重視品牌美譽度、忠誠度。人類都是這樣,摸到一只象腿,就會興奮的大喊:“大象長得像根法棍兒!”。
如果品牌只有知名度,沒有美譽度、忠誠度。那請解釋一下:
為何有人重金購買PRADA裹尸包?
難道PRADA在殯葬業知名度很高?
為何LV垃圾袋成了“作二代”必備?
難道LV在環衛屆更有知名度?
不承認偏好,LV垃圾袋和PRADA的裹尸包都一起笑出聲來了。
我是蘋果品牌進入中國的最早參與者之一。那時候Apple主要產品是設計師電腦。“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就是一句引起設計師“偏好共鳴”的廣告語。可見,品牌忠誠度要在企業發展初期就進行建設。直到今天,庫克仍說:蘋果一直傳承著喬布斯的“不同凡想”的理念。
最近,剛在“得到”聽了華彬的課,加之星球號內又在熱烈討論。有所思有所感,所以在這里展開了一下。華與華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尤其是方法論。Sorry,剛才提到了“法棍”,餓了。
作者公眾號:小豐品道(ID:xiaofengpindao11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