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新消費品牌時,我們在聊什么?
最近幾年,中國迎來一波本土新消費品牌崛起的紅利期,這也成為大多數做品牌的人逃不過的話題。
如果以時間線來看,完美日記、拉面說、三頓半、元気森林、王飽飽、花西子……這些新消費品牌幾乎都是在最近5年內出現,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這些新品牌,完成10億規模的時間,平均都在2-3年左右。
如果有這么多品牌都以近乎相同的成長路徑走過了初始階段,那這些品牌的成功就絕不是偶然。有很多人從各種緯度分析過,但我始終認為,所有消費品牌的本質仍然是傳統市場營銷理論里最經典的4P,即產品(Price)、價格(Product)、渠道(Place)和推廣(Promotion)。
如果從這些緯度再看以上這些新消費品牌,也許同樣可以摸索出一條萬能公式。
01
產品:最穩定的供應鏈體系+技術驅動
今年以來的新冠疫情,讓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個很難否定的事實,目前世界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基本格局,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這個大背景下形成的。
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換句話說,以中國目前的供應鏈水平和國際形勢,前后十年是新消費品牌崛起的最好時機。
成熟穩定的供應鏈,導致了許多技術可以被跨品類使用。有效組織起這些供應鏈的能力變得尤為寶貴。供應鏈的跨品類再組織和成熟技術的再利用,導致出現許多「創意產品」,比如一直強調宇航凍干技術的拉面說和三頓半,比如自有專利技術結合成熟冷鏈技術的鐘薛高。
另一個技術驅動的表現在于數字化進程。人、貨、場被充分數字化重構,企業背后都有一整套的大數據在驅動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和用戶服務。這也是為什么這些新銳品牌都在中國冒出來的原因之一,因為中國的數字化進程在這幾年中爆發式完善,為新品牌的迅速崛起提供最好的土壤。
02
價格:價值感+價格空白區間
按照傳統的定位理論,除了占領品類心智之外,產品定價也至關重要。
定價是圍繞著產品本身的價值和所要滿足的對象來決定的,但并不是價格越低就越好,價格低,也有可能給人沒有價值感的錯覺。
過去消費者都追求性價比,在同類產品中找便宜的。但Z時代的年輕消費者顯然不再執著于性價比,30一杯的喜茶一周也能喝上三五次。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追求性價比似乎也不再是必選項,相反,能否在同品類產品中找到價格的空白區間,切中空白的市場需求反而更重要。
三頓半,平均定價7~10元,在5元以下的速溶咖啡和10-15元的便利店咖啡之間找到空白;完美日記,定位學生黨的平價美妝;小仙燉,放棄了戰略顧問建議的100g產品,選擇主打100多塊錢的70g產品,因為100元左右的客單價在電商環境下最容易被接受。
所謂的空白區間也并非只有低價,鐘薛高普通款雪糕均價在13-20元,找到了8元的夢龍和30多的哈根達斯之間的空白,限定款的厄瓜多爾粉鉆雪糕定價高達66元,一度被稱為「雪糕界奢侈品」。
03
渠道:淘系+頭條系線上紅利+便利店紅利
傳統消費品牌的成長路徑大多都仰仗于央視為代表的傳統廣告投放+線下渠道的集中式滲透,但仔細觀察這幾年興起的新消費品牌,他們爆發的時間點往往和上線天貓的時間點有著極高程度的匹配。
也就是說,天貓等電商平臺的線上紅利,為這些品牌提供了瞬間從100到10000的機會。把時間再縮短到近三年,抖音、快手、小紅書這幾個內容平臺的快速崛起,除了帶來流量紅利外,也為消費品牌帶來了規模可觀的銷售渠道。
這一波新消費品牌對傳統巨頭的挑戰,幾乎無不從線上發起。淘系和頭條系帶來的,本質上是效率的倍數提升。在這類的「幕后推手」中,天貓首當其沖。去年的淘寶雙11可以說極具代表性,多個「消費品類第一」都被元気森林、完美日記、三頓半、鐘薛高等新消費品牌拿下。可以說,如果沒有天貓的「力挺」,許多消費品牌根本做不到如今的體量。
今年天貓618,共有4.5萬個新品牌參與,整體成交達到了去年同期的2.5倍。不少品牌入駐天貓不到三年,就成了行業的Top1。
除了線上紅利外,新消費品牌還額外享受到了以一線城市為代表的便利店紅利。
去年,商務部發文力推連鎖便利店,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商務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三年行動的通知》,力爭在2022年實現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門店總量達到30萬家的目標。國內便利店市場迎來一波政策紅利。
全家、711、羅森等傳統便利店巨頭,加上便利蜂、京東便利店、蘇寧小店、盒馬等新形態便利店的大量擴張,讓整個線下便利店網絡變得更完善。
以元気森林為例,其快速擴張離不開便利店的渠道紅利,在線上發力的同時,元気森林在極短時間內將產品覆蓋國內30個省份,近20萬家便利店上架。喜茶最近新上線的喜小茶氣泡水,除了薇婭直播間外,也在全家、711、盒馬等便利店以及商超同步首發。
04
推廣:私域流量+直播+品牌文化
在4P當中,推廣(Promotion)往往看起來是最不重要的那個因素,但相反,我覺得這也是最能決定品牌效率的因素。
promotion被翻譯成營銷,或者推廣,但我認為更本質是如何把握流量。在這波新消費品牌中,私域流量和直播成為首選的流量運營方式。
我曾認為大部分品牌應該會把重心轉移到既有流量的精細化運營上,也就是維護品牌自己的流量池。因為人口紅利消退,獲取新流量的成本越發高漲,大部分品牌已經很難承受。
完美日記的崛起,幾乎是驗證私域流量最佳的例子。尤其是以線上發起的新消費品牌,他們更加明白流量大多來自淘系、頭條系的公域,而對公域轉私域的效率,以及私域流量的精細化運營會變成制勝的因素。比如喜茶,依托喜茶GO小程序,僅去年,喜茶的會員系統內已有2199萬會員沉淀,加上數字化能力在營銷和供應鏈端的作用,這些流量后期可以被更低成本的反復喚起。
直播同樣成為這些消費品牌必爭之地,CEO下場直播、與熱門主播深度綁定、直播間新品首發等操作,幾乎在各大新消費品牌中輪番上演。比如花西子,靠著李佳琪爆紅,再比如ffit8,幸運的綁定了羅永浩的直播紅利,一時間風頭無兩。
除了對流量的細膩把握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雖然這波新消費品牌成立時間不長,甚至有不少都是成立3年左右的新品牌,但已經有很多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以至于部分成為中國品牌的代表。
我一直認為,品牌的核心壁壘應該是文化。就像可口可樂傳遞的是快樂、耐克傳遞的是勇敢去做一樣。喜茶的周邊潮品系列;三頓半被很多人稱贊的「返航計劃」;元気森林的日系設計和審美;新國潮代表的完美日記……這些都是品牌在快速發展中形成的品牌文化,也是決定了他們和其他品牌不一樣的關鍵基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