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與消費升級的認知課:如何做賺錢的店鋪
這些年的電商,風光無限,熱鬧非凡,但在風光與熱鬧的背后,卻也難掩尷尬的事實:絕大多數電商不賺錢。贏得了熱鬧和面子,卻輸了里子,大多數人都是虧本買賣,花錢賺了吆喝,叫好不叫座。
流量紅利、社交紅利的消失,電商運營成本的一路走高,把很多賣家逼到了墻角。電商法規的出臺,對刷單的嚴厲打擊,電商運營走偏門的路子已經堵死,野蠻發展的美好時代一去不復返。今年入冬以來,霧霾大面積肆虐全國各地,勢必會掀起一輪環保風暴,這對于制造業而言,又加了一個無法擺脫的緊箍咒。經濟大環境的低迷,國際政治局勢的動蕩,都給零售業蒙上了比北京霧霾還濃重的嗆人氛圍。
市場形勢無疑對企業亮起了紅色預警,但外部環境還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竊以為這些年電商大面積深陷不賺錢的泥沼,包括實體店鋪,恰恰來自企業內部運營所致,所謂不作死便不會死,無數企業前赴后繼地在作死的路上撒腿狂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建立匹配電商的零售運營機制所致。
我們知道,傳統企業進行實體渠道的運作,是依靠渠道商(連鎖商超、代理商加盟商)進行大批發大流通的模式,而電商運營的本質是零售,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機制。
傳統的市場運作機制
無論渠道商是什么樣的形式,本質上,品牌商都是把產品批量打包賣給渠道商,零售的工作,也順手甩給了終端店鋪。在傳統的市場運作框架里,品牌商沒有真正參與零售工作。而在電商方面,品牌商直接面對顧客,要一件一件的把產品買給顧客。
電商的零售運作機制
早先我一再說,電商是品牌商走向大眾零售的第一堂課,是傳統企業進行轉型的第一步,是國內市場去中介化的開始。PS:相關論述請到盧曉周自媒體各平臺查閱。當初的電商之所以受到廣大企業的青睞,就是因為電商砍掉了中間商,為企業節省了龐大的渠道運作成本。但很多企業把電商作為下水道,獲得了短暫的爆發之后,卻反而陷入困境,恰恰是因為沒有建立基于電商的零售機制。而今年的雙十一銷售排名,就值得玩味,那些在實體渠道建立了自己的零售體系的傳統品牌,統統獲得了反彈,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令廣大品牌商頗為難堪的是,電商平臺已經成為新的超級渠道,成為店鋪流量的閘門,電商的命門死死的掐在平臺手里。在直通車上無節制的燒錢,極盡可能的刷單,就是這種體系下的產物。
電商運作現狀
電商平臺成為超級渠道,這是賣家繞不過去的現實。這一點,電商平臺自身看得很明白,馬云提出新零售,就是已經在作出改變。道理其實很簡單,千萬賣家依靠平臺自身引流是吃不飽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小賣家就像斷了奶水的孩子,靠刷單和開車續命,并非長久之策,他們的結局要么自動離場,要么繼續填坑。
要擺脫依賴電商超級渠道的傳統運營思路,就要建立新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電商運營體系,而未來電商運營的正確姿勢如下:
是不是有了這樣正確的姿勢就行了呢?不是的,我們還要搞清楚,新零售和消費升級到底是怎么回事。新零售和消費升級就是消費這塊硬幣的兩面,一面對應的是品牌商,一面對應的顧客,我們做一個對比,就能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
新零售與消費升級的關系
通過上面的梳理,我們已經清楚了:傳統市場的運作、傳統電商的運作、新零售與消費升級的關系。再結合新零售與消費升級的要求,就有了下面的一個運營模型,大家體會一下。
這個模型就是我們市場突圍的指南。
一、要有清晰、明確的經營理念
可能有人覺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耳朵都聽出繭來的話,其實真正理解的人可能并不多,而且能夠以此作為經營指導的則更是鳳毛麟角。經營理念為什么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經營邏輯的起點,是我們定義目標,并為此采取行動的指南。新零售不是簡單的賣貨,而是為顧客提供價值。經營理念就決定了品牌為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
下面我們不妨來看幾個案例。
(1)為什么家居雜貨店Francfranc不賣馬桶坐墊套?
對于很多普通的經營者來說,在家居雜貨店賣馬桶坐墊套是理所當然的,既能滿足顧客的需求,又能帶來業績增長,這不是兩全其美嗎?但Francfranc堅持不賣,是不是很奇怪?這恰恰源于其創始人高島郁夫對自己的“設計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的堅持。Francfranc是要給給顧客帶來快樂與夢想的,而不是零售生活必需品,在店里賣馬桶坐墊套就與自己的經營理念相悖。對于經營者而言,就要自覺抵制“為了眼前的百萬營業額”的誘惑,而“放棄未來可能上億的營業額”。
(2)為什么星巴克禁止員工上班期間使用香水?
經常去星巴克的人,一定對進入店里就洋溢在自己周圍醇厚、濃郁的咖啡香味情有獨鐘,無論是被工作折磨的疲憊,還是在匆匆行程中的勞頓,都在這香味得到了一種放松。為了能夠讓店內充滿咖啡自然的香味,星巴克實行四禁政策,即:禁煙、禁止員工用香水、禁用化學香精的調味咖啡豆、禁售其他食品和羹湯。這正是源于星巴克對自己打造“第三空間”的經營理念的堅持。其前CEO舒爾茨曾說:“顧客一踏進我們的店,無論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都能感到舒暢。”就是要讓顧客在店里得到全身心的愉悅體驗。
(3)為什么紛期控強調服務?
中產階級已經成為國內的消費主力人群,這也是消費升級的一個核心。但很多人以為,消費升級僅僅是消費者愿意掏錢購買更高價格的商品,在紛期控CEO楊思看來,消費升級應該是針對中產階級進行的一次服務升級。在人們生活富裕、商品極度飽和的市場里,人們越來越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失去選擇的耐心,大家需要的是匹配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服務,而購物其實只是其中的一個行為而已。所以,紛期控的理念是中產階級的保姆,而不是售賣商品。
二、真正讀懂顧客需求
現在所有人都在講用戶思維,其實就是要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問題,真正讀懂顧客的需求。以前在賣方市場時代,只要開足機器,產品不愁沒有銷路,因而采用大批發大流通的渠道運營是沒有問題的。但現在是買方市場,物質極大豐富,市場供給極度飽和,顧客都有選擇困難癥。特別是社交媒體帶來的海量資訊充斥著社交空間,所有的品牌都開足馬力在告知顧客他的產品是最好,顧客的注意力被徹底分散、碎片化了。
舉個例子來說明什么是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問題:
按照賣方(品牌商)的立場,寫出來的文案一定就是這樣:
通過上面賣方和顧客的關注點分析,顧客真正關心的不是能否在家吃上一頓美味的早餐,早上的時間根本來不及可以慢條斯理的去品嘗美味,除非是退休老人。但威馬早餐機的顧客群體是白領。用早餐機去和餐廳比拼美味的訴求,顯然是行不通的,美味根本就不是早餐機的核心競爭力。
顧客的訴求是快捷、不耽誤上班,清洗不麻煩,同時自己做早餐,衛生上肯定放心。這一點相信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以我個人為例,我不吃早餐,就是因為每天睡得太晚,早上起不來。匆匆忙忙地趕車,沒有時間吃。因此,站在顧客的立場撰寫文案就是這樣:
沿著這個思路,可以寫出一系列的有針對性的文案,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系統性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絕對不是說換好一點材料,工藝水平改進一點,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往小里說供應鏈優化,往大里說就是產業鏈整合。系統性產品創新就是應對市場越來越快的變化,應對消費者越來越難以捉摸需求。現在的產品創新不是滿足消費者想到的需求,而是要滿足消費者自己都沒有想到但確實是自己所需要的產品。
電商行業推崇的爆款運營,現在越來越難,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產品的生命周期變短了,依靠一個爆款吃一季的做法越發行不通。社交媒體可以更為迅速的傳遞信息,能夠迅速的聚攏顧客,形成消費熱潮,可能還沒等你反應過來,產品的生命周期就已經結束了。這方面最為極端的例子就是網紅直播賣貨,一個小時就搞定了。你說爆款還有意義嗎?生命周期就只有這一個小時。
產品生命周期的三種類型
以上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生命周期的產品,研發、供應鏈、推廣、銷售的方法都完全不同,比如易衰型的時尚類產品,就需要進行柔性供應鏈。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女裝電商很難做,但我的朋友魏毅,卻從0到月銷200萬,只花了不到3個月時間,投入40萬,實現毛利60%以上。他是百麗電商早期實操者之一,后來在多個電商進行操盤,現在則自己進行服裝電商的創業。他能在短短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就是得益于柔性供應鏈的管理。
四、無內容無銷售
“內容營銷,內容為王”喊了有幾年了,但真正以此作為品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戰略的很少。誠如大家所知,現在的物質豐富,供大于求,市場飽和,顧客有了選擇困難癥。而且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都增加了顧客的選擇困難。以電商為例,90%以上的銷售在手機端完成,這么狹小的屏幕,消費體驗無從談起,顧客也根本難以信任陌生的品牌。這一切都需要品牌在顧客進入店鋪之前完成品牌的認知教育,而這就需要品牌具有持續的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
沒有傳播,就沒有認知,沒有用認知,就沒有信任,沒有信任就是銷售。這一點,我在很多文章中已經有了很充分的論述,在此不再啰嗦。
國內市場到來的消費升級是品牌轉型最好的契機,無論是紛期控立足服務中產階級的經營理念,還是威馬立足顧客立場滿足需求,還是魏毅的柔性供應鏈管理,都是應對消費升級的舉措。所謂新零售,無外乎就是針對消費升級的一個解決方案,能否勝出,就看誰的方案更為聰明,這就是店鋪能不能賺錢的關鍵所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