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Joy、Cathy
撰文:Cathy
孤寡孤寡和不孤不孤交替上演的七夕終于過去了。在彌漫著愛情酸臭味的節日里,一支爸爸前世小情人和媽媽的片子突然被分享到朋友圈、讓不少人感慨動容:太好哭了、眼睛里進磚頭了...連閱片無數的圈內人也表示有被觸動到。
《萌芽》
這是網易云音樂針對親子頻道上線推出的一支品牌片。在毛不易娓娓道來的歌聲中,一幕幕母女相處的畫面隨著用戶樂評緩緩展開。
看似平淡的mv式品牌片中為什么能讓人頻頻落淚?
沒有當過爸爸的導演,是怎么拍出令人感動的親子故事?
作為又一部媽媽視角的親子片,主創們面對“爸爸缺失”的質疑又是怎么想的?
......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聯系并采訪到影片背后的主創——影視制作和互聯網營銷公司MS.E 動觀 上海(以下簡稱“動觀”)團隊:聯合創始人童超Peter&聯合創始人曾健Jam、導演徐凱倫Karen,一起聊聊《萌芽》催淚背后的故事。
一、抽象的問題具體講,先讓故事接地氣
音樂到底有什么作用?能治愈心靈、能帶來勇氣、能助長靈感...一千個人有一萬種對音樂的理解。在爸媽眼里,音樂是兒童智力開發的鑰匙。作為接觸門檻以及成本相對較低的啟蒙教育方式,從孕期開始,孩子的音樂教育就提上了日程。
但目前多數家長并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聽什么歌、對親子音樂的認知也停留在兒歌、胎教音樂等層面。我國的各大音樂App也少有專門服務于低幼兒童群體的系統化產品。有數據調查,目前我國0-6歲兒童人數近億,消費市場規模超1.5萬億。如此潛力巨大的親子音樂藍海中,“勇敢的游泳者”并不多。
基于這一現狀,網易云音樂推出親子頻道,并找到已合作多次的動觀團隊,希望制作一條“足夠扎心的親子品牌片”。
1、一條“素材拼接”式廣告片
考慮到親子頻道在業內的首創性和陌生感,動觀團隊沒有將發力點放在對親子頻道的功能介紹上,而是選擇基于樂評、共情拉近距離,以此完成品牌溝通。
擔心自己當不好媽媽而突然難過、為孩子每天的一點點成長高興落淚、因為一句“媽媽你很累了吧”覺得一切都值得...拋開演員濾鏡,《萌芽》中的每個情節都堪稱人間真實。影片沒有為了感動而感動,也沒有太多的技巧或故事性,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傳遞真實感,最終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以代入感打動人心。
童超表示:我們在做創意的時候會有一個出發點在于,我們都要做真實的東西。”
真實感背后,是主創團隊們無數次的素材收集和靈感碰撞。
《萌芽》的拍攝腳本、故事情節、視頻素材,大多來源于用戶的生活。為了讓感動點落到實處,動觀團隊和客戶協作發力,從海量樂評中找合適的樂評內容,同時調研了解身邊有孩子的同事朋友,分別整理出家長們與孩子相處的難忘片段,前后共找了幾千條樂評,“差不多有100—200條意見和細節的東西給到我們”,童超補充道。
基于這些真實素材的二次對比與提煉,再由團隊圍繞共鳴程度更強烈的點進行再創作,“把握住每個母子相處的細節”,才有了于平淡中打動人心的一幕幕。
部分腳本截圖
影片后半段沒有繼續“演繹”故事,而是把真正的親子生活攤開給你看。長時間抱著寶寶不得不用手指絞住衣角以維持姿勢、孩子上學后在幼兒園外偷看的背影...40s的用戶視頻混剪背后,是無數可憐天下父母心,是父母欣喜于孩子的成長、又不想那么快長大的矛盾心理。
部分人間真實的UGC素材截圖
這些UGC視頻素材來源于團隊平日里的累積和海量的視頻搜集。凱倫導演表示,在日常刷抖音快手時,發現合適的視頻就會保存下來,最后團隊匯總討論后確定可用的視頻,再征求用戶同意后剪輯入片。
談及為何要在后半段加上用戶視頻片段,童超表示:“你(看完前半段)情緒只達到一半的時候,如果真的出現真實的、你生活里的故事,短視頻是最適合的。所以我們就不斷地去找那一段視頻、契合到最后結尾的一段,讓大家能達到更高的情緒高點”。
看花眼的素材庫
在處處是感動的影片表象之下,動觀團隊及客戶沒有俗套地發出望子成龍式的情緒化感召,而是從眾多看似零散的素材中提煉共性,傳遞“家長的責任就是送孩子更好地離開自己”這一更受當下年輕人認可的親子觀,以感性表達理性態度。
2、改歌改名改文案,感動觀眾前先感動自己
影片的另一劑催淚彈來自毛不易的《給你給我》。
一部講述親子關系的廣告片,BGM沒有選同樣講母子情的《一葷一素》,反而選了據說是毛毛寫給粉絲的歌。有網友在看過片子之后表示:《一葷一素》是情理之中,《給你給我》是意外之喜。
“《一葷一素》確實蠻親子的,但整個調性太悲情了”。動觀團隊告訴我們,歌曲幾乎是和樂評同步開始找的,前前后后一共找了幾百首歌,甚至還專門建了歌庫。當時他們還想過另一首寫給女兒的歌曲,歌手聲音空靈、辨識度強。由于難以抉擇,動觀還剪出多個版本供客戶選擇,最終考慮到歌詞、曲調與影片內容的契合度,還是選擇了現在的版本。
給你我平平淡淡的等待和守候
給你我轟轟烈烈的渴望和溫柔
給你我百轉千回的喜樂和憂愁
給你我微不足道 所有的所有
對于內容的“糾結”態度,貫穿在《萌芽》的各個環節。例如前文提到的親子態度文案“家長的責任就是送孩子更好地離開自己”,就是在動觀團隊和客戶的不斷打磨之中得來;“萌芽”這個名字,也是雙方在一番糾結與權衡后的選擇。
“客戶前面想過很多名字,還有什么上海話里的《囡囡》”,童超告訴我們,但考慮到地方話“囡囡”太圈定在江浙滬的地域范圍里了,最終還是選擇了“萌芽”。童超還透露了萌芽背后的三層意義:第一,親子頻道是網易云音樂的首創;第二,父母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第三,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
二、細節控和Plan B 是習慣,畢竟以后要拍電影的
好內容是磨出來的。
但在deadline的緊逼之下,怎么“快工出好活”也是動觀需要解決的難題。動觀告訴我們,從接到brief到《萌芽》完成差不多30天時間,其中的挑戰在于,因為多種限制、必須在1天內完成拍攝。為了確保拍攝順利,他們更習慣把事情做在前面,即盡全力去解決問題,對于無法預知的突發情況,提前設想最壞狀況、并做好預案。
1、導演沒孩子,這可怎么辦?
“最大的困難,是導演沒孩子”。當被問及執行中的難處,動觀團隊笑著說。
讓一個1991年出生、對親情態度寡淡的導演,拍出能感動爸媽的片子,毫無疑問是件難度很大的事情。為了增強代入感,凱倫導演在翻看大量親子片之外,還專門學習大師是枝裕和拍攝小孩子的技巧,“看他怎么跟小朋友溝通、怎么拍”。鏡頭下小孩子看似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的一幕幕背后,凱倫導演以及動觀團隊有一套“拍廣告的自我修養”。
/關于講戲
“跟她(小演員)說戲其實沒有什么用,跟她媽媽說,媽媽會通過其他方式去讓她去完成這個事,因為(影片里)最大的小朋友有些臺詞嘛,媽媽相對配合度蠻高的,她們會提前好多天讓小朋友在家里面說這個話”。
導演與演員講戲
/關于情緒
“片子里的(情緒)都是真實的,不管是她不愿意拍、還是說她媽媽讓他哭、鬧情緒的哭,就(片子里)全是真實的。我們攝影機基本上是屬于攝影師永遠在待機狀態。所以說是抓取的真實的東西,沒有所謂說我們123開始哭,沒有這種東西”。
/關于技巧
在現場相處中,導演總會敏感地發現小演員的情緒點、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方法完成拍攝。
例如影片中有一幕,是媽媽抱著生病的小朋友在車上哭的鏡頭。凱倫導演發現小朋友愛刷抖音,所以在拍攝時“差不多開拍就把她手機搶掉,她就開始哭,然后我們給她貼退燒貼表現生病;因為很冰,貼上去整個人開始掙扎,拍到后面差不多就把手機給她,她又不哭了。”
導演和小演員互動
2、選了半個月的演員,也不一定都OK的
以情緒動人的影片,對演員的要求往往也更高。為了確保代入感和真實感,動觀團隊在挑演員時要求:媽媽的扮演者必須是真正的媽媽,三個不同時間段的小孩長相要有相似感...加上疫情影響,前前后后花了半個月才敲定幾位主要演員。
片中不同年齡段的小演員
3個小孩、1位媽媽的主演陣容,并不意味著4位演員就足夠。由于年齡因素限制,小演員在正式拍攝前,都要由導演現場溝通,再去看孩子適不適合,并不是所有選角都是100%合適的。
《萌芽》的這次拍攝中,原定的一位主角在現場試拍后出現突發狀況,臨時替換成備用候場的小演員,沒有對拍攝進度造成影響。這得益于動觀團隊多年的拍攝經驗,和習慣提前找好Plan B的習慣。
導演在現場和小演員提前溝通
3、選景的一波三折
整支影片的拍攝中包括家、幼兒園、公園等多個場地。同樣,為了確保最終呈現的生活感和真實感,動觀團隊堅持實景拍攝。經過數十次的堪景和提報,終于找到滿意的場景。
堪景-提報-再堪景-再提報 循環ing
場景確認后,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上海小區的實景拍攝,10次有11次會被居民投訴。但為了避免布景搭出來的“棚感”,動觀團隊明知可能面對的挑戰,依然選擇了實景。
實景家的場地布置
實景的房子不一定完美,可能會出現墻皮脫落等問題,但勝在真實。動觀團隊告訴我們,在拍攝過程中,深夜的大燈還擾亂了隔壁小花園的花朵作息,讓它“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也不出意外地得到了花園主人的友好抱怨...
而疫情期間的幼兒園場地選景,更是難上加難。好不容易敲定的幼兒園在開拍前兩天被通知管制,團隊只好臨時找到另一個幼兒園布景完成拍攝。在經歷了交警的擁堵警告、時雨時晴的天氣和七分鐘轉場后,“當成片中那一群爸媽趴在鐵圍欄上的瞬間,我們反而感謝這次的安排。”
拍攝中的一幕
拍攝花絮視頻奉上
談及整個執行過程,可以看到幾位主創們的樂觀態度,和對好內容的尊重與真誠。成片最終的呈現效果,也能窺見動觀團隊在影像制作上的實力。而這并不只是出于工作需要,也因為主創們的電影夢。公司創立之初就懷揣電影夢的兩位聯合創始人童超及曾健,在被問及今后的發展規劃時,電影依然是他們心中的白月光:
“最大的計劃是動觀文化的名字出現在電影院里面”。
“如果有兩個片子擺在我面前,長片和藝人片,我們肯定選擇長片”。童超補充道,“當然也會考慮預算,一般預算都是差不多的”(笑)。
以喜歡的電影為背面設計的名片
左《這個殺手不太冷》、右《阿甘正傳》
三、平衡與取舍,創作中帶著鐐銬也要跳舞
《萌芽》并非動觀和網易云音樂的首次合作。在此之前,雙方還聯合打造了2017年的畢業季網劇(宿舍篇、聚餐篇、情侶篇)、Sati空間的ASMR視頻...多次合作過后,雙方的關系不再是傳統的甲乙方,更像是一個大團隊,素材一起找、片子一起拍、內容一起磨。
這種合作方式讓動觀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隨之而來的則是無形的責任感。在客戶、品效和自我表達之間,動觀也有自己的取舍與平衡。
1、廣告與社會責任
與多數親子主題廣告片類似,《萌芽》在推出后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爸爸呢?”“是宣揚男主外女主內嗎?”之類過分解讀的言論。針對為什么沒有選擇爸爸視角、為什么不借廣告片發出社會號召,三位主創也給出了各自的觀點:
凱倫導演:本身片子成型的時候,還是得保證片子的視角單一性、統一性。因為4分多鐘的時長沒辦法保證說爸爸媽媽都有,或者有很客觀的東西去呈現,就說想做得更單純一點。
曾健:我們去做這種親子類調查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是媽媽給的,是老婆,對,她們的敏銳性比爸爸普遍要強很多。包括你剛才說喜歡的那個橋段(指片中孩子給媽媽留座位的橋段),都是媽媽在瞬間一下子感受到了孩子的情感。反過來想一下,媽媽真的付出了這么多,這條片子歌頌一下媽媽也沒什么關系。
童超:我們有一個回應是:爸爸在拍攝。這(指倡導爸爸參與育兒)不是靠一個片子就能完成的偉大力量。我不太認同就是,你靠一個片子就能喚醒大家的意識和大家所有人的那個點,而且(片子)還要跟品牌去契合。所以我覺得從傳播學角度而言,我覺得還是得去考量那個點,如果(為了倡導而)去杜撰的話,其實就沒有真實共鳴。
2、商業與個人表達
當導演風格太強或品牌風格太強,成片分為導演版和品牌出街版已是業內常態。此次《萌芽》的時長與第一版相比也有所縮減。作為業內少見的in house導演,與動觀合作多年的凱倫導演表示不太會去發布所謂的導演版。
“首先它(廣告片)是一個商業行為,還是有品牌向的東西在里,本質上沒辦法去做特別多個人東西進去。 對,另一方面其實好像做一個這樣的東西(指導演版),我也不知道為啥,就是意義不大,我寧愿是說在比如說成片的時候,盡量有我們這邊的堅持的東西在。”
最后
“總有一種感情,讓你不求回報地想給予對方一切,讓你對未來充滿期待。它可能不夠轟轟烈烈,也未必會天荒地老。但只要你未來某天想起它時,心里還會浮起一絲暖意,這便是它的全部意義”。
——《給你給我》創作手記,by毛不易
不可否認,對即將當爸爸媽媽或已有至少一個孩子的家庭而言,《萌芽》的催淚功力無敵。所以在沒有任何造勢的情況下,這支片子依然能獲得圈內圈外的無數好評。主創們也表示在影片發出后,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微信表示看哭了,童超笑稱“連看似粗獷的花臂大漢也表示看完后默默流淚”,甚至有人在看完后立即下載了網易云音樂的App。
部分用戶反饋
在《給你給我》的創作手記中,毛毛并未指明歌曲到底想表達哪種感情,重要的是感情中的奉獻和不悔。同樣,《萌芽》所傳遞的情感似乎也不僅限于父母和子女間的關系。
即便是對于和我一樣尚未有孩子的人群來說,這支影片同樣是能激起共情的。那些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互動、對話,可能會讓你想起自己的妹妹、侄女,想起將來自己有孩子的畫面,或是小時候天真而不世故的自己。在這樣的情感驅使下,你會自然地會去想要了解片子背后的親子頻道,會愿意把親子頻道推薦給親戚朋友。
讓用戶不止是用戶,更是品牌推廣的自來水,是最高級的傳播策略。《萌芽》做到了。
現場采訪合照,從左到右依次是:童超、徐凱倫、Joy、Cathy、曾健
后記
這是數英「項目背后」專欄,首次將制作公司作為主角進行采訪。通過與三位主創的對談,我們了解到動觀目前的工作模式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制作公司(即根據腳本完成拍攝、制片),而是更主動地參與到和客戶的前期內容溝通并輸出觀點,甚至會針對客戶方案給出創意層建議。童超告訴我們,“我們80%都是直客,大多數都是合作過不止一次的伙伴,比稿的很少”。
這似乎也逐漸成為一種行業趨勢,制作公司與創意代理商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當下的行業環境中,制作公司和創意代理商的關系已經從上下游到同賽道競爭,甚至有品牌繞過創意代理商、直接與制作公司/與導演對接合作,某種程度上說,制作公司正在從創意代理商“虎口奪食”。品牌和執行層之間合作層級日趨扁平化的必然演變之下,在給同行們帶來更嚴峻的挑戰之外,勢必還會有相應的蝴蝶效應…
為看到最后的你送上福利
在評論區說說你對網易云音樂《萌芽》的看法,或舉手提問任何相關問題。我們將抽取5位幸運用戶,贈送動觀文化定制國潮手袋!
活動截止至9月4日(下周五)19:00。
我們評論區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