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抖機靈的短文案,寫好沒有廢話的長文案更難
“沒人能寫得跟期望一樣好,
能發揮實力已屬萬幸。”
來源:章九齡(id:wenanchibang)
原標題: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寫好一篇長文案
數英網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
好文案不在長短。它沒有好壞之分,只看具體需求。
好的長文案,篇幅肯定是長的,但在內里已經精簡到了最短。不說一句廢話,把每一個字都擺放妥當,不該出現的就絕不會出現。讀起來的節奏也令人舒服。
但從目前的受眾接受度來說,短文案>長文案。因為再短的長文案也滿足不了浮躁的人。多數人習慣了碎片化閱讀,在刷手機的短短時間內,第一任務是獲取盡量多的資訊,然后才是閱讀愉悅感。那些七拼八湊的小段子和熱點,會制造短暫的快感,但這跟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愉悅感完全不同。
即使是看廣告,大家也偏向于抖機靈的短文案。我當然不能說這是受眾的問題,我們自己問題也很大。
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人,因為火候不到,功夫欠佳,寫起長文案容易走偏,一不小心就沒了章法和邏輯。而耍小聰明的短文案則相對好寫(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好的短文案比長文案還難寫)。
我看過幾本講文案的書,有些針對長文案和短文案作了講述。總結下來就是:
1、文案是紙上推銷員,不以交易為目的的文案都是耍流氓。文案的目標不是娛樂或者幽默,不要想著去吸引沒有價值的注意;
2、文案要傳遞信息;
3、文案要說完整的故事;
4、簡潔不等于短文案。
道理大家都懂,寫起來依然沒什么卵用。那么先定一個小目標吧,在寫好長文案之前,多看看那些經典的作品,多嘗試著寫一寫。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芝華士、葡萄酒以及《我害怕閱讀的人》就不列舉了。這里分享一套新加坡慈懷理事會的廣告,已經有些年頭,來自新加坡廣告人 Eugene Cheong 之手。你可能并不了解 Eugene Cheong,但你或許看過那套新加坡基督教會廣告,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 新加坡基督教會廣告部分文案 」
下面這篇慈懷理事會的長文案,據說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時頗為震撼,“沒有任何花哨的排版設計,大道至簡,只有由淺入深拳拳到肉的精辟,篇幅雖長,卻沒有一句廢話”。
嗨,我得了癌癥。
你好嗎?
關于末期疾病的談話技巧。
如果你正在為某種疾病受苦,我們要鼓勵你,用輕松的姿態面對它。在晚宴排隊上,你可以這樣和別人談起:“我的醫生說我只能活兩年,但是我打算活得比他更久。”或是,你也可以幽默地說:“我的星座是天蝎座,專克我的毒瘤,以毒攻毒。”
公開討論你的病情,是非常有效的療法。當你打開你的心胸,每個人(包括你自己)才能學著如何去處理病情所帶來的焦慮和不確定感。或者我們也可以這么說:只字不提死亡,并不表示死亡就不存在。相反地,勇敢地去說、去面對,可以讓你和至親至愛的人的心連得更緊。
也許你會這么想:壓抑情緒,只字不提,可以讓家人的心情更好過-些。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這么做,根本于事無補。相反的,此時此刻,你更應該和家人一起分擔心里的悲哀,想哭就哭,也讓他們和你一起哭。畢竟這是你的生命中最悲痛難忍的一刻,哭了反而輕松。而且,因為你的悲情宣泄,關心你的人的悲情也得到了宣泄。通過這樣的痛哭與宣泄,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地接受宇宙萬物最終必然走向死亡的事實。
在面對病患哭訴的時候,我們能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力量,就是讓他們感覺你一直都感同身受。當然,你難免會緊張地問:“那我應該說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我們的建議是:盡心地去聽。聽他哭訴,聽他回憶,聽他的悲傷,也聽他坦然地說出生命即將結束的無奈。然后,再聽他又一遍地哭。除此以外,別無更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勇敢地面對死亡的真實。到最后,在充滿真誠跟關愛的氛圍中,你才有力量去接受原本不能接受的事實。
我們的文化傾向對末期疾病保持緘默,或是把它視為羞恥的事。垂死的病人被當作是已經病故的‘活死人’。我們從來不否認,這些垂死的病人,正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但是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卻無疑是殘忍的‘活埋’ 他們。我們認為他們毫無能力,不能自主做決定;我們不聽他們的意見;我們忽視他們的需求;我們對他們隱藏一切的訊息;我們甚至把他們當成’隱形人’,當作他們根本不存在。但是,此刻的他們,卻是最需要我們情感上的支持,而我們,卻把他們孤立起來,最后,讓他們孤獨的死去!
新加坡慈懷理事會相信,沒有人應該孤獨的死。我們不僅關注病人身體上的痛苦,更關心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我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處理病人和親人間的關系。像是配偶,或是父母跟孩子之間,我們幫助他們彼此了解,他們應該如何相處,最后,盡管悲傷,但他們仍然可以共同度過充滿關愛的喜悅以及更具意義的時光。
慈懷照顧是一種關愛、照料的哲學。事實上,我們提供的舒緩痛苦的照護,可以在日間托管中心、醫院、或在晚期護理、甚至可以在家里進行。而絕大多數的病人,是在家中得到適當的照護的。感謝大家的捐助,讓我們的居家照料服務,得到了慷慨的資助。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我們提供的末期病人照料、護理服務,或是更多末期病人的需求,歡迎您上網www.lifebeforedeath.org.sg或撥18003336666詢問詳情。打破死亡的緘默,我們需要您為他們大聲的發聲。
死亡
一份實用的指南
我們為什么怕黑?我們為什么看到毒蛇和蜘蛛就嚇得要命?害怕的心理來自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死亡的幽靈一直隱隱約約地糾纏著我們,讓我們深怕一旦招惹上它,就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在面對死亡時,有些人成為哲學家,但大多數人卻淪為懦夫。我們吞服維他命,選吃高纖維食物、每周跑步三天;無時無刻不在處心積慮、費盡心思地和死亡劃清界限。
醫學的進步并沒有讓我們戰勝死亡。人的死亡幾率依然是百分之百,即便在一萬年前也是如此。人以呱呱墜地,就得面臨死亡。生與死,其實是人生必經之路,一旦我們接受死亡是必然的,而生命只是萬物宇宙中的一部分,死亡就會像老友般提醒我們:“嘿,你不過是到此一游,何不一路享受鳥語花香?”
人終需一死。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如何做好準備。對新加坡慈懷理事會而言,這并非是一種消極或宿命的思考。誠如莫理在《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所說的:“但我們懂得怎么死,就懂得怎么活。”在這里,我們綜合了一些有關死亡的實用資料和看法,希望幫助大家反復思考,走出死亡的陰影。
終老最佳處。如果有所選擇,大多數人都希望在自己家中,而不是在醫院里安享最后的時光。盡管在自家終老是大多數人的愿望,但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得償所愿。不過,有了慈懷護理服務,我們回家終老的愿望變得可能。在慈懷居家護理服務的協助下,幾乎有超過半數的病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壽終正寢。
解開心結。“你希望將來怎么死呢?”面對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或許選擇回避:“我還沒活夠呢!”“大吉大利,我要活到一百一十歲!”我們希望怎么去死?不辭而別的驟然離世看起來很干脆,但我們有很多心愿未了,很多事來不及交代,而家人也難以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噩耗。相反的,慢慢地安詳病逝,卻讓我們有時間和機會解開心結,了卻牽掛,包括修復破裂的關系,彌補褪色的感情—不管是和前伴侶、父母或成年的孩子。只有當兩人的關系圓滿,他們生前的故事才會成為后人美麗的回憶。
真心告別。“我原諒你。”“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再見!”在最后的日子里,我們應該放心心中的所有怨恨,真誠表達心中的愛,讓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劃上完美的句點。和我們至愛的親人好友來一次生死相別的對話,互贈祝福,彼此道別。這時,我們至少做好了準備。手機查看抗癌衛士軟件,查看國內外最新最全臨終關懷治療內容。
拒絕孤獨。我們離世幾乎都是孤身一人的。除非是和其他人在車禍中喪命,否則,我們在那最后一刻都是孤單上路的。死亡,是人類注定必須忍受的最孤單的經驗。然而,我們往往在無意中把晚期病人孤立起來,我們不再和他們交談,也不再聽他們傾訴。有時候,我們不在他們身旁陪伴,但更多時候,我們在情感上已經遠離了他們。很多人認為晚期病人不愿談死,這其實是錯誤的。晚期病人即將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而知心的交談有助于治療。
照顧晚期病人。死亡不一定是痛苦或孤獨的。新加坡共有八個慈懷護理機構,為晚期病人及他們的家屬提供醫藥、看護及心理輔導的服務。這些機構的信念,就是要緩解病人在臨終前的的痛苦。慈懷護理是一種護理概念,而非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提供護理,因此,我們可以在日間慈懷護理中心、醫院病房、慈懷護理病院或病人家中提供慈懷護理服務。事實上,大多數晚期病人是在自家接受看護的。此外,值得欣慰的是,我們提供的慈懷居家護理服務獲得可觀的津貼。如果您需要更多咨詢,請瀏覽www.lifebeforedeath.org.sg或撥18003336666。
如果只剩下6個月的生命,
你可以做些什么?
1.首先必須提醒自己,你還活著。
2.了解身體只是 “小我”,而你自己才是”大我“。你實在無需老想著自己的身體和疾病。
3. 重看“大長今”。
4.躺在床上,為自已的病情感到難過。
5.笑,開心地笑!
6.偶爾不妨幽自己 一默,但不要貶低自己。
7.每星期吃一次炒裸條。
8.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簡單的快樂。倚坐窗前,聽小鳥唱歌。 到位家樓下的咖啡店喝下午茶,看人來人往。
9.到植物園,聽樹葉子在晨風吹拂中沙沙作響。
10.三讀金庸的《射雕英雄傳》。
11.到超市大嘗各類促銷食品。
12. 買一本記事簿。
13.記下你心中的怨恨和沮喪。
14.用手杖劃過 公共走廊的鐵欄桿-三更半夜尋開心。
15.下回去K歌,穿紫色土衣搭配綠色長褲。
16.別孤立自已,更別拒人于千里之外,公然地和別人談論你的病情。
17.讓別人喂你吃無籽葡萄。
18.聽有聲版本的《水滸傳》。
19.不要老想著自己 一無是處;看低自己只有讓自己更沮喪。
20.記得,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夠令你自卑。
21.設定目標,做些自已想做的事,即使是收集剪報這種小事。
22.不妨再定大目標,如學跳查查舞或教孫兒學認字。
23.承認自己的健康已不如前。
24.向智者討教,更好地解讀生、離、死、別。
25.去拍一張自己滿意的半身照。
26.吃你喜歡吃的食物。
27.處理財務問題,如公積金和保險,以確保家人無后顧之憂。如果你未立遺囑,應趕緊行動。
28.為自己哀伴、悲傷、哭泣。我們經常是哀悼父母或至愛的家人,而不是自己。哭,能幫助你逐漸接受人終需一死這一不可逆轉的事實;哀體與悲傷之后,你的內心或許會更加平靜。
29.泡個香檳澡。
30.和別人分享你的傷痛。在他面前流淚、和他一起痛哭,讓他也能發泄哀傷的情緒。
31.向他人講述自己一生的故事,點點滴滴不遺漏。
32.聽者萬一睡著了? 那就把他喚醒!
33.抱著一桶雪糕,一口一口地吃。
34. 以溫柔和耐心善待自己。愛你自己,猶如父母在你小時候愛你那樣。
35.種一棵你喜歡的樹。
36.懇請你錯怪的人原諒你。
37.原諒別人。
38.原諒你的父母。
39.原諒你自已。
40.走累了,就在人行道上坐下來。
41.將自己抽離出來,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只有懂得自我分析,才能自我認識。
42.確認自已想改正的行為,并下決心改正宅。
43.從小的方面做起。比方說,如果你不想再做一個愛發牢騷的人,最簡單的就是先將“早安,你好! ”“ 請”、不客氣和 “謝謝!”常拴在嘴上。如果你想別人多和你交談,那就得做一個用心聆聽的人。如果你希望別人多來拜訪,那就要讓采訪的客人感到愉快。
44.搭2號巴士到橡宜尾,再轉搭渡輪到鳥敏島-只為了吃早餐。
45.策劃自己的葬禮。親自選擇靈前的鮮花和安放骨灰的地點。
46.在晚風中、星空下,數著星星入眠。
47.決定在哪里終老。如果像大多數人一樣,你選擇在自己家中壽終正寢,慈懷居家護理服務能讓你得償所愿。
48.上網,www.lifebeforedeath.org.sn或撥18003336666, 了解慈懷護理服務。
49.了解慈懷護理的概念和各方面的相關服務。
50.拿出一張白紙,寫下另外50件你想做的事。
劇終
或是人生另一出戲的開始?
人生如戲,人生也無常。或許有一天,屢醫不愈的久咳在你的胸腔X光片上留下一個不詳的陰影。從此,劇情急轉直下。命運,未經你的同意,已悄悄地把你帶到了戲的尾聲,還逼著你繼續演下去。或許,主角不是你,而是你至愛的妻子,她的腹痛剛被診斷為胃癌。無論戲中的主角是誰,殘酷的事實是死亡不期而至,病者已毫無選擇地被推到了人生的盡頭。死神此刻就在他家門,準備叩門。
新加坡慈懷理事會成立的宗旨,就是為晚期病人及他們的家屬提供服務。我們刊登這則廣告,是想幫助你了解伊麗莎白·庫爾勒羅斯博士所確認的五個面臨死亡的階段(也關系到面對悲痛及喪親的過程)。如果你未曾跌入生命的幽谷,這死亡之說對你或許多余。然而,對于那些剛被宣判死亡的絕癥患者而言,這段晚期病患的心路歷程,將能照亮他們前方的暗路,讓他們走得更舒坦!
1、否認期。人是長生不死的?在我們的無意識里,我們的確這么認為,而且極不愿意去承認死亡的可能性。因此,但我們接到自己罹患絕癥的消息時,往往猶如晴天霹靂,一時之間頭腦空白,全身麻木。清醒之后的第一反應即是:“不可能是我,他們一定是搞錯了!”接著,我們四處求醫,希望是個誤診而能逃過一劫。的確,在我們所知的記憶里,我們不曾在這世上消逝,又怎么可能接受自己已瀕臨死亡的邊緣?我們當然極力否認,同時也變得沉默寡言。在我們眼里,一切都是造化弄人。
2、憤怒期。當我們終于明白那不是一個錯誤時,失望、氣憤、怨恨如狂潮般紛涌而至。“為什么偏偏選中我?”我們歇斯底里地追問。對醫生和護士,我們開始吹毛求疵;對探訪的親友,我們始終笑不起來。這個時候,家人應設身處地考慮到晚期病人的心境,而不是以悲傷流淚或減少探訪次數作為回應。試想想,如果老天也和你開了一個這么大的玩笑,你難道不會氣憤命運的不公?只要給予時間和關懷,晚期病人怨天尤人、胡言亂語的行為和舉止會慢慢消失。
3、協議期。在這一階段,我們試圖和上蒼討價還價,希望達到一個改變命運,延長生命的協議。我們心里是這么想的:“上蒼既然決定將我們帶走,卻又未曾對我們充滿憤恨的祈求作出回應,說不定他會改變念頭。”對于自知時日無多,但仍抱著一絲希望的晚期病人而言,最大的愿望不外是延長生命,其次才是祈求在最后的日子里過的無痛苦。
4、沮喪期。人生中最令人傷心欲絕的,無非是生離死別。身體的疼痛有藥可醫,內心的悲痛卻無藥可治。化解悲痛,唯有活出悲痛。在屈指可數的日子里,晚期病人最需要的就是親人好友的陪伴。探訪者與其嘗試讓病人開心,不如幫助他們在心情上做好離世的準備。在這個時期,病人需要的不是言語上的慰藉,而是手部的觸摸或默默的陪伴。如果我們即將離世,我們應該堅強地向所有至愛的親人和好友告別。如果我們是見證一個生命的即將終結,我們應該堅強地活出喪失親人的悲痛,事實上,我們的堅強,我們所能承受的痛苦,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
5、接受期。如果死亡不是驟然而至,我們就會經歷前面所述的那幾個階段,一路走到這里,這時,我們不再傷心和憤怒,對于那些健康活著的人,我們也不再妒忌或怨恨。我們似乎已經認命,并準備接受死亡,盡管心中仍存在那最后的期盼。接受,或許是一種無奈。我們對一切似乎沒有了感覺,好像病痛都消除了,掙扎也過去了,垂死病人所說的“踏上漫漫長路之前的最后歇息”,也就是這個時候了。我們很容易就感動疲憊,身體也想到虛弱,終日不是迷迷糊糊地睡著,就是時睡時醒,像個初生的嬰兒。在這彌留之際,我們的內心找到了些許的安寧,對周遭的一切已不在乎。漸漸地,我們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這就好比是我們嘗過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又回到了生命的起點。終于,此生落幕,劇中人去。
希望的力量。這五個階段可能同時并存或交替出現。有些病人甚至不曾經歷這所有的階段。然而,無論出于哪一段人生末路,晚期病人都不應該放棄希望。希望和期盼是人的基本需要。無論我們認為希望是否存在,我們仍應懷著希望。我們可以希望恢復健康、期盼奇跡出現或祈求走的安詳;我們可以希望孩子平安無事,將來再和他們團聚;我們可以希望真有天堂的存在,并在那里獲得新生。
如果您需要慈懷護理服務或有關咨詢,請拔18003336666或瀏覽www.lifebeforedeath.org.sg。慈懷護理是一種護理概念,而非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提供護理。因此,我們可以在日間慈懷護理中心、醫院病房、慈懷護理病院或病人家中提供慈懷護理服務。無論你選擇哪一方面的服務,我們都會陪伴你走完最后的一程。
廣告公司:奧美 (新加坡)
創意總監:Eugene Cheong
文案: Eugene Cheong
Dave Fowle
美術指導:Stuart Mills
Khai Tham
Michelle Tranter
排版: Michelle Tranter
客戶主管:Hui Tze Lim
Sariyanti Sannie
PS:“絕癥”這個主題,很容易走向煽情和雞湯,一不小心,還會灑起狗血。這很可怕。這套廣告則有些嚴肅,甚至有些悲觀。但這是面臨絕癥時最真實最客觀的現實。它在冷靜的分析背后,依然給出了最理性也最充滿人性關懷的解決方案,難能可貴。
而選擇以長文案的方式來展現,是因為:長文案的端莊姿態,仍然會讓一部分人感覺靠譜。特別是患重癥的病人和家屬。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