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商業的本質》:老杰克教會我的三件事
作者:大搗,來源:大搗公眾號
讓我們想象一下,1981年的某一天,杰克·韋爾奇即將出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心理會不會期待有一本講述如何做好管理者、如何做好商業的書籍來幫助他呢?
在1981年至2001年這長達20年的時間里,本書作者之一的杰克·韋爾奇,作為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董事長掌舵通用電氣公司,并且在他任期內,使得公司的市值從130億元增長超過4000億美元。這是一個絕對值得驕傲的階段性的職場生涯成績單。
杰克·韋爾奇將他對于工作的全部思考傾注本書,憑自己平平無奇的商業之旅,未必能夠完完全全明白這本《商業的本質》,所要傳達的商業的本質。所以接下來,我所說的,有可能是錯的。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為“The Real-Life MBA”,我覺得更合適的中文譯名應該是“高級職業經理人的本質”,或者“論職業經理人的自我修養”也不錯。
如果你把本書奉為經典我覺得大可不必,它并不能解決你任何實際問題。但如果你把它作為職場工作方法的指導意見,甚至將書中的內容爛熟于心,倒不過分。
封底,有一段搜狗王小川的推薦語:互聯網思維和萬眾創新席卷中國,從膜拜到迷茫,從浮躁到滾燙——在我們探索的過程中,《商業的本質》提供了一個自省的視角,一個激發潛能的角度。
這段話寫的很誠懇。讀者若是站在這個角度看待此書,我想,再好不過了。
把書拆開解去,在這本書里,老杰克教會了我三件事:
善于總結,換句話說就是,善于歸納套路;
攻心為上,這絕對是混跡職場必備技能;
一輩子很長,別跟眼巴前兒這點事兒磨嘰。
善于總結,換句話說就是,善于歸納套路
全書一共分為三大篇章:商業篇、團隊篇、職業管理篇。
商業篇七章內容,第一章談企業領導如何建立協同力和領導力、第二章談企業如何定位、第三章談企業如何獲得增量、第四章談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第五章談企業領導如何建立財務知識、第六章企業如何做營銷、第七章談企業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做好危機管理。
團隊篇三章內容,第一章談團隊建設中的關鍵點、第二章談人力資源的關鍵點、第三章談團隊中的三種類型人員。
職業管理篇三章內容,第一章談個人在喜歡與擅長、工作與生活中的平衡點如何尋找、第二章談如何走出事業低谷期、第三章談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商業篇可以歸納為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應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團隊篇可以看做是團隊建設的基礎要素,最后的職業管理篇不妨看成是職場某些特定環節下的處理思路。
一共13章內容,就像游戲里主角的13個屬性,每一個技能槽加滿點數,你離世俗意義的成功就不遠了。
攻心為上,這絕對是混跡職場必備技能
《商業的本質》開篇就告訴你一件事,協同力和領導力有多么重要。
協同力是什么?書中的回答是:讓使命、行動與結果協同起來。
“使命”是一個哲學問題,企業要去哪兒以及怎么樣去那兒?“行動”則不單單指執行力,而是員工思考、探索、溝通和做事的全部方式。“結果”自然就是指目標。沒有目標的使命和行動都是耍流氓。
杰克·韋爾奇在書中這樣總結使命:如果一個公司領導者任由公司使命擺在那里,等待別人去理解、去實現,那么公司就會錯失很多大好機遇。領導者應該闡明使命,明確指出員工應該采取哪些行動,然后評估和獎勵那些表現出色的員工。
與此同時,老杰克告訴你,領導力有多么重要,包括你要學會體諒下屬、你要不厭其煩不斷解釋目標所在、你要為企業掃除負面的人和流程、你要變得慷慨(此條需要劃重點,老杰克在書中的原話是——我們只知道最卓越、最有效、最令人驚嘆的領導者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他們喜歡給下屬漲薪)、你要充實下屬的靈魂讓他們快樂工作。
領導力和協同力出發點一樣,都聚焦在員工的心靈建設。而協同力和領導力本質上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塑造影響力。
協同力側重在于企業之于員工的影響力如何塑造,而領導力則側重在領導之于員工的影響力如何塑造。聽起來好似是正確的廢話,但比起生硬的管理、企業文化的灌輸,協同力與領導力攻心為上的策略,實質上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澆灌員工的心靈。
管理并不是我管你,而是能夠深刻的影響你。加之,現行的科層制不斷地在遭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組織關系的沖擊。所以,攻心為上才是每一位團隊領導人必須學習的一課。
一輩子很長,別跟眼巴前兒這點事兒磨嘰
全書臨近結束的地方,老杰克說了一句“一定不要停止成長的腳步”。這就是我在書里看見的最令人感動的言語。
為什么這么講?因為社會發展太快,我們以前工作計劃三年、計劃五年,到今天我們發現這樣行不通。由于變化劇烈,時時刻刻都有調整的可能。前進路上大家都走得好吃力,都在找捷徑,都在想方設法完成當下的目標,可是誰會對明年的事情負責、誰又會對三年、五年以后的事情負責?
馬云在達沃斯論壇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說,阿里巴巴看重的都是未來十年會不會成功的事情,如果未來一年、兩年做它就能成功,那就不要再做它,一個企業的成功是看它承擔了多少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承擔的越多,企業才能足夠具有影響力。
如果企業只能看見眼前的利益,所謂基業長青基本為空談。如果個人只能看間眼前的利益,那么如何在過程中找到持續學習的方法就尤為重要,否則,急功近利走火入魔也是早晚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九零后進入職場,我身邊也有很多年輕人典型。比如有一類,深耕在某一個行業,前期物質回報甚少,還需自己不斷投入時間、金錢去學習行業知識,自掏腰包去國內行業領先的城市去深造,提升個人業務技能。另一類呢,手里有一點小熱錢,跟著行業的前輩們投投這里,投投那里,提前找到了增加“睡后收入”的辦法。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呢?
我想,無論怎么選擇,都要堅持選擇“不要停止成長的腳步”,只有不停地走,不停地前行,才有機會看到更遼闊的風景。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