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培養出來的“我輩”是怎樣的一群人
在輿論圈子里,大家寧愿喜歡懶散的李誕,也不愿意喜歡精明的羅振宇,因為李誕表現出來的氣勢,比觀眾更弱,價值觀趨同,無為而自嗨,這是普通人也擁有的,為數不多的東西,他們希望看到一個名人也和他們一樣,睡懶覺、點外賣、追劇、敲敲鍵盤,證明自己虛無的三觀有多正常。
李誕代表平民嘲諷精英群體,比如,在飛機上向空姐撒潑的,只擁有小桌板的白領。
相反,羅振宇喜歡歌頌精英群體,把他們的話語捧為金句,羅振宇認為這些大佬愿意說點心得,背后都是多年研究、無數次摔跤、幾億學費的總結,當然值錢了。
李誕的擁躉更死忠一些,畢竟他們看李誕講笑話前仰后合,講“要貓不要名畫”潸然淚下,喂飽了精神的同時,還沒花錢,李誕沒讓他們充值會員卡或者買書,李誕只是用收獲的掌聲去“鉑爵旅拍”掙了廣告費。
羅振宇沒有擁躉,只有上帝,為“得到”掏錢的用戶都是大爺,好不好都要看療效,這雞湯喝下去,冷知識灌下去,我如果沒有暴富,沒有美女環擁,你他喵就是騙子。而那些多年來在紙媒上爬格子的文人,發現居然有個和我們一樣的窮*掙錢了,還是大錢!這憑什么?罵死他!
但荒誕的現實跟這倆人開了個玩笑,李誕給人歡樂,就像奶茶,又好喝又流行,只要再標記少少糖就覺得很健康,哪怕滿杯都是反式脂肪。羅振宇給你知識,就像茶,又苦澀又中年,裝在干燥包里,再裝進金屬盒子,再套個手提袋,看起來全是裝逼和油膩,哪怕真能減肥且富含茶多酚。
人生消極和積極都是自己選的,決定不了你的快樂指數,但能決定你的收入。在中國這個時代,物質豐盈,生活便利到令全世界嫉妒,基礎快樂真的很容易達成,所以要不要上層快樂,大無所謂。
我身邊看“得到”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剛畢業的學生,一種是上EMBA班的學生。剛畢業的沾染了不少“得到”教會的壞毛病:喜歡拽大詞兒、談大格局,總是夢想著顛覆XX模式,創造XX新生態圈。但也有好處:他們有野心,愿意奮斗,不甘平庸,你教他們東西,總能聽得進去,而且愿意學習。
而另一幫上EMBA班的學生,很多都是“得到”的重度用戶,怒有錢,非常自律,60~70后,這些企業家并不是全知全能,除了精通自身業務之外,很多認知都是近乎空白,“得到”對他們來說是個“補課選修工具”,一個典型案例是,有個學生之前的朋友圈都是“震驚體”的文章,什么《央視已刪,速看》、《驚人的秘密,12億中國人沸騰了》,后來就慢慢變成了一些熱點文章分析評論。
“我輩”中的很多人其實頭腦非常清晰,他們難道不知道“收割焦慮”?他們不知道“碎片化知識”沒營養?
我問過幾個人你為什么關注羅振宇,得到的答案很讓我吃驚:
第一種:我確實需要啊,我也會焦慮啊,起碼看這些東西會讓我緩釋焦慮。我做生意經歷的名場面比蹦迪熬夜打游戲打群架瘋狂的多,我不需要刺激,我需要安慰。付點錢怎么了,這世界什么東西不要錢?好聞的空氣和海灘的陽光也要錢啊。
第二種:感同身受,很多“得到”上專家講的案例普通人沒經歷過,看到的只是概念,聽個響而已,但我經歷過類似場景,我知道他說到點子上了,所以我要看。
第三種:我確實不想要“知識”,我只想要“知道”,“知道”就是談資,和別人聊天接的上話,而且不會被騙。
第四種:實操的人關注干貨,那是我手下需要的,類似操作說明,我關注的是機遇,看多了這些趨勢分析,對即將到來的機遇有個大體判斷。
第五種:我聽“得到”,健身,學英語,接人待物有禮貌,不懂就問,這種生活沒啥問題吧,我覺得還挺健康的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羅振宇和吳曉波們的存在,不是拿來救世或者救市,而是在駁雜的信息中,有個人愿意當你的“資訊顧問”,給你提點兒建議,這個建議才幾百,也就是一頓海底撈的錢。當然有人需要了。
所謂存在即合理,拿自己的不適去套別人的舒適,這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
當然,人生未必一定要成功,也未必一定要看“得到”,得之你幸,不得你命。
我以前對“選擇大于努力”這句話嗤之以鼻,但現在我認慫了。
面對機遇的時候,其實努力是一個基礎標配,是一個人生進步的入場券,但進場之后,走那邊,坐哪里,干什么,真的是看選擇了。選擇對了,坐上風口,選擇錯了,也許滿盤皆輸,辛勞一場,只能收獲疲勞。
18年的時候,我撅著屁股到處布道直播帶貨,逢人就逼逼賴賴電商直播有多好,有人信了有人沒信,沒信的人覺得你是吹牛逼,信的人覺得賭一把試試。19年沒入局的也不是都活不下去了啊,入局的也不是個個會所嫩模法拉利。但我覺得人生心態很重要,與其在沙發上躺著吃喝等老,不如爬起來干點什么。
人生一場,在于折騰。
我們是GDP紅利一輩,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份里,我們或多或少都沾了光,哪怕只是多買了兩套房,或者拿了點公司股票。“我輩”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輩,我們加班熬夜996換來的,也許不是個人財富的暴漲,但我們確實創造了一個非常發達,充滿活力的中國。我輩皆有貢獻。
我輩中的60~70后尋找夢想,80后實現夢想,90后選擇夢想,但起碼所有人心有夢想。
羅振宇真的很討厭,他的年度演講依然沒有展開講,“我輩”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依舊秉承“將知識碎片到底”,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臭毛病,說話不說干凈,講道理不講徹底。于是“我輩”中,有人聽個熱鬧,有人頻頻點頭,有人做了筆記,有人嗤之以鼻。
2020年太陽照常升起,希望“我輩”依舊充滿希望,有所心得,有所悟到。
最后PS:老子沒收羅振宇一分錢,也不認識他,只是眾人往右,我就非要向左,謝謝!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