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玩具逛街时突然按下按钮的故事,丰满的妺妺3伦理播放,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2019,蘋果的未來去向何方?

原創 收藏 評論
舉報 2019-09-05


當我們還在為Costco開業半天被迫停業的盛況匪夷所思的時候,殊不知這樣的“搶購狂潮”原本是鑲嵌在蘋果桂冠之上的“夜明珠”,那是一個“幸福的煩惱”:

2010年,iPhone 4正式發售,北京三里屯的蘋果零售店內涌入大量前來掃貨的黃牛,場面一度失控,蘋果方面不得不采取關店措施確保現場安全。2011年,iPhone 4S發售之時,還是北京三里屯,兩名前來掃貨的黃牛大打出手,蘋果方面不得不采取關店措施;但這激怒了一些在場消費者,個別人士向該零售店投擲雞蛋等物品,場面再度失控。

雖然Apple里的這群和Costco明顯不是同一群人,但本質上他們也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是在貪“小便宜”。

然而,9年之后一代新人換舊人,變化的卻只有一點:蘋果是真的沒那么炙手可熱了。

雖說門內依舊人聲鼎沸,但像這種排隊購買的光景卻再難聽聞。

當然,這和蘋果改成“預定”購買機制有一定關系,只要用戶能夠接受蘋果居高不下的價格,蘋果放下架子親民一點也是沒關系的;但這也從側面說明用戶對蘋果的期待、以及蘋果對用戶的態度正在轉變。

尤其是近年來華米OV強勢崛起,2015年站在風口浪尖的小米、2016/17年躺贏的OPPO/vivo,以及2018年后硬撼美國的華為;國產陣營知恥而后勇轉戰互聯網手機,終于憑借其價格、渠道、技術方面的優勢和蘋果、三星有了一戰之力;又恰好遇見蘋果因為其走上歪路(奢侈品化)自食惡果在大中華區連續潰敗,三星因為其2016炸機事件、2017薩德入韓被拖入泥潭。

蘋果和三星的自亂陣腳給了華為、OPPO、vivo乘勝追擊的絕佳時機,而小米也在短暫的內亂之后雷軍攜全面屏而來再一次引爆全場。

曾幾何時,諾基亞在功能機時代的霸主地位被蘋果顛覆;但在智能機時代蘋果成為“惡龍”之后又迎來了新的“勇者”

曾幾何時,蘋果在2015年國內市場份額高達25%,但在2019年市場份額已然跌破10%。

固然,蘋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左右著智能手機的風向,經歷過2018年的經濟寒冬整個市場確實有些后繼乏力,但蘋果的劉海屏不足以橫行整個全面屏時代這也是事實。

全面屏曲終人散之后,蘋果又在折疊屏&5G時代姍姍來遲,這就難免讓人懷疑它的主觀能動性;雖然華米OV走上了一片無人區,5G市場也遠沒有想象中的成熟,但在這里有和沒有是態度問題。

而這段時間蘋果又在忙什么?

2018年8月,蘋果市值突破萬億美元大關,直逼俄羅斯的經濟總量。2018年9月,iPhone XS MAX售價9599元起,512G版本更是高達12799元,甚至連新版iPhone保護套都能賣到1099元。

但隨后蘋果就被打回原形,市值一度被亞馬遜、微軟超越;微軟更是“長期”盤踞在萬億美元市值王座。

就算iPhone的單價破萬,蘋果也沒來得及“扶穩”自己搖搖欲墜的王冠。

如果說被亞馬遜、微軟超越還只是讓它有點遺憾,那么2018年被“豬隊友”高通三翻四次“訴訟”就有點讓蘋果焦頭爛額。

被高通兩肋插刀失去“芯機”這還只是小事,畢竟人家有的是現金和備胎,但是被自己的用戶發現蘋果居然也不掌握“核心科技”,這就有點氣急敗壞。

一瞬間質疑蘋果“高定價”“低創新”的輿論層出不窮,但讓果粉無語的是:這就是現實。

高通的幾番糾纏帶來一個惡果,當然,這也和蘋果2014年悄悄走上的“奢侈化”路線有一定聯系;但蘋果直到2019年1月才坦陳自己的錯誤:

蘋果CEO庫克在一份公開信中表示,正式調低對蘋果公司2019年第一財季的營收預期;雖然庫克一再強調其它產品表現良好,但應聲下跌8%的股價就是市場對他豎起的中指。

而這之后,1月份短短15天內iPhone降價3次:京東天貓蘇寧之后蘋果官網也開始變相調價,京東更是再次降價;進入3月天貓、蘇寧、京東等電商平臺第三次下調iPhone售價。

一方面蘋果確實在降價,但另一當面蘋果又磨刀霍霍瞄準了服務和新品:

2019年3月,蘋果偷偷更新一系列硬件之后,正式進入“訂閱付費大時代”;App Store分成的爭議還未解決,蘋果又向iOS生態晃起了剪刀。

2019年6月,蘋果在WWDC上帶來價格高達5999美元(約41437元) 的Mac Pro“刨絲機”也就罷了,連專用支架都能賣到999美元(約6900元)。

iPhone這一波先揚后抑的玩法爐火純青;但隨著蘋果秋季發布會如約而至,各種紛至沓來的訊息卻并非都是好事。

6月份,蘋果召回2015年 9月至2017年2月期間銷售的帶有Retina顯示屏的2015款MacBook Pro,因為電池“可能會造成消防安全風險”;而美國聯邦航空局很快就提醒航空公司不要攜帶帶有缺陷電池的筆記本電腦。

6月底,蘋果風格的締造者之一喬納森宣布離開蘋果。

8月21日, 繼三星OLED屏可能會成為新款iPhone上最貴的部件之后,蘋果向京東方伸出了橄欖枝。

8月23日,蘋果三星遭遇集體訴訟:iPhone & Galaxy 射頻輻射超標。

8月28日,Apple為Siri錄音道歉,在默認情況下將不再保留Siri錄音。

8月29日,谷歌的Project Zero安全研究團隊揭露了一場涉及廣泛的iPhone黑客活動;谷歌表示,黑客已經能夠訪問您的iPhone數據多年。

8月底消息,據彭博社報道稱,從本周日開始蘋果包括AirPods,Apple Watch,部分iMac,HomePod和等產品都將受到15%關稅政策影響;若加征關稅全部生效,蘋果利潤至少縮水50億美元。

8月30日,蘋果宣布,Apple Watch 2代/3代存在屏幕破裂的可能性,為此蘋果將提供免費更換屏幕的服務。

8月30日,蘋果對外發布公告稱,將在美國地區推行一項新的產品維修計劃,只要符合資質的第三方維修商,無論體量大小,都可以向蘋果申請、購買正規零部件及配套服務。

9月1日,據外媒報道,蘋果正致力于智能追蹤標簽的開發,與三星SmartThing追蹤器競爭;據稱,這種智能追蹤標簽將成為蘋果的Find My App的一部分,名為“ item ”。

9月2日,蘋果與奢侈品牌 Burberry 合作,開發名為「R Message」的新聊天工具,幫助后者打造更個性化的購物體驗。

9月3日,谷歌針對旗下一眾Pixel機型進行“AndroidQ正式版”的OTA更新Android 10。

以上“細枝末節”雖然不是蘋果下半年的主線,但從硬件上的問題頻出到軟件上的安全訴訟、從蘋果整體向“軟”到自家硬件面對的加稅政策,從靈魂設計師離職到蘋果開放第三方維修服務,足見蘋果是真的有點左支右絀了。

于是,這才有了今年9月份,蘋果呼喚“創新”。


一、惟有創新(By innovation only)

關于蘋果會在哪些領域“創新”這個問題,相信互聯網上已經有了不少“公測”。

不出意外蘋果應該會在電池續航、三攝系統、A系列處理器、屏幕感官上進一步升級,除了取消3D Touch交互體系之外,iPhone 11依舊不支持5G。當然,華為、小米、vivo,三星之后,在漸變色這件事情上蘋果大概也不會缺席。

雖然蘋果近年來的發布會越來越像是“吐糟大會”,總是吊足了胃口卻很難讓人滿足;不僅看上去沒啥創新,而且發布會上提到的大多升級都是和自家的產品對比,已經落后了競爭對手幾個世紀。

但我們也大可不必糾結于這件事情,我們更關注的是蘋果這一次“創新”的必要性。


1、來自政府的聲音

2018年9月,iOS 12的更新帶來了“屏幕時間”功能。

隨后蘋果下架或限制了2018年17款下載量最多屏幕時間應用中的11款。

2019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蘋果公司在App Store“下架屏幕時間應用”的反壟斷案件中敗訴;蘋果市值一夜蒸發500多億美元。

2019年6月,蘋果發文聲稱新一輪關稅將削弱蘋果的競爭力,減少該公司對美國財政部的貢獻。

但從9月1日開始,蘋果包括AirPods,Apple Watch,部分iMac,HomePod和等產品都會籠罩在15%關稅政策的陰影之下。

而且,蘋果還受特普朗政府影響正在計劃將蘋果制造遷至東南亞;一度被蘋果寄予厚望的印度市場又不給力,這就讓蘋果陷入政府決策與中國市場的兩難之地。


2、來自對手的聲音

高通與蘋果的恩怨不必贅言。

華米OV、三星的5G化,以及鴻蒙出世,蘋果多少會有點慌。

蘋果秋季發布會之前,谷歌先爆其安全漏洞,又更新新的系統Android 10,其用心可見一斑。


3、來自開發者的聲音

天下苦蘋果稅久已。

2019年7月,“蘋果稅”又將服務延展到具有公益性質的醫療平臺,導致個別應用無法更新,部分iOS開發者以蘋果濫用壟斷權為由發起集體訴訟。

自2008年7月上線以來,蘋果iOS應用商店App Store便對開發者收取 30% 的流水,其收費范圍逐漸蔓延到應用內所有訂閱、游戲幣、付費內容、解鎖等IAP支付;大型開發商還有抵制蘋果的底氣,但獨立開發者卻是無能為力。


4、來自隊友的聲音

2019年8月,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直言不諱的批評蘋果公司,“蘋果在很久之前就應該拆分”。

沃茲覺得現在的蘋果變成Big Tech之后,缺少獨立部門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諸多聲音逐漸匯聚成同一個音符,蘋果的“內憂外患”不斷。而這,或許就是蘋果呼喚“創新”的原因。

至于用戶,從它的高品質到高價格,蘋果真沒那么在意。


二、為什么蘋果沒有創新了?

但正是蘋果沒那么在意的用戶,證實了蘋果缺失“創新”的基因。

蘋果是什么時候失去創新的?

是喬布斯走了、李·克勞退休,還是喬納森離職?

不,這都不是,是庫克對于蘋果潛移默化的影響,蘋果從此走上岔路。

創新,這個詞,本是蘋果與生俱來的特質。

它起源于喬布斯和沃茲的藍盒子,滲透在蘋果《1984》Macintosh的顛覆者形象中,又流淌于《Think Different》喬布斯的回歸之作中。

藍盒子本身就是一種嘗試和探索,1984超越了創新的定義,而Think Different與創新不謀而合;而后,喬布斯更是連續用iMac、iPod、iPhone和iPad不動聲色描述了何謂創新,庫克則是在喬布斯的基礎上搖旗吶喊證明了創新價值萬億(美元)。

既然蘋果一開始就有創新的基因,而喬布斯更是深諳其道,那為什么庫克又要呼喚“創新”呢?

這自然是因為庫克時代的蘋果和喬布斯時代的蘋果不同:喬布斯用了23年提升工業設計的商業比重、喬納森用了27年貫徹執行,庫克卻只用了8年就給工業設計“降級”;他們對工業設計的不同堅守改變了蘋果的創新內核。

喬布斯時代的蘋果萬眾矚目,但在商業上卻倚重于庫克。

庫克時代的蘋果市值節節攀升,率先突破萬億,但其設計卻逐漸失去了引領時代的豪情。

2010年蘋果直逼諾基亞,位居全球智能手機第二名;2011年,蘋果、三星趕超并淘汰諾基亞;2012年-2017年,蘋果營收、估值不斷攀升,連續成為道瓊斯年終全球市值最大上市公司。但在此期間,蘋果不斷提高新款機型價格,對新款機型的外觀設計創新、系統方面創新不足問題日益嚴峻。

再加上華米OV的勇猛激進,就更凸顯了蘋果的“毫無作為”;雖然蘋果依舊還能在全面屏上用巨丑的“劉海屏”作威作福,但那些所謂的蘋果信徒卻在短暫的追捧之后無不心懷二志。

如此境遇,蘋果本身不是不清楚,從它這幾年的發布會主題就能窺見一二:

2016年“See you on the 7th(7日見)”、2017年“Let's meet at our place(我們,家里見)”、2018年“gather round(團聚)”、2019年“By innovation only”。很明顯2018年前的蘋果還生活在自己的“大家庭(iOS大生態)夢”中,直到2019年蘋果這才如夢方醒。

當然,曾經作為蘋果財報中的亮點,營收漲幅最大的大中華區淪為重災區,連續6個季度的下滑自然讓蘋果冒出一身冷汗;雖然被庫克甩鍋給中國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但這種說法卻經不起推敲。

為了挽救中國市場,蘋果在價格上一次又一次讓步,終于在iPhone8/8Plus挽回了下滑的頹勢。

但如此頻繁的調整價格體系,也動搖了蘋果以“創新驅動銷量,銷量催生應用服務收入規模”的初衷。

這和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只做自己,不迎合,不妥協”的性格大有不同。

可以說,蘋果走到今天已經積重難返。

誠然,這些隱性因素是果粉不愿深究也不愿相信的存在,但在其它用戶眼中我們看見的卻是這樣一個事實。


第一:保密機制潰爛

這才過去幾年,讓蘋果公司引以為豪的保密機制已經不復存在;一到春秋兩季,總會有新iPhone的外觀定稿,通過外設廠商或KOL流出。

這種“以假亂真”的爆料變得越來越“高端”,給KOL吸引來大量人氣的同時,卻在發布會之前急劇消耗發布會的熱度;更關鍵的是蘋果官方對此無動于衷,就更讓各種知情者不知情者趨之若鶩。

如果發布會能夠回避各種預測帶來新鮮感也就罷了,可它不能;反倒一而再的為各路爆料者“加冕”,這就讓發布會的神秘性“蕩然無存”。


第二:玩法一成不變

自從2014年iPhone 6發布會被天才小熊貓盯上之后,這就成了網友們“必看”的一檔節目;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蘋果發布會上的亮點越來越少,就連自媒體人也沒了熬夜“盯梢”的興致,天才小熊貓如法炮制的一張圖系列以戲謔的方式越發深入人心。

硬件在升級、價格在飆升,創新,是不可能有創新的,刻薄一點那只是數字系列之上的“更新”。

雖說庫克時代有Apple Watch、Home Pod、AirPods、無人車,能打的不是沒有,Apple Watch、AirPods的出場就挺好的,只不過誰也無法扛起蘋果的下一個十年。


第三:蘋果向軟求生

自蘋果2008年嘗到App Store的甜頭之后,蘋果就一直走在壟斷的邊緣。

特別是蘋果在大中華區連續潰敗之后,在印度區又遲遲不能取悅用戶,這就迫使蘋果必須盡快找到新的增長點;iOS的10億裝機量給了蘋果訂閱收費的底氣,蘋果在2019年春天悍然轉向。

不去創新開源,卻想雁過拔毛,這樣的決策讓用戶對蘋果越發失望。


三、Apple的囚徒困境?


當然,蘋果本身就以截取高額利潤維生,在硬件上遭遇挫折,就自然想在其它方面創造收成;蘋果向軟,只不過是它恰好選擇了內容服務而已。

而在政府、對手、隊友、開發者,以及用戶的各種壓力之下,蘋果無論是向軟、還是創新都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分。


第一:iPhone的地位岌岌可危?

iPhone定義了智能機時代,也定義了蘋果這家公司;但時至今日,iPhone卻拖了蘋果的后腿。

過去幾年,iPhone都是蘋果營收的絕對主力,但現在iPhone銷售占總營收的比例跌到了半數以下;而這或許就是蘋果向服務型公司轉型的最大原因,iPhone這棵搖錢樹已經不那么受歡迎了。

但很顯然,Apple News+、Apple TV+、Apple Card、Apple Arcade沒那么容易成功,蘋果要在新的領域備戰新的巨頭;這會讓蘋果舉目皆敵。


第二:Apple價格策略閉目塞聽?

用戶對高端智能手機的需求放緩,且放緩速度超過中端和低端;這是iPhone不再性感的本質。

其實自iPhone X開始,就有用戶對蘋果越來越貴的產品表示出不滿,業內人士也認為蘋果不應該將iPhone做成“奢侈品”;但蘋果卻視而不見。

雖然各種變相降價確實刺激了“舊蘋果”的銷量,但在新蘋果上的定價還是一如既往的傲慢;一套Mac Pro最高花費可能高達3.9萬美元(約27萬元),Mac Pro甚至是貼上了“窮人勿近”的標簽。


第三:Apple這些年的折戟沉沙?

且不說這兩年,蘋果投入Home Pod、無人車邯鄲學步,Apple News+、Apple TV+、Apple Card、Apple Arcade無甚稀奇;總給人一種一步慢、步步慢的錯覺,在此基礎上蘋果依舊不斷觸礁:

2019年1月,知情人士稱,蘋果本周從其隱秘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泰坦計劃”解雇了200多名員工。2019年3月,蘋果宣布airpower研發失敗,取消發布于2017年、預計2018年上線的airpower項目。2019年7月,供應鏈人士透露,蘋果原本負責開發 AR/VR 頭戴設備的團隊已于5月解散。

臨近發布會,蘋果又被爆出健康團隊多位老員工出走,教育受制于其高昂的價格束手束腳。


第四:Apple缺少下一個十年爆款?

在喬布斯時代,蘋果有iMac、iPod、iPhone和iPad這樣的十年爆款。

在庫克時代,能拿得出手的卻只有Apple Watch和AirPods,但Apple Watch、AirPods和iMac、iPod、iPhone、iPad卻明顯不是一個量級;雖然庫克真的很努力,卻依舊只能在喬布斯的數字系列上按部就班。

iMac已經21歲,iPhone也有12歲,就連iPad也有9歲,但蘋果卻依舊還未找到自己的下一個十年爆款。


四、蘋果的下一個時代?


雖然蘋果的下一個十年爆款依舊還未尋得,但蘋果的下一個時代卻已然來臨。

如果說喬布斯的離去還不足以讓我們察覺蘋果基因的變化,畢竟大多數人接觸到蘋果的同時也見證了庫克的成長;但在這一次蘋果設計的靈魂人物喬納森離職之后,蘋果,或許就再也不是JOJO(喬布斯&喬納森)的蘋果了。

接替喬納森的Jeff Williams是何許人也?

他是蘋果的首席運營官,曾主導開發過Apple Watch,還參與過iPhone 4的設計。

在經歷過iPhone 4的產品開發后,Jeff Williams一直處于公司的運營管理和產品開發的主導角色,其中還包括了iPad、iPod和Mac幾條熱門產品線;憑借其出色的供應鏈協作和運營能力,《財富》雜志在 2011 年將威廉斯評為:蒂姆庫克的蒂姆庫克。

和喬納森是蘋果早期iMac、iPhone、iPod和iPad等代表產品設計主力的履歷不同,Jeff Williams只負責過Apple Watch的開發;我們不必急著否定Jeff Williams的運營能力,但他的設計功底卻需要打一個問號。

不過現階段轉向服務的蘋果,或許需要的恰恰就是Jeff Williams這種能夠負責運營和銷售的人才,當蘋果對硬件的需求沒那么迫切的時候,Jeff Williams才是庫克需要的左右手。

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喬納森的設計實力固然厲害,但不可否認在其任上蘋果確實有衰退的趨勢。

而Jeff Williams取代喬納森,或許就是蘋果現階段想要的——徹底“去喬布斯化”:用商業驅動設計,而不是被設計牽著鼻子走。

我們不知道蘋果“去喬布斯化”之后的前景如何,iOS還能擠出多少“干貨”?

但蘋果急需用一種全新的設計語言打動消費者,卻是毋庸置疑的。


五、蘋果的未來去向何方?

面對蘋果這種屢創奇跡之后又主導潮流的科技公司,我們很難保持“絕對理智”;但凡蘋果能降低一點姿態其釋放出的利潤都能嘆為觀止,但若蘋果真的降低了姿態,這就不是蘋果了,畢竟,人家也有偶像包袱。

也因此,對于現階段的蘋果來說,預期可以降、價格可以降,但定位是絕對不能碰的。

雖說阿倫茨已經被離職,但誰說庫克、Jeff Williams就不是下一個“奢侈品”CEO呢?

當然,如果說以前的蘋果硬件在為軟件鋪路,其高溢價有點難以理解;那么當蘋果“服軟”內容生態開始拱衛硬件的時候,其高售價是不是就能理解呢?

畢竟,其獨享體驗舉世無雙嗎嘛。

而這就是蘋果正在圍繞自己的硬件長城正在打造的生態島鏈。

第一:蘋果芯事

蘋果的諸多戰事之中,最受關注的大概就是人家的“芯事”。

一路走來,蘋果先拋摩托再舍英特爾,三星、高通分權制衡,終于制造出“全世界運行速度最快的個人電腦”,自研的A系列處理器也已加冕多年。

如今,蘋果雖受高通反噬,最終以蘋果1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的基帶芯片業務結束。

我們不確定蘋果是否能兌現“所有iPhone核心部件都由自己生產”的諾言,但蘋果在芯片設計和制造以及系統上的話語權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確實是事實。

一方面蘋果在高端芯片領域用錢開路,另一方面蘋果在智能追蹤標簽上下求索;這一上一下,一高端、一通用,足見蘋果的布局之深。

它在萬物互聯晚了一步,卻未必不能通過標簽化的模塊追蹤器扳回一城。


第二:蘋果健康

如果說item是蘋果在萬物互聯時代灑下的一顆昂貴的楔子,那么5G Apple Watch就是整個iOS生態向5G移民的第一步。

很難說蘋果到底是明智還是保守,把5G的第一次給了Apple Watch而不是iPhone;但不可否認,蘋果確實不敢輕易在iPhone上對賭5G的未來。

5G登陸手表,既能表明蘋果對5G的誠意,又能突破華米OV和三星的封鎖,這何樂而不為。

而且在蘋果健康人員流失的時候,把視線轉移至Apple Watch也確實是一招妙棋。


第三:蘋果系統

2019的WWDC上蘋果補全了自己的五大系統macOS、iOS、tvOS、watchOS和iPadOS。

而作為蘋果最后押注的“下一代”系統iPadOS,很顯然它想重新定義iPad,把它變成了生產力工具。

作為iOS觸控觸屏和macOS鼠標精準點擊交互之間的第三方交互平臺,iPad比之iPhone、iMac在萬物互聯時代有著更大的可塑性。


第四:蘋果內容

雖說蘋果“大文娛”的發展注定沒那么順暢,但蘋果深度綁定軟硬件的策略卻是一種雙全之法:

一方面通過Apple TV應用內嵌在蘋果生態中自有的移動設備上,并將于今年下半年登陸蘋果電腦端。另一方面,在生態外Apple TV將進入各品牌智能電視中,甚至還嵌入了其內容競品方生產的流媒體播放與電視設備中,如亞馬遜、Roku、LG、索尼、Vizio、三星。

這種軟硬兼施的做法,類似于亞馬遜視頻否認訂閱業務、對標Netflix,給了蘋果很大的靈活性;雖說大成有點難,但小成還是比較輕松的。


第五:蘋果教育

雖然說“教育就在蘋果的DNA之中”這句話有點馬后炮,但1982年喬布斯確實實現了在9250所學校各捐贈一臺計算機的諾言。

而AppStore也已然構成蘋果教育的雛形:所有教育相關的應用,如iTunes U、音樂視頻制作軟件等;但一眾免費教育軟件并不足以支撐起蘋果教育,理想之外,蘋果正在面臨嚴峻的現實。

不過,蘋果在2016年提出的“人人可編程”項目,落實“基礎教育”,力圖幫助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學習編程,卻有可能打破蘋果硬件的壁壘。


第六:蘋果出行

自“泰坦計劃”裁員200多名員工后,蘋果的無人駕駛計劃就有點停滯不前。

但2019年6月,蘋果與吳恩達的無人駕駛明星公司Drive.ai達成收購協議,一個有錢、一個有人,又給了兩者極大的想象力。


第七:蘋果金融

作為蘋果春季發布會上唯一的“硬件”,Apple Card可謂是賺足了眼光。

而它無實體卡號、無安全碼、無過期日期和能夠返現的屬性也確實讓人耳目一新;這是蘋果金融的一小步,也是歐美互聯網金融的一大步。



最后,無論大家對現今的蘋果是唱衰還是捧殺,我們唯一需要確定的是蘋果曾經站上過神壇,而它至今依舊是不少人憧憬的對象;它有過顛覆性的設計、也引領過時代潮流、它有過最好的用戶體驗、也有過最好的用戶隱私保護,它有過這樣的實力,相信現在也有機會站在“眾神之巔”。

但這一切,都取決于它在一周后作何選擇,是拿出真正讓消費者驚艷的產品,還是繼續守著喬布斯的遺產“坐吃山空”,我們拭目以待。

而這一次蘋果能否走出舒適區,就看它是否真的有心致創新?

君不見喬布斯拿出初代iPhone驚艷全場的時候,面臨“華而不實”的嘲諷。君不見IPhone4引入Retina視網膜屏幕的時候,面臨“虛有其表”的質疑。君不見IPhone4引入不銹鋼框架天線的時候,付出了“死亡之握”的代價。

君不見IPhone5S引入指紋識別、IPhone X引入結構光人臉解鎖的時候,也不被人理解。

那么這一次庫克是否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PS:部分素材來自于@知乎 @虎嗅 @愛范兒 @iT之家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權數英發表,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數英立場。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系數英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錄后參與評論

    評論

    文明發言,無意義評論將很快被刪除,異常行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州市| 吉木乃县| 竹北市| 岳普湖县| 齐齐哈尔市| 双城市| 松桃| 德令哈市| 游戏| 黄龙县| 尼勒克县| 刚察县| 新化县| 永仁县| 屯门区| 扬中市| 太康县| 柞水县| 浙江省| 五常市| 额济纳旗| 白沙| 齐齐哈尔市| 密云县| 固镇县| 黎川县| 手机| 大新县| 通许县| 张掖市| 东乡县| 靖边县| 宿松县| 衡东县| 崇信县| 石阡县| 林西县| 中西区| 祁东县| 莱西市| 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