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廣告怎么做?挖掘產品與生俱來的戲劇性
首發:賈桃賈桃
李奧貝納工作起來像一頭牛。
奧格威在拒絕和李奧貝納公司合并時,曾開玩笑地說到:我工作已經算是相當賣力了,但是完全沒法和貝納比,我私下想如果我們變成一家人,他會半夜打電話來,把我吵醒,要我在第二天早上8點和他在底特律見面,去爭取更多的汽車客戶。 雖然奧格威是半開玩笑,但李奧貝納作為工作狂的名聲卻是如實。
彼時,李奧貝納公司已經成為全美最大廣告公司之一。
一、從編輯到廣告人
把時鐘撥回1915年春天,當時的李奧貝納大學畢業一兩年,還是一位汽車雜志編輯,在凱迪拉克汽車公司工作,負責公司的內部雜志編輯。
雖是做編輯工作,卻對廣告感興趣,瘋狂閱讀廣告專業刊物,剪下大大小小報紙廣告整理成冊,而且還參加了許多廣告俱樂部。 20年代初,李奧貝納換了一家汽車公司-拉菲特,開始擔任廣告部經理,然而沒幾年拉菲特因為定價過高和整個經濟蕭條,最終破產。
進入這個公司的時候,貝納通過現金和抵押股票貸款的方式購買了2000美元公司股票,公司倒閉時,周圍的朋友都勸他不必償還貸款。然而貝納堅持償還,因此,也給家庭背上了債務。家有妻兒加上債務,貝納不得不趕緊尋生計,當時一家小型廣告公司代理商拋出了橄欖枝,給出了創意總監職位,貝納說道:我一口就答應了。也因此,正式踏入了廣告行業。
二、44歲孤注一擲創業
進入廣告公司,公司雖小,卻充滿活力。李奧貝納自己畫草圖,自己寫文案,自己坐火車到外地去排版,有時還在打印現場推翻更改,清晨又坐火車回去。貝納相信勤奮工作終究換來回報。
在這家公司,貝納也遇到了后來他創辦自己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
有很長一段時間,李奧生活過得非常愉快:“我的3個小孩都出生在這里,我有一個漂亮的家,還有很多很棒的社交活動,包括和已故作家塔金頓來往……我想,我可能是當地薪水最優渥的廣告人”。
然而好景又不長,30年代,美國出現了長時間到經濟蕭條,眾多企業破產,這其中就包括貝納所在廣告公司的重要客戶。李奧貝納意識到:要想繼續留在廣告屆,就必須換個地方,他來到了芝加哥。
李奧后來提起那時的芝加哥,說道:“我周游了外圍的城市后,最后慢慢走向她。但我終于抵達那里時,我已經是個鄉音難改的40歲中年男人了”。來到芝加哥后,幸運的貝納成功入職當時芝加哥最大到廣告公司,擔任創意總監。學習著新的媒體,白天當客戶經理晚上寫文案,勤奮工作。
然而這家公司的老板對廣告生意打理并不上心,不幾年,這家曾經是最大代理商的廣告公司便走向衰落。身邊對朋友和老客戶紛紛勸李奧貝納創業,創辦自己的廣告公司。多番猶豫,李奧貝納抵押房子和借款,共籌得5萬美元,在1935年創辦了李奧貝納股份有限公司。
此時他已44歲,可謂孤注一擲。
1936年,李奧貝納公司為巧克力做的廣告并沒有給客戶帶來暢銷,老客戶也削減預算,成立的第一年,李奧貝納走得十分艱難。
三、與生俱來的戲劇性
轉折在1939年,李奧貝納通過比稿擊敗其他多家廣告代理商,贏得了美國肉類研究所的業務,這是李奧貝納第一單超過100萬美元的業務。
為肉類研究所做的廣告也是李奧貝納后來最引以為傲的廣告之一,因為這則廣告充分運用了李奧貝納的創意方法——尋找產品與生俱來的戲劇性。 當然后來還有綠巨人豌豆、萬寶路牛仔形象等等大獲成功的廣告,此后李奧貝納走上了發展的順風車。
但讓李奧貝納創意方法成型和定型的標志,應該算是這個肉類廣告。 當時所有肉的廣告都是建議用煮熟的顏色,而李奧貝納通過調研發現鮮肉的紅色代表了新鮮、食欲、品質。堅持采用鮮肉的紅色。
廣告的標題是:你能不能聽到它們在鍋里滋滋的響聲?
滋滋的響聲就是戲劇性,抓住了煎肉時的滋滋響聲,讓人們聯想到味覺,用文字刺激了味覺。這就是產品與生俱來的戲劇性,抓這個產品本身就有的戲劇性,就能刺激顧客。
后來,這個方法被總結提煉,成為李奧貝納公司的創意方法。流傳幾十年,延續至今。
四、解剖這個廣告方法
作為流傳幾十年的廣告方法,仍然能存在到今天,必然有其合理性。 按著路子一步一步的來捋清楚,為我們的廣告營銷方法的武器庫,再添一件兵器。
先看觀點本身:挖掘產品與生俱來的戲劇性。
這里面有兩點非常重要,一個是與生俱來,什么意思,就是產品本身就存在,不需要再去創造添加,就從產品自身去尋找。
第二個是戲劇性,產品自帶的特點可能有很多,而那個真正帶有戲劇性的特點在哪里?那個特點能讓消費者感興趣,能刺激消費者的特點在哪里?
因此,這個方法的操作步驟就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充分研究自身產品,尋找提煉產品特點;
然后是對提煉的產品特點進行篩選,選出那個戲劇化的特點,當選出這個特點時,大創意也就產生了;
最后是對這個特點進行廣告加工,用廣告生動的表現出來。
五、到底如何用呢?通過案例來看
李奧貝納操刀的肉類產品煎炒時的滋滋聲,就是戲劇性,這是產品本身就存在的,而且是再尋常不過的,我們只是把它提煉出來,用作廣告傳播。
有一個日本的廣告,描述一個撕軟糖,就是尋找撕軟糖產品本身的戲劇性,廣告里這個糖能撕扯很長,非常魔性,給消費者的感覺上就很有趣。
看過這個廣告一兩次,便會對這個產品留下深刻印象,廣告效果當然很好了。研究自身產品——找到了撕扯很長的產品特點——并且做戲劇化處理——通過廣告幽默的表現出來。
還有一個案例相信大家印象應該比較深,小時候的電視廣告,大大泡泡糖,廣告里展現泡泡糖能吹很大,還有泡泡超人,小孩子看見了就想買,覺得很有趣,還很好玩。這個案例里面,吹超大的泡泡就是戲劇性。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都是利用這個方法,充分研究產品,找出產品自帶的戲劇性特點,通過廣告表現出來,目標消費者看到了,自然能引起興趣,刺激他們購買。
六、如何評價“與生俱來的戲劇性”?這個方法是不是萬用靈丹?
用這種手法,能始終跟產品本身相關聯,所以幾乎跑不偏,創意跟產品本身貼的很近,那些掌握不好創意尺度的創意人,不妨先用這個方法做練習。
這是實效廣告方法,能有效的促進產品銷售,對很多新品牌來說很適用。
方法本身很簡單,易掌握,也好操作,是一個能全民普及的方法。
1、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這個方法產生于上世紀40年代左右,是產品至上的年代,所以非常適合產品競爭,但因為過于專注產品,以產品為中心,就假定了產品中一定有戲劇性的特點,必然包含了消費者感興趣的東西。實則不是,在當下的商品環境中,很多產品其實并沒有什么差異和特點。
重產品忽視品牌,廣告的中心都圍繞產品在走,品牌策略和傳播其實是不足的。
找到產品特點不難,難的準確的選中一個特點,并戲劇化創意,這一點是這個方法的關鍵,往往很多人拿不準。
2、還有一個疑問:與生俱來的戲劇性和usp感覺很像,這兩者的差別是什么?
與生俱來的戲劇性更強調創意,強調戲劇性;usp更強調產品的獨特點,差異點。差異點不一定是戲劇性,戲劇性也不一定是差異點。這兩者的弊端倒是很一致,都是注重產品而忽視品牌。
七、最后,做個總結
比起市面上一大堆空虛的創意,或是洗腦重復策略,與生俱來的戲劇性,明顯實在很多,跟產品的距離很近,有創意也有實效,效果和方法都很實在。掌握這個方法,為我們的廣告營銷武器再添一件有力的兵器,遇到什么敵人,對應的使用什么兵器,對癥下藥,自然是信手拈來。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賈桃賈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