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怎么變成貶義詞了?
首發:賈桃賈桃
原標題:自媒體是一個貶義詞
koc火了。
順利上位當家花旦,坐上了廣告營銷媒體圈的頭牌。
這之前,當紅頭牌是私域流量,各品牌、廣告、媒體家的爺,都要來光顧一回,要來睹一睹“私域流量”傾城般的尊容,為一紅顏散金錢。 沒想到的是,私域流量當上頭牌不過小幾月,位置就被搶了。到底是各位爺的口味換的快啊,喜新厭舊,這么快就喜歡上了新頭牌。
koc火的另一邊,誰又曾瞥一眼,退居二線的“私域流量”呢?可能只有那些真正對“私域流量”上過心的癡情人還惦記著。 雕爺前兩天發了篇文章,講了一個趨勢,說新媒體、新渠道、新產品會鑄就新品牌,也成了一篇刷圈文,都在轉,都感覺新一輪的機會來了,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讀后隔一會又想,好像壓根跟自己沒關系啊。沒有關系,為啥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跟著跑起來了?一邊跑還一邊喊。
尚且不剖析這些內容本身的對與錯,說說媒體在這其中的作用。
這就是媒體引導的群體力量,當一個群體都跑起來的時候,你身處其中,情不自禁的就會跟著跑,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媒體就擅長干這個事,擅長去調動群眾情緒,讓一些吃瓜群眾莫名奇妙的就跟著喊起來。
一
而當下的媒體環境中,自媒體尤其擅長干這個事。這幾天營銷圈火的新koc、新品牌不就是自媒體搞起來的嗎? 當年咪蒙是調動情緒的鼻祖,全民抵制倒下后,千千萬萬個咪蒙冒了出來,都是為了流量啊。
也正因如此,自媒體從當初的個人觀點輸出,變成了如今普通民眾聞之戲謔的貶義詞,一聽到自媒體三個字,可信度大大降低。 而事實是很多假的、造謠的、煽動的內容確實來自自媒體,證據確鑿,無以辯駁。為什么會搞成現在這個樣子?
總結下來,自媒體環境中有這三大原罪。正因為這些原因,自媒體從當初的優質內容集中營,變成了現在的假大空。
二
內容無尺,只為流量
尺度的尺。
很多自媒體在創作內容時,根本沒有尺度衡量標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沖著流量。而能吸引流量的就是深扎于人性的獵奇、性、爭斗、快速成長、新鮮事物、社會大事件、共鳴焦慮等等。
所以,自媒體人就不斷的往這個方向靠,情感號寫誰又睡了誰;雞湯號寫三天速成指南;分析號則是全方位無死角解讀熱點......
因為目的就是流量,所以內容的一切指向都是沖著流量,內容本身的價值倒是其次,當然很容易就越過了界限。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的滴滴女性事件后,各個大號蹭熱點,變著法子解讀,消耗社會新聞。本身是一個悲觀事件,被一些自媒體用來當流量,挖掘受害人的隱私信息,360度無死角解讀。唯流量是從,如蝗蟲般啃噬著。
就行業內來說,這幾天的媒體,一窩蜂的koc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廣告營銷行業其實很虛,正因為很虛就需要一些實的東西來填補,比如理論、創意、方法體系,都想時不時蹦出個新方法,時不時蹦出個新詞匯結果呢,反倒是搞的越來越虛。要打實,得下基本功。
三
制造焦慮,兜售焦慮
焦慮也是吸引流量的法寶之一,比如職業晉升、中年危機、薪資對比、身體健康狀況等等,通過營造人與人的不對稱,來制造焦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一段時間,好像很多自媒體都在寫35歲,寫中年男人危機,雖然沒有去看,不過隱隱約約有很多35歲的標題閃過眼前。
通過文章制造中年危機,然后緊跟著賣課,叫你掏錢買課解決危機,一套組合拳下來,中年男人就算不焦慮也得焦慮。
前幾天看文章,文章下面有個評論,算是說出了很多自媒體的焦慮營造。
經過長期的這種信息推送,還真以為自己活在另一個世界,人人年薪百萬,唯獨自己沒趕上。
之前標題寫月薪三萬,現在三萬被刺激習慣了,大多數人不以為然了,寫月薪十萬,十萬被刺激習慣了,又不斷的往上加碼,為了吸引點擊,只能是不斷的尋找新的刺激信息。
這樣來看,自媒體真是焦慮制造機。而且還錯誤的引導著價值觀。
四
各種包裝,收割韭菜
還有一種就是通過各種包裝來收割韭菜,拿營銷行業來舉例就是:把很多理論重新包裝,換個說法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云里霧里。
換個新說法,你就沒聽過,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懂。人們天生對不懂的東西好奇,而且很天真,很崇拜。
學生見著老師表現的很天真,新手見著高手表現的很天真,徒弟見著師傅表現的很天真,孫悟空見著菩提老祖就是一個猴孩子。 不懂就好辦了,你不懂,我懂,我來給你講解,收割一波好奇心,收割一波天真可愛的韭菜。自媒體時不時換個說法,整點新時髦的詞來制造焦慮,兜售課程,收割韭菜。 Koc、新消費、品效合一、私域流量、底層邏輯、頂層設計等等,可能這些詞的發明者只是用一個詞來定義而已,而看到有利可圖的追隨者們則是打著旗號收割新手。
當年講邏輯,現在人人都知道邏輯,搞個底層邏輯,等人人都知道底層邏輯,估計又要變成底層根本邏輯。 文字詞語本身就是一個指向,用這個詞語,它就定了它的意義,詞語就是定義。
舉個例子:“本質”這個詞語,人人都在談本質,有的說廣告的本質是銷售,有的說廣告的本質是創意,有的說廣告的本質是傳播活動。
按理說事物的本質就一個啊,為什么這么多本質不一樣?那是因為很多人連本質這兩個字都搞不清,瞎說而已,跟著趕時髦,看別人這么說,自己也喜歡這么說,別人喜歡說本質,自己也動不動就講本質。
本質就是本質,它指向就非常清晰,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固有屬性。廣告的本質就是一個傳播活動,沒毛病,因為這是他的根本屬性,扯其他的就是瞎說而已。 當人人談這個詞,本質這個詞被玩壞了,可能冒出來個“底層本質”,新詞匯就是這樣冒出來的,看起來感覺很唬人,其實本身無非是新套了個馬甲,用趙本山小品里面的話說就是:小樣,你穿上馬甲我就不認識啦?
五
總結
因為追逐流量;因為制造焦慮;因為浮夸包裝;因為收割韭菜;有些自媒體甚至是營造了一個與真實世界脫離的環境,引導錯誤的價值觀,讓它的粉絲活在它營造的世界中,完全是誤導人......
正因如此,自媒體發展至,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口碑直線下滑,成為了平民百姓中的“夸大者”、“假話王”,“標題黨”。
自媒體也慢慢變成來一個貶義詞。
雖然不乏一些好好做內容,提供價值的自媒體,但當所有人都跟著跑起來的時候,普通民眾哪有什么分辨力。
媒體是傳播介質,媒體人是信息輸出者,應該傳遞什么內容和價值,媒體人是決策人。當媒體成為一個大媒介,能影響上成千上萬人時,這個媒體就不單單是個人的隨心所欲,它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因為你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能影響到人。 這個責任就是至少不要給粉絲傳遞錯誤的、不實的信息,不要去千方百計引導粉絲受眾去干什么事,陳述自己的觀點,交給粉絲自己去評判。 說了這么多,最后再扯一句:當然還是希望自媒體在走向貶義的低谷后,重新回歸褒義,人人都愿意看并且相信的媒體形態。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賈桃賈桃(ID:jiataojiatao789)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