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Roy、Darcy
撰文:Darcy
隨著營銷成本越來越高,價格、轉化率成為品牌最為關注的焦點。最近一個從KOL延伸出的新概念KOC(即Key Opinion Consumer),強調關鍵消費者對于周圍人的“朋友式”的消費影響力。甚至有人提出了“KOC即將取代KOL”的觀點,也由此引發了一番爭議。
KOC其實就是腰部,或者粉絲更少的,腳底板部的KOL。—— 姜茶茶《KOC,沒錢甲方的最大謊言》)
說KOL已死的一般是帶貨的微商和沒預算的甲方,做KOC沒轉化還得找KOL拉粉曝光?!?nbsp;痞子達達《地球爆炸了,廣告也不會死》
為此,我們采訪了一些營銷行業相關人士。他們之中既有長期和媒體打交道,來自品牌和廣告公司的資深營銷人;也有一些曾經身處營銷行業,后來轉型的自媒體KOL;以及我們身邊的一些普通人。身處營銷傳播的上下游,卻扮演著不同身份角色,他們對這個話題有著不同的見解。
懂營銷的自媒體
自媒體通過與品牌的合作,充當連接消費者和產品之間的媒介。在營銷傳播的過程中,他們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了解商業傳播的整個流程,也體會到當下環境自媒體做內容的不易。在這場行業討論中,作為KOC的對標的自媒體們首先提出質疑。
1、KOC概念的出現,是否會影響品牌與KOL之間原有的合作關系?
鄧千軍,主理人@文案與美術
KOC這種東西,我更愿意理解為是公眾號為了賺取流量搞出來的,其實挺無聊的。如果KOC真的存在,也只能影響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吧。
孫綠,主理人@地球知識局
甲乙方按自己的情況需求選擇合作方式即可。大品牌是不是也會被說服采取大規模與KOC合作的方式?我認為有部分會,但作用不大,“真實粉絲”的規模越大意味著集中程度越高,傳播效率也就越高,結構上是占優的。低效結果會有更好的表現,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可能是假象,可能是KOL水化,也有可能是特定類別商品。
小呆,主理人@H5廣告資訊站
KOC好,還是KOL好?對于品牌方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要效果好!
這幾天,KOC與KOL的熱議看似是一場制造恐慌的常規新媒體鬧劇,但在熱議的背后其實也折射出了一個現實焦慮,那就是:如今的流量成本真的太高了!不止是品牌主,其實眾多自媒體和KOL也都在尋找能夠解決困境的方法。但就目前來看,我認為KOC并不是答案。
2、作為KOL而言,您覺得KOL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或調整?
鄧千軍,主理人@文案與美術
只會空談的KOL會越來越不被關注,畢竟這個時代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太多了!誰都能注冊一個公眾號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有價值的又能有幾個?只有在自己的領域真的有作為能深耕的人才能令人信服,這樣的人也才能稱得上KOL。
孫綠,主理人@地球知識局
我覺得KOL能逐步良幣驅逐劣幣就好。
小呆,主理人@H5廣告資訊站
KOL是什么? 大家的一個普遍認知是:關鍵意見領袖。而關鍵意見領袖又是什么?在營銷學中有一個通俗解釋:擁有更多、更準確的產品信息,且為相關群體所接受或信任的人。如果以這條標準去判斷如今市場上的眾多KOL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大多數是偽KOL,或者是假KOL。
其實最難的就是做好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KOL你就不會去擔心這些問題了,哪有那么多關鍵意見領袖?
更注重實際的品牌方/代理商
負責品牌傳播,經常和各類媒體打交道的品牌方和代理商,大概是最了解KOL與KOC的一批人。在制定市場策略到營銷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尤為注重實際效果的他們,對于KOL和KOC有著怎樣的取舍?
1、KOL、KOC對品牌而言,各自有著怎樣的價值?
日堯三石,高級整合營銷專家@優酷
還記得KOL剛興起的時候,國際大牌是很排斥這種軟廣,覺得有失身份。慢慢的,當市場部也背增長KPI的時候,KOL成了救命稻草。所以跟誰合作都沒錯,取決于營銷目標和營銷預算是什么。
Vicki Hwang,高級品牌經理@HFP
僅從字面意思理解,KOC在兩種情況下對企業有幫助。一是品牌從0到1階段,可以作為天使用戶參與產品調研,擴大天使圈層,實現need->product的轉化。二是企業采用分銷模式作為銷售渠道,這點不用解釋。
KOL是一類更具穩定ROI的媒介/渠道,有足夠量的粉絲,對于1-10/10-50的品牌是實現規?;m用的手段。選擇誰沒有優劣之分,看企業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
空手,事業部副總經理@省廣
KOL是公域流量,KOC是私域流量,KOC就是企業培養自己的KOL。
普通人的選擇:KOC or KOL?
其實,類似KOC的概念并非最近才被提出,而是在互聯網運營圈已經引發過一次討論,并且國外也早有類似的“micro-influncer”概念。對于那些身邊的種草達人,或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素人博主,他們更愿意成為KOC,還是成為下一個KOL?
1、您生活中接觸到的KOC多嗎?
馬曉雪,品牌策劃@開心麻花
不太多,不過我認識的KOL們都主動談起了KOC。
朋友J,B站UP主
KOC接觸的很多,不過我覺得純粹為了錢那種都挺low的。
朋友Y,內容營銷策劃@小紅書
挺多的,朋友/同事買了個新東西,就會提一提。如果我見過或用過就不會給太大的反應,但是如果我覺得是很新鮮,或者沒嘗試過但又有需求的東西,就會接著問下去:你覺得好用嗎?價格多少?而一般她們反饋說不錯的,我都會直接下單而不會做過多的橫向比較。但如果不是她們推薦,是需要我自己做功課的話,我就會對比很多,最后買不買也是個未知數了。
2、您是否愿意成為一名KOC,接受付費推薦產品的合作?
朋友J,B站UP主
KOC這個名詞我覺得比較蠢, 本質和KOL沒啥區別,只不過粉絲基數不一樣。
我經常給人安利東西,但是我不是KOC啊,我是要做KOL的人哈哈哈。我愿意接受付費產品推廣,但是對方的產品也要有逼格,很low的產品我沒興趣。自己買1000塊錢的東西,怎么可能為了掙200塊錢,給別人推薦100塊的東西?
朋友Y,內容營銷策劃@小紅書
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我都會安利哈哈哈哈,而且朋友也經常吃我的安利。因為分享本就是一種樂趣呀,不是炫耀,就是想把新鮮好玩、或者便宜實惠的寶貝告訴好朋友。例如,某某電商平臺有折扣買XX產品最優惠的時候到了……或者某某家的衣服、鞋子、護膚品、化妝品可真好用……在哪買最實惠之類的。
我不排斥做KOC付費推薦產品,但是我推不推薦,還要看這個產品是不是真的值得安利。如果是要我為了錢而違背良心去推薦,那么還是算了。但如果是真的好東西,就算不付費讓我體驗產品寫感受,我也是會答應的。
KOC會取代KOL?短期或許不會
隨著話題的不斷進行,關于KOC的討論也逐漸從概念解讀,轉變為對品牌媒介投放趨勢的探討。對于引發熱議的“KOC即將取代KOL”的觀點,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從目前看來,還需要觀察很長的一段時間。
日堯三石,高級整合營銷專家@優酷
KOC的商業邏輯就是普通人(KOC)比有“身份”的人(KOL)要便宜多了。 短期看似乎對于預算少、營銷周期短、小投入的品牌是很劃算。 但是現在KOL都那么水了,KOC的 key opinion 得水到什么程度呢? 有買有賣,甲方覺得值,那就值。目前還沒嘗試過KOC,但終究會有。時間最終會見證一切。
孫綠,主理人@地球知識局
從我所看的兩三篇來看,一般支持KOC的所說對于KOL的區別,主要是結果上的,比如和讀者是不是朋友之類。而從原因上看區別的話,就是粉絲量、軟硬程度和收費方式吧。我想很多KOL也接到過KOC類的需求,希望便宜、直接賣貨、賣一個分一筆。
一方面是大量微商品牌應該早就在用了,另一方面是KOL太多了水化了。微博有個幾萬粉似乎也可以KOL,但他們接到的可能是KOC需求,所以這不是新事物,KOC有自己的供需,似乎沒什么可爭論。
小呆,主理人@H5廣告資訊站
KOC確實是新名詞,但在我印象里,名詞背后的概念在克勞德?霍普金斯的著作《科學的廣告》當中是出現過的,而這本書是在1927年成書的。所以說,等《科學的廣告》成書100周年的時候,我們再來看看,KOC有沒有希望取代KOL。
朋友Y,內容營銷策劃@小紅書
不會取代,但是會趨于一個平衡狀態吧??赡芤驗楣ぷ鞅旧砭秃蛷V告營銷有關,所以我對于很多硬廣一眼就能看出來,而且會有一種抵觸心理。不是說這種廣告不好,而是看的太多,在同一時間,一堆博主就會同時發,然后各種App開屏也是隨處可見,真的是集中爆發就會反感,特別是本來很喜歡的博主,只要是接一線大牌的廣告,就會寫一大堆品牌準備好的文案,但其實我真的很討厭看,且沒意義,你說一個口紅推廣,寫一堆品牌理念、口紅成分有什么意義?只要上嘴顏色好看就好了呀!再說護膚/日用/電器那些,如果KOL是真的樸實寫如何好用,適合什么人群,說人話,加上高顏值,說真的就會被種草,但你要寫一大堆看不懂的文字,這和宣傳手冊上的內容又有什么區別。
其實對于我來說,買東西已經趨于理性化,而且產品不好,吹得再天花亂墜我也是無動于衷。所以無論是KOL還是KOC,只要是從真實感受出發,那么誰都不會取代誰,用戶都會為她的真心安利而買單,因為產品本身才是不倒的核心,其次才是營銷和推廣吧。
總結
對于注重實際效果的品牌方和廣告公司來說,與KOL合作還是KOC合作,并沒有明顯優劣之分;作為KOL而言,他們相信自身的價值,但承認市場將會淘汰掉性價比低的KOL;而素人博主們對于付費合作本身并不排斥,卻有意識地選擇與自身消費觀念相匹配的品牌。
出于不同的立場,彼此對KOC的考慮方式不太一樣。但總的來說作為一個新概念,宣告終結KOL的KOC并沒有受到太多認可。刀姐Doris在文章《炒冷飯爆火的KOC,還能火幾天?》中更指出是“小微博主+納米博主+分銷員”的集合體,是一個被混雜的概念,而這個”KOC“和KOL之間根本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
因此,當下KOC之所以能引發熱議,或許是因為有些人并不十分理解營銷的本質規律,在基本概念沒有夯實時,就已經被新興的概念亂了手腳。雖然營銷行業每天都要面對種種變化,然而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對于人性的洞察以及商業社會的本質并不會變。正如上文小呆所說,類似KOC的概念其實早在1927年出版的《科學的廣告》里就曾出現。當我們感到焦慮的時候,不妨溯源一些我們忽視的經典著作,從中尋找答案。
那么對于KOC,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