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的誘惑:4個月花20萬買玩具,他們怎么把泡泡瑪特買上市的?
作者:王滾滾,來源:剁椒娛投
回想起來,從去年的10月份到今年2月份,在4個月左右的時間里花了20萬元買泡泡瑪特的玩具,那是對安安夫婦來說很瘋狂的一段日子。
在那幾個月里,他們一箱一箱地從北京的泡泡瑪特門店里“端”玩具娃娃的盲盒。所謂盲盒,就是你并不知道一個盒子里究竟是一個系列里的哪個娃娃。而很大程度上,盒子里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款娃娃,能不能抽到未公布的隱藏款,這種未知的刺激,正是潮流玩具讓很多人欲罷不能的原因。
潮玩形象Molly
盡管單個娃娃的價格不高,從49元到69元不等,但一箱144個娃娃,總價也在7千元到1萬元不等。而一箱里能抽到隱藏款的概率,也僅為1/144。
“那會兒是有點上頭,有點失去理智了,就覺得我必須全部都要擁有。”安安對娛樂資本論矩陣號剁椒娛投說。“每天就一個想法,我今天就是要去拆,我得拆出一兩個隱藏款,我不能空手回來。”
為了這個目的,他們那段時間不僅花了自己大部分的積蓄,還刷信用卡去購買娃娃。他們在門店現場一箱一箱地拆盲盒,一天下來,能拆出4~6個隱藏款。“拆完了就搬回家,隱藏款就在閑魚上加錢賣掉,重復的常規款就低價處理掉。就是享受拆包那個過癮的過程,那時候我們家成箱成箱的都是娃娃。”
3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收入優厚,喜歡一切可愛的事物——安安身上的一切特性,都高度符合潮流玩具主打的目標受眾。畢竟,從買下第一個幾十塊的玩具開始,“入坑”通常只是時間問題。
天貓大數據顯示,2018年,有超過1200萬人購買過潮流玩具。其中,近60%的用戶年齡在18到35歲之間,他們大部分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強的購買力。
這股潮流玩具熱,也刺激了市場玩家超出想象的商業表現。以泡泡瑪特為例,這家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截至目前已累積獲得超過1億元的融資,還在2017年初時掛牌新三板。
根據泡泡瑪特發布的財報,該公司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074.03 萬元,同比增長155.98%;凈利潤2188.04萬元,同比增長達到了1970.44%。
“我們把泡泡瑪特買上市了。”安安說。她并不覺得自己是被割了韭菜的消費者,因為,花掉的錢她有能力再賺回來,而購買的初衷,還是源于她對于可愛娃娃的熱愛。看著滿柜子經歷了抽取、交換、高價購入后,終于來到家里的娃娃們,她感覺到治愈和陪伴。
曾經有微博大V在帖子中發問:為什么泡泡瑪特、美妝等消費品能在當下如此火爆? “因為年輕人的欲望無處釋放。消費主義這時成為了一劑無處安放躁動的心的解藥。”
一、潮玩潮玩,先潮后玩
自2017年9月首屆北京潮流玩具展(BTS)舉辦以來,每一年,泡泡瑪特都要在上海、北京分別舉辦一次潮流玩具展。2019年8月,泡泡瑪特在北京迎來了第5次展會,主題為:Back to Play玩心回歸。
10多個國家及地區、超過300位知名設計師、藝術家以及品牌參加了這次展會,其中不乏一些在業界名氣較大的藝術家和品牌,比如Kenny Wong、Pucky、Kasing Lung,大久保博人的INSTINCTOY等。目前在娃圈十分火爆的Labubu和Dimoo,它們的設計師也親自到現場進行簽售。
Dimoo
Labubu
在那三天里,數萬名熱愛潮玩的年輕人蜂擁而至。早在展會開始前,主辦方就頗有經驗地預告媒體:在早上幾點幾時,可以拍到夜排的年輕人,以及開門后人們沖向會場的場景。
根據展會規則,參展人員可以在小程序上抽取每一天的優先入場權。如果抽不到又想要提早搶到限量發售的玩具,從凌晨開始在門口排隊,便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而進入場館之后,還有更多限量發售的玩具在等著你排隊,有的還需要派號抽簽。
而跋涉到最后,究竟能不能買到心儀的玩具,就看叫號時你的運氣如何了。
即便如此,在展會里逛一圈你就會發現,擺在玩具旁邊的價簽,標明“sold out”的或許比有價碼的還要多。
這種抽簽、派號、排隊、收藏的場景,邏輯上跟同樣火爆的球鞋圈很相似。而看一看逛展的人群,除了一些穿了蘿莉裝等帶有明顯二次元標簽的年輕人,其他來逛展的男女,也大多打扮時髦潮酷,和球鞋等與潮流緊密掛鉤的人群,有著極其重合的時尚特征。
安安和丈夫就是又玩潮鞋、又玩潮玩的族群。在他們70平米左右的家里,同樣有著一墻的球鞋展示柜。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沒有貸款等經濟壓力,買鞋和買娃,或許是他們日常生活之外投入最大的開銷。
根據媒體報道,這種被稱為Art Toy和Designer Toy的潮流玩具,起源于2000年前后的香港街頭文化,類似一種藝術收藏品的形式。最初,設計師在空白的玩偶模具上即興發揮,通過這種方式創作玩偶。由此,潮玩本身,就充滿了街頭藝術的文化基因。在泡泡瑪特旗下最紅的潮玩形象Molly,在可愛的外表下,據稱也代表著某種地域精神的傳遞。
泡泡瑪特方面曾表示,Molly現在每年可以出10個系列,賣到400萬個,實現2億左右的成交額。目前,泡泡瑪特的用戶以每月10萬的數字增長。在2018年的雙十一,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24小時銷量就高達2786萬元,位居模玩/動漫/周邊/COS/桌游商品領域的第一。而根據媒體報道,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618購物節,泡泡瑪特旗艦店1分鐘的成交額,就超過了去年618全天的銷售。
泡泡瑪特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剁椒娛投采訪時,描述了他眼中的客群:“首先,他們是現在這個時代最有消費能力的一撥人;第二,他們是在互聯網上最活躍的一群人。他們愿意社交、愿意分享。他們通過泡泡瑪特的玩具,去形成一種連接。”
而作為某收藏玩具廠牌的資深人士,王宇認為,潮流玩具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性格認同。因為很多潮流玩具并不脫胎于漫畫、游戲、影視等載體,在沒有劇情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很多娃友只是沖著玩具本身的外形而購買,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去賦予玩具屬于自己的情感背景。
“很多人覺得,這個玩具是他靈魂的一部分。我們之前做線下展的時候,就聽到有的女孩說,某個形象的玩具就猶如她們的AB面,A面代表女孩的外在,B面代表女孩的內在。”
說起泡泡瑪特等潮流玩具品牌的突然興起,王宇認為,這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結果。“和70后、80后不同,他們這個年代的人買東西考量的因素比較多,是選擇性消費;而現在90后包括95后,已經變成了習慣性消費。”
此外,王宇表示,隨著收入的提升,大眾對于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再加上近幾年玩具IP的興起,衍生品的產品形式越來越多元,這些都加速了潮流玩具的發展速度,進而演變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有一次我聽兩個玩家在那兒聊天,一個女孩一邊在盲盒售賣機前搖玩具,一邊對朋友說:‘59塊錢,除了抽個盲盒買一個開心,還能干嘛?’”
花幾十塊錢買娃換開心,成為了不少現代城市人返璞歸真的解壓方式。
二、盲盒的誘惑
說起盲盒售賣機,安安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它:合法的毒品。
想起當初入坑,正是來源于幾年前,她和丈夫逛街時,路過一個盲盒售賣機,搖了一個娃娃。“買一個,你就想成套;成套之后,你又想集齊所有你沒有的系列;集齊之后,你又想抽隱藏款。”
就這樣,安安上癮了。
“那個娃娃沒什么好玩兒的,”安安的丈夫說。但盡管如此,他每次還是會積極參與到“買娃行動”中。“他就是特別喜歡拆盒,就是特想知道那里面是什么。”安安說。
這其中的娛樂性甚至賭博心態,正是盲盒牢牢抓住他們的吸引力所在。“我寧愿花2萬塊錢去抽,也不愿意直接花錢買現成的,不然就失去其中的樂趣了。”
此外,單個盲盒看上去很便宜的定價,也讓安安覺得,這是十分巧妙的營銷手法。“如果它是199元一個,那我可能每次就抽一個;但一個盲盒就是幾十塊錢,沒有貴到讓你承受不了,就會一直抽一直抽,不知不覺就花了很多錢了。”
單價低、復購率高、上新快,這正是盲盒吸引了眾多年輕人沖動消費的秘訣所在。
這種成功的營銷手法,正源于泡泡瑪特等做盲盒的玩具商的新零售理念。泡泡瑪特CEO王寧曾在接受動漫形象“張小盒”的創作者陳格雷的專訪時表示,在他看來,所謂這個時代的新零售,其實就是零售的娛樂化。
“現在的問題是,你已經有n條牛仔褲,有n個品牌還在賣牛仔褲,那怎么才能讓你再買一條他的牛仔褲呢?”他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將零售娛樂化。“你一定要把自己從銷售商品、變成銷售情感,把傳遞貨物,變成傳遞娛樂。”
他說,很多娃友在打開盲盒的一刻,要么驚喜,要么沮喪,這早已從購買物質,轉化為購買一種心情。而泡泡瑪特也早已從銷售商品,進化為銷售情感。
“其實品牌的背后,就是通過故事、通過營銷、通過很多,把一些情感附著到這個產品上,來換得你的認可。”
三、限量、黃牛:塑料玩具也能賣出高價
“在娃圈,人人皆黃牛。”安安告訴剁椒娛投。在這個圈子,用閑魚高價交易限量款、隱藏款,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根據閑魚發布的數據,一位上海的閑魚用戶,僅靠轉賣盲盒,一年就賺了10萬元。
安安這幾年在閑魚上轉手賣了8萬元左右的娃娃。顯然,這和她的投入相比,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
對于喜愛的娃娃,她和丈夫會專門雇黃牛去幫他們排隊購買。“有的娃娃每人限購2盒,所以為了買到一整箱的量,我們會花2000塊雇黃牛去幫我們排隊。”
在閑魚上,搜索“泡泡瑪特”,就會發現不少人在轉賣絕版或限量的玩具,有的玩具當初售價才幾十塊,但在閑魚上漲到了800多元,盡管價格不高,但溢價的倍數依然十分驚人。
更勿論一些已經從1千多塊炒到數萬元一個的娃娃。比如,在2018年的BTS上,Molly與大久保合作的限定版玩具就成為抽簽排隊的熱門對象。據媒體報道,抽中的玩家在走出BTS時,原價一千多元的玩具,就已經被競拍到了一萬多元。
“在閑魚上很火的還有Molly的一款殺手娃娃,那一款娃娃能賣到一萬多塊錢,但是在眼睛上很容易有裂痕。但即便是有這種眼裂瑕疵的娃娃,都還能賣到五六千。就是因為早期的量太少了,而且再也沒有出過,所以可以飆到那么高。”安安說。“但其實賣不出去,有價無市。”
根據閑魚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閑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布的閑置盲盒數量較2017年增長了320%,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可以瘋漲至39倍。
在閑魚上,交易最熱門的十大盲盒產品分別是:Molly、獨角獸、L.O.L、Sonyangle、畢奇(Pucky)、Littleamber、吾皇萬睡、Actoys貓鈴鐺、Lego迷你人仔、sml盲盒。而泡泡瑪特旗下的Molly,2018年在閑魚上的交易超過23萬單,均價270元。
據閑魚的統計數據,漲價最迅猛的盲盒,包括泡泡瑪特的潘神圣誕隱藏款,原價59元,閑魚價2350元,狂漲39倍;Molly胡桃夾子王子隱藏款,原價59元,閑魚均價1350元,漲幅22倍;此外,Labubu的宇航員隱藏款原價699元,閑魚價已經漲到3000元,漲幅3.3倍。
在王宇看來,這些數字正表明了,潮流玩具在中國的用戶基數非常廣闊,并且增長潛力巨大,目前還看不到天花板。但是,正因為如此,盲盒,以及可愛風的玩具,成為了很多廠商和設計師盲目追逐的單一品類,導致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愈發嚴重。
“還是應該有更多的形式出來才行,如果全是盲盒,全是小可愛,其實這個市場慢慢就會走到一個窄胡同里。”
但至少現在看來,盲盒以及盒子里的那些可愛玩具,還在繼續戳著潮玩玩家們的痛點。而這種永遠充滿運氣與未知的玩法,還能讓他們沉溺很久。
*文中王宇、安安為化名。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剁椒娛投 (ID: ylwanji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