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驍龍8核CPU”
“索尼1300萬像素攝像頭”
“2.5D弧面玻璃,全金屬機身”
“這手感,真TM好”
無數手機品牌魚躍而起,各種牛逼文案亮瞎雙眼,讓用戶看了紛紛心動,恨不得趕緊換掉手機。
可是,巨大的關注度可能最后沒有轉化成有效的銷量。
“堅果手機看起來真不錯!”說完下單買了個紅米。
來源:李叫獸(微信號:Professor-Li)
作者:李靖
原標題:【李叫獸】為什么廣告吸引人,最后卻沒買?
為什么很多產品,廣告有創意、產品吸引人、文案特牛逼,用戶也很感興趣,但是卻最終沒有購買呢?
▼
為什么?
“心動不等于購買”
這往往是因為很多廣告和營銷活動,僅僅解決了消費者的“興趣問題”(“哇,這個產品看起來不錯!”),卻沒有解決風險問題。
而大部分人是風險趨避型,他們寧愿放棄自己的喜好,也要追求低風險。
Johan Bruwer(2013)的研究發現,消費者在購買決策前,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種風險之一,不論多么感興趣,可能都不會購買:
功能/健康風險:產品不如說的那么好用怎么辦?產品有害健康怎么辦?
財務風險:這次自己買貴了怎么辦?
時間風險:購買花費時間多怎么辦?買了不合適又花時間怎么辦?
社交風險:買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辦?
心理風險:買了之后心理有負擔,有內疚怎么辦?
Mitchell研究發現,在消費者購買階段的兩個階段(收集信息和購買決策)時,都顯著收到感知風險的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品牌感知風險過高(比如擔心有損面子、擔心質量一般),不論打多少廣告,都有可能根本無法進入消費者的備選方案。
或者即使被當做備選方案,也經常在決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棄。
所以,在營銷活動中往往需要針對不同的階段選擇不同的營銷手段,比如在“收集信息”和“購買決策”階段,需要想辦法降低感知風險:
(PS. 請原諒李叫獸上面出現的反廣告法詞匯)
那么怎么消弱這5種感知風險呢?
下面就講講分析并消弱5種感知風險的常見辦法。
1、功能/健康風險
風險來源:消費者看到廣告說的好,但是擔心實際上產品不靠譜,功能達不到預期甚至有可能會損害健康。
常見于功能性產品,比如:
擔心某小品牌手機不耐用,或者輻射大。
擔心某保健品吃了也沒用。
擔心小品牌耳機音質不好。
擔心無名品牌食品吃了拉肚子。
擔心淘寶上衣服不耐穿。
常見降低感知風險方法:
背書(Endorsement):
找一個更有信譽、更可靠的人幫你背書。比如:專家作證、明星代言、上CCTV打廣告……通過背書,可以巧妙把別人的信譽借用到你身上。
(當然,有些人會拒絕背書,如果你產品不靠譜)
品牌忠誠(Brand loyalty):
塑造過去一直被使用的感覺,讓人感覺你有一大堆忠誠用戶或者粉絲。
(畢竟,被用了忠誠用戶用了半個世紀的,應該不是次品貨。)
大品牌形象(Major brand image):
塑造大品牌、被很多人買的感覺,畢竟我們都相信眾人的選擇不會錯,大牌子不會坑人。
常見表達:全國銷量遙遙領先、中國馳名商標、XX領導者、銷量再次奪金、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
(目測:這些都要違反廣告法了)
獨立檢測:
利用第三方機構的檢測,來證明自己的優勢。
利用商店形象(Store Image):
把產品放到一個高端高信譽的賣場去賣,也可以降低感知風險。
比如阿芙精油本來是純在線精油銷售商,卻在高端百貨店開設專柜。
這樣,利用高端百貨店的形象和信譽,降低自身產品的感知風險。
“互聯網賣化妝品不靠譜,別買阿芙!”
“誰說的啊?我前天還在新世界百貨看到了它的店呢”
提升價格:
當不了解產品時,消費者經常通過價格來推測產品質量。當不知道哪個產品靠譜時,他們就會直接挑貴的買。
比如孕婦防輻射服,價格越高賣的越好。
再比如東阿阿膠當年不知名,漲價后反而大賣。
2、財務風險
風險來源:產品不符合自己支付的價格,擔心自己買貴了。
比如:逛街時發現一款特別喜歡的鞋子,但是擔心自己買貴了,最終還是沒有買。
大部分消費者之所以想比較價格,其實并不是真正地為了能省多少錢,而是擔心自己吃虧,擔心自己沒有做好最優選擇。
比如買回來鞋子本來興高采烈,但是被說——你這鞋子啊,昨天京東上只賣299。
而解決方案就是塑造一種“現在買并不會吃虧”的印象。
比如:
營造搶購的感覺。(既然大家在搶,相比是買了不會虧)
限時降價。(你看,打折只有18小時了,今天買肯定不會吃虧!)
退款保證。(買貴了全額退款,這下放心了吧?)
總之,消費者可能很想要你的產品,但是往往在最終決策的前一秒放棄了選擇,可能是擔心“現在買可能不劃算,萬一吃虧怎么辦”。
而你就需要想辦法通過各種營銷手段來減少這種財務風險的感知。
3、時間風險
風險來源:消費者擔心購買花費時間長,或者購買失敗后重新選擇花費時間長。
比如:
網購買西裝,擔心一旦無法符合自己的預期,重新選購又耗費大量時間。
互聯網叫車服務,擔心一旦沒有叫到車,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
常用的解決方案:
口碑推薦:
注重用戶的二次傳播,想辦法刺激用戶的口碑推薦。(朋友用過的,應該沒錯!)
試用機會:
讓用戶可以提前試用產品,降低選擇失敗的時間風險
比如鞋子電商美捷步,允許顧客同時選購3個不同尺碼的鞋子,并且免費退貨其中2個。
營造熟悉感:
比如根據用戶過去的行為推薦,并說明——這是你習慣已久的產品。
4、社交風險
風險來源:用戶使用了某產品后,擔心自己會失去別人的認同,或者損失自己的形象。
比如靜心助眠口服液常年定位“更年要靜心”,雖然產品有效,但是給人一種負面印象——“大眾喝靜心,我會被人覺得是犯了更年期癥狀。”
再比如零度可樂(無糖)曾經主打“減肥”,推廣困難,因為當眾喝零度可樂,會給人這樣的感覺:
“瞧,那是個胖子,喝零度。”
很多產品雖然功效很強,但是因為給它的消費者帶來的負面印象,提高了他們的“社交風險”,從而銷售受到限制。
那么怎么辦呢?
如果你參照一些營銷成功的“功效型產品”,比如健身房,就會發現:
它們從來不會說“健身是為了減少肥胖”,而是會說“健身是為了擁有更好的身材”。
它們的廣告中并不是飽受肥胖等身體問題困擾的人,而是身材超棒的健身達人。
它們呈現的并不是“健身前的問題”,而是“健身后的收獲”。
所以,減少社交類感知風險的解決方案:扭轉消費者對自身行為的歸因,廣告訴求變“消除負面”為“提升正面”。
同樣:
無糖可樂可樂消除社交風險,也可以這樣:
除了變“消除負面”為“提升正面”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扭轉消費者對自身行為的歸因,從而降低社交風險。
比如小米手機初期喊“為發燒而生”,從而減少了購買廉價國產手機的“沒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風險。
“我買小米不是因為我沒錢,而是因為我是發燒友。”
總之,你需要仔細衡量:我的產品是否存在社交風險,可能會強加給消費者負面印象?
如果有的話,你需要想辦法減少,否則不論廣告多么有創意,最終還是可能真實銷量不高。
5、心理風險
風險來源:使用某個產品不符合消費者的自我印象,讓消費者產生“內疚感”、“虧欠感”、“丟失道德感”等心理負擔。
常見于各種享樂型產品、奢侈品等,比如:
玩電腦游戲,我是不算太放縱了?
煙酒類產品,我太對不起自己了?
奢侈性消費品(豪華餐廳等),我太浪費錢了?
常見解決方案:倡導享樂、放松的感覺,減少消費者心理負擔。
板城燒鍋酒的廣告:“板城燒鍋酒,可以喝一點。”
幾乎所有的啤酒廣告:爽快、放松、狂歡的感覺,減少心理負擔。
更貴的水餃,通過倡導“吃點好的,很有必要”,減少奢侈消費的心理負擔:
結語
心動不等于購買。
即使把所有的賣點都宣傳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無比心動,也可能因為感知風險而放棄最后的購買,或者推遲購買。
“再看看吧……”
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回顧策略,問自己——我的產品規避了消費者的所有感知風險了嗎?
功能/健康風險:他們擔心功能不靠譜?擔心有害健康嗎?
財務風險:他們擔心這次會買貴了嗎?
時間風險:他們擔心自己額外花時間嗎?
社交風險:他們擔心買了之后有損形象嗎?
心理風險:他們買了之后有心理負擔嗎?
引用文獻:
D.E. Stern C.W. Lamb D.L. MacLachlan, (1977), "Perceived Risk: A Synthesi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11 Iss 4 pp. 312 - 319
Johan Bruwer Miranda Fong Anthony Saliba, (2013), "Perceived risk, risk-reduction strategies (RRS) and consumption occasion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Vol. 25 Iss 3 pp. 369 - 390
Taylor J.W. The role of risk i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 1974, Vol.38, issue 2, pp54-60.
Vincent-Wayne Mitchell, (1999), "Consumer perceived risk: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odel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33 Iss 1/2 pp. 163 – 195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