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那些假裝上班的失業中年人
他們看起來不年輕了,臉上沒有任何情感波瀾,總是孤獨地坐在咖啡廳的角落里,一杯咖啡應付一天,手卻沒閑著,不停敲電腦鍵盤或者打電話,眼神中遮掩不住的焦慮。
明明是工作日,他們哪來的大把時間在咖啡廳里一坐就一整天。
仔細觀察以后,確定這幾個熟面孔是在找工作,這些中年失業的人,還在努力扭轉局面。
他們本該坐在CBD的寫字樓里,跟同事探討業務、跟客戶拉近關系、處理著紛至沓來的電子郵件、應付著無休無止的大小例會。
現在,他們沒工作了,還得偷偷摸摸假裝出來上班。
—CNN記者薩克斯·米勒在電視節目上的一段談話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段談話描述的場景就發生在北京東三環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里。
那位美國記者是想表達中國互聯網公司的“30歲淘汰賽”——如果你屬于互聯網行業且不再年輕,你將遭遇什么?
老早就有人提醒我:“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互聯網的技術、產品生態總是在適應20幾歲的年輕人,老江湖還得年輕人帶著跑。所以,30幾歲失業的人就特別危險,因為你很可能快要跑輸這個時代。”
近一年來,很多知名互聯網公司和獨角獸公司在做組織架構的優化,可能會產生一波裁員潮,也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
畢竟,這是一個與機器賽跑的時代,技術和商業的持續進化,已經有很多職業、職能被消滅,這個態勢無疑還將持續下去。
韓國電影《遺落的舊夢》中,一個在社交軟件公司做高管的父親,突然失業,38歲的人,小孩在上國際學校,和妻子一起背負了房貸,家里老人還在住院……曾經的社會精英,瞬間沉淪到被獵頭公司看不起的無業人員,明明還不算老,卻只給他提供碼農、電腦銷售員之類的工作。
當今這個福禍難料的劇變時代,你不可能永遠只有20幾歲。在漫長的歲月里,你要靠什么維持你的社會競爭力?
這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嚴肅問題,下面是我的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案。
1.3萬人減到300人,公司運行更好
記得15年以前,兩個知名經濟學家進行探討,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哪些工作最保險?
他們一致認為司機的飯碗最保險。
因為司機在開車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要處理各種麻煩事,這是互聯網和AI(人工智能)很難搞定的。
可是,沒過幾年,谷歌、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就相繼上路了,同時,人們也開始慢慢習慣手機APP叫網約車的出行方式,將來汽車去司機化以后,人們是很容易適應的。
很多看起來很重要、很保險的職位,其實是可有可無的。
雷軍領投的凡客誠品(一個時尚服裝電商品牌),2011年最熱鬧時,公司有1萬3千人,光總裁級的領導就有三四十位,凡客誠品卻步步陷入危機。
2015年公司只剩下300人,做襯衫的核心團隊只有7個人,但業務運轉順暢。
那么,以前那么多人平時都在干啥?
后來,凡客誠品的創業團隊反思:“公司越熱鬧,燒錢混日子的人越多。公司曾經為了達到年銷售額100億的目標,倒推需要擴張多少品類、多少SKU(庫存量單位),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擔這樣大的業務量。按照一個人管七個人的原則,公司就要有幾十位副總、兩三百位總監……”
大家都陶醉在這種熱鬧當中,所有時間、精力被“怎么管理這一萬多人”牽制住,而公司真正要管理的應該是用戶價值。
熱鬧至死,創業漸漸成了一場滑稽戲。這幾乎成了很多科技公司的一種詛咒。
Google在只有2000人時,將80000人的微軟打得暈頭轉向;Facebook在只有800人時,將15000人的Google打得懷疑人生;Intel在幾千人時將10萬人的摩托羅拉打得江河日下,后來,雄視天下的Intel被幾百人的ARM公司驅離了移動終端(手機)市場……
50年前,美國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車在美國境內提供了60萬個工作機會;20年前,美國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GE)在美國境內提供了25萬個工作機會;現今,美國最大的公司蘋果公司在美國境內提供了4萬個工作機會。
美國總統的官宣平臺Twitter(即美國的微博)員工才幾百人,2016美國大選最強側翼維基百科,當時的員工數是57個人,里面還有好多人是律師……
那些創造了美國社會很大比例財富份額的公司、那些活躍用戶占據美國1/4以上人口規模的公司,僅僅只能提供這么一點工作職位。
所以,2018年一場金融海嘯,瞬間造成了美國1200萬人失業,奧巴馬、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時號稱每個月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遠遠沒有做到),即使做到了,也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到2008年的就業水平。
歐洲更慘,意大利的年輕人30歲之前幾乎都在家里“啃老”,西班牙95后年輕人的失業率接近60%。
社會財富的總量在不斷增多,技術、產品的生態也越來越好,可惜,越來越多的人無法享受這個紅利。
所以,我在星巴克的角落里看到的那些假裝上班的失業者,僅僅是這個大趨勢下的一絲波瀾,已經見怪不怪了。
那么,作為身在其中的個人,要怎樣改變自己,適應這個大時代呢?
我的解決方案就四個字——連接進化。
做瑞士軍刀型人才,積累社交資產
未來的職業生存邏輯,關鍵是連接能力,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專業跨界能力,像瑞士軍刀一樣形成“功能連接的能力”;二是厚積社交資產,形成“資源連接的能力”。
1、做“瑞士軍刀型”人才
美軍在設計新式戰艦“瀕海戰斗艦”的時候,特別強調“人員最小化”(Minimal Manning)原則,核心船員只有40個人,大概只有50年前同等噸位戰艦的1/5。
你可能認為,這是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更多的機器換人。
這當然沒錯,但超乎你我想象的,是人員的“功能組合、功能連接”。
比如,艦船拉繩索的工作,是有一個專門負責人的,這個工作很危險,艦船的繩索由特種金屬材料制成,一不小心繩索就可能切斷手指頭。
但是在瀕海戰斗艦上,這個工作是由3個人兼職做的,一個人是信息系統的技工,一個是槍炮軍士,一個是船上的廚子。這個廚子,不只負責做飯、操作繩索,也要負責觀測艙內進水、防止起火時煙霧擴散等等艦船安全事務。
美軍艦船的各方面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化,更重要是,人員的功能、技能組合,也在變化。
每個人都是通才、多面手——人員更少不是目的,而是更少的通才,有了更多元的合作、更深刻的連接——很少的人,驚人的效率。
將來的職業需要,就是“瑞士軍刀型”人才,很少的人員搭配,但每個人都是通才,都有很強的功能、技能組合,相互間可以進行很深的跨界合作,這才是不可替代的。
過去,大家拼的是行業、公司、職位,比如你是新浪微博的產品經理,你就屬于社交媒體行業,你的行業、公司、職位就很清楚了,構成了你的身價。
剩下的,就是“10000小時定律”的游戲,在一個領域熬成了資深人士,大概就算成功了。
可是在新的生態下,專家還有用嗎?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美國用傳統的醫學方法,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個放射科的醫師,這些醫師就可以拿到30萬美金的年薪了。
現在,這份工作基本上被模式識別的IT設備替代掉了,費用只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乃至幾百分之一。
世界經濟論壇出過一個報告,估測2016-2020年間,至少有1/3的工種所需要的核心技能,都會失去價值。即掌握專業技能,不足以給你的飯碗上保險。
將來,一份工作可能整合了現在幾個不同領域專家干的活兒,只有那些可以解決不同類型、多種復雜問題的“瑞士軍刀型”人才,因為很強的“功能、技能連接的能力”,才會活得如魚得水。
2、如何積累社交資產
華爾街金融圈有一個“社交估值”理論: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商業價值,只需計算這個人身邊最緊密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個個才華橫溢,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專業,你與他們形成連接、相互影響,交換信息、共同升級認知,自然會提升你個人的估值。
你的社交資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個人估值,具體而言,是積累三種類型的社交資產:
消費型社交資產
現在年輕人不太會因為廣告推薦,而去買一個東西,很多是朋友圈的推薦,或者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很多網絡社區都是生活消費圈子,比如出境旅游、母嬰、化妝品等等,很容易成為一些網絡社群的標簽。而你在社群中的影響力,就是你的價值。
職業型社交資產
公司的中高端招聘,多半是熟人介紹的。比如,現在很多公司招聘產品經理,都是先發朋友圈,被了解情況的朋友拉進一個產品經理的微信群,群里有意向的人自動產生連接。這種熟人模式很重要,因為很多新的領域、職位(比如區塊鏈),你對很多細節不好評估,就要靠那些信任的人相互幫忙。
資源型社交資產
你看,大部分的投資銀行團隊中,或者證券資管團隊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親力親為的,只需要通過“社交”將項目的大體情況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屬完成,但是每年分紅都會擁有高額的收益。
很多基層員工晝夜奔忙,可能一年的收入不及核心高管一個月。
這種顯著的“不平衡”在任何公司中都是廣泛存在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創造價值和決定收入?
很大程度上是“關系串聯”,這最具有不可替代性。
投資銀行、咨詢公司、廣告公司最明顯了,他們居中串聯各方人脈,將一些重大事情(比如公司上市、管理重構、品牌升級等)做成,而這些公司中的核心高管,恰恰是各種關系的交合點,自然也是關鍵價值點。
現今這個時代,存錢、配置金融資產固然重要,但是長遠看來,存本事,更加重要。
華為技術創始人任正非經常跟年輕人講:“年輕人要存本事不存錢,存人脈不存錢。沒有人脈做不成事情,但是,沒有本事有人脈也白搭?!?/p>
而這個本事、人脈,很大程度上是你連接各方資源、連接多種專長的能力,這也構成了你的不可替代性。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